《人民日报》一篇题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文章指出,从怀旧到叹老,80后似乎集体变“老”了。但不少人表示,现实中的年轻人仍是朝气蓬勃的。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祝卓宏、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和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健文,解读了让当代青年暮气沉沉的五大原因,并提出对策。
“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人民日报》文章这样描述青年一代。
许多年轻人坦言即使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也没有离开的勇气;可他们又“喜欢看外国电影、喜欢穿70后不太穿的牛仔裤和格子衬衫……至少自我感觉没有暮气沉沉。”王国荣说,他常听身边的年轻人说想做点事,但“有心无力”,遇到困难缺乏迎接挑战的决心。他们少了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锐气,却多了老成的暮气。祝卓宏认为,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年轻人在经历了工作、恋爱、成家等人生阶段后,感受到人生沧桑,变得有责任感,自然就会老成持重。马健文说,怀旧是一个人对现实际遇不满时所产生的情怀。但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说,叹老和怀旧不可怕,但精神上“早衰”值得警惕。有些年轻人看上去很成熟,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说话谈吐深思熟虑,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80后究竟是不是“暮气沉沉”?近日,中国网络电视台调查发现,82%的参与者对此认同。84%的人认为这是“社会病”,33%的人认为与“拼爹”、拼背景有关,32%的人认为物质压力催生疲惫感,17%的人认为当今社会选择多、诱惑多、顾虑多,消磨了年轻人的锐气。《广州日报》曾对3313名80后进行调查,52.6%的受访者自认为压力大,48.1%的人认为压力来自生存,29.7%的人认为闯出一番事业太难。
不可否认,年轻人没朝气与社会有关,但微博红人“作业本”在一篇文章中将这一现象完全归结为社会不公、言论不自由以及地沟油、毒奶粉等问题却有失偏颇。有网友调侃,“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别人工作时睡个回笼觉了”。朝气是一种心态,一味怨天尤人毫无益处。年轻人要敢于直面五大“心病”,才能找回朝气。
怎样才能让身边人都喜欢我?让上司不高兴了怎么办?人际问题是许多年轻人正在面临的压力,让他们逐渐变得圆滑。
首先,80后童年的生活水平提高,许多人都与电视为伴,人际技巧的学习与实践不足。其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那个时代的口号,多数家长给孩子画了一个“圈”,告诫他们好好学习,少跟“野孩子”一起玩,这让80后很少有玩到大的伙伴,人脉圈比上代人要小。再次,80后中的独生子女多了父母的宠爱,却少了兄弟姐妹间的友爱。被过分宠爱的孩子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往往会出现分离焦虑,长大后难以适应新环境,交往能力相对较差。
其实,社交问题不是只有80后才面临的难题。年轻人首先要学会在各种社交场合找准自己的定位,说话要得体。其次要在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多与老朋友交流、沟通,并慢慢接触新朋友,在交往中获得快乐,有助于强化积极行为。
当前,许多年轻人以考公务员为最大追求,稳定的福利保障让他们有安全感。但全民“考公”现象也体现了年轻人价值观错位。
在学校,应试教育将灵动的青春固化在考卷上,思想教育与社会现实背离,使他们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在家中,80后的父母大都受过教育,会帮他们做决定,这使他们慢慢迷失了自己。大学里,老师讲完课就走人,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让他们在求职中受挫。工作中,年轻人的思维方式被认为不合时宜,他们不得不按照已有的模式同化自己的思维,得过且过,向现实妥协。
尽管如此,80后中也不乏创业先锋。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正以一种改良而非改革的方式解决旧模式和新想法之间的冲突,将自己的创意和活力融入工作和生活中。暮气只是表面的妥协,始终隐藏不了内心的朝气。
我国文化中,处世得当的年轻人会被认为“老练”,“老成持重”更是令人称道的德行。中国文化还讲究论资排辈,即便在校园中,“师兄”、“师姐”等称呼也都体现了中国的资历文化。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种讲资历的表现。年轻人要想在这一文化中安身立命,就不得不屈从于这种社会规则。社会上,资历重于能力、重于成绩的现象不少。职场中讲究先来后到,即便引进人才,也不肯及时给年轻人压担子,这使很多年轻人的黄金发展期在“坐等”中丧失。在资历的压力下,年轻人做事缩手缩脚,不敢“冒尖”,想不暮气沉沉都难。
在希伯来文化中有个“浪子回头”的故事,值得国人借鉴。社会要敢于让年轻人去经历生活,即使做错事也不要紧,因为这是青年的特权。梁启超说过,“苟学校青年能人人磨炼其脑力,坚定之意志,倡为风气,普及全国,则诚国家无疆之福也。”社会要能容忍年轻人的个性,让年轻人可以不怕失败,自由选择,才能让年轻人朝气蓬勃。
王国荣曾走进大学校园,随机询问大学生将来想做什么,得到的回答要么是没想好,要么是不知道。“缺少对人生的定向是年轻人暮气沉沉的根源。”有句话概括了理想的无奈:“改革后,好日子,赚钱重权太务实;谈理想,比天高,眼高手低太彷徨。”
儿童时期的境遇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80后往往生活在衣食富足、关爱过多的环境里,各种欲望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对物欲、关系缺乏主动获取的动力。因此,他们很少关注他人的想法与社会认同。但这代人又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父母对其灌输大量竞争意识,“做自己”与“做别人眼中的自己”形成心理冲突,使年轻人遭遇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
其实,80后未尝没有过理想,科学家、作家都曾是他们的憧憬。“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年轻人理应有担当和责任感。不妨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然后问问自己,希望将来是什么样的。要记住,梦想不是幻想,要努力才能实现。
许多80后都曾为房子叹过气。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房子不仅是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是安全感的保证。西班牙《世界报》曾评论:中国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大学一毕业,就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最难就业季”就业大军中不乏80后的硕士、博士。他们苦读多年,却在找工作时受到挫折甚至轻视,丧失社会认同感,失去信心。“拼爹”现象也会让出身平凡的年轻人满腹怨气,学会世故和圆滑,同时会将满腔青春热血隐藏起来。另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25岁以下员工幸福感最低,职场压力让年轻人难有朝气。
年轻人要认识到,青春就是要有压力才有追求。面对压力,态度决定一切。正如白岩松所说,“每一代年轻人都不容易,你们现在担心房贷,我们那时住地下室,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有自己的房子。青春从来就是不容易的代名词。”年轻人要保持自信和理性,逐步改善环境。在求职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表现积极进取,才能得到招聘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