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晋飞 曾志攀
凌晨,燕山深处,春寒料峭。白炽灯下,则是一番忙碌景象,来来往往的人,头顶冒着汗珠。“三號机架所有纤芯连测成功,可以联通设备!”一个上校军官心无旁骛,朝着对讲机下达指令。他,就是某通信团司令部高级工程师李振泉。
李振泉已经记不得这是自己第几次搬迁机房了。全团10多个连队的通信机房只要搬迁,基本上他都会在现场。从最初一个人独立连接各种设备,到指导全团的机房建设工作,他和机房的“姻缘”持续了16年。
1999年6月,正值军用通信长途干线由电改光,刚刚毕业的李振泉,负责建设新的光通信机房。当时,连队没有人接触过光端机。
“除了通信原理基本理论清楚,第一次见到实际的设备,看到那么多盒子摞在那儿,也头大。第一次感觉,理论和实践,差距巨大。”说起当时的情景,李振泉笑了笑。
没日没夜,对着说明书,一台设备一台设备地安装,一条线一条线地连,一个端口一个端口地测试,李振泉废寝忘食。
一个星期后,整齐的设备,顺畅的排线,上级验收组直竖大拇指。他们安装的机房,成了标杆,某集团军通信处长还带着人专门来取经。
10多年,数十次机房搬迁,数干部设备连接,无一次差错。
“踏实、较真。”提起李振泉,总工程师刘继周脱口而出。
2006年,李振泉研究生毕业,回到团里,任技术股工程师,踏上了躬身科研,默默耕耘的漫漫长路。
原有头柜配发已久,资料不全,电路图都没有。李振泉就用废弃的头柜,拆了电路板自己画,学制图,买芯片,开始研究单片机。
他在旧设备库房,清理出一个实验台,铆在里面,心无旁骛。经过半年的攻关,改良了机房的电源头柜,体积比原来的缩小了一半,而且更加便宜、性能更加稳定,节约成本60%。8年过去了,这批改良后的头柜,部分还坚守在值勤岗位上,守护着上万台通信设备。
值勤站点分散,基层技术力量相对较弱,设备告警,一般性故障处理没问题,遇到大的故障,就捉襟见肘了。而维修中心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为此上下两级都很苦恼。
李振泉跑遍所有机房,收集信息,与值勤人员深入交流,研制出“远程设备故障告警集中监控及技术支援系统”。第一时间,团通信作战值班室就能为基层值勤人员提供帮助。
基层技术岗位虽然平凡,李振泉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三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面对奖励,他却表现得非常坦然和谦逊:“是组织信任我,把我放在了适合的岗位上。”
蓄电池组长期处于浮充状态,时间久了很容易造成老化和损坏,电池供电不足,机房一旦断电,后果不堪设想。为此,他和电源专业技术骨干,尝试多种方法,最终研制出“开关电源蓄电池充电保护器”,使电池寿命提高了30%以上。
在此基础上,他又盯着单体蓄电池的分离测试进行攻关,开发“蓄电池内阻在线精密测试和性能预警系统”,将监控定点在单体蓄电池上,避免了“一个坏一组坏”,大大提高了蓄电池组的稳定性,消除了机房动力隐患。
对工作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李振泉,唯独忽略了妻子和孩子。
2009年,环渤海通信光缆建设,沿线数十个机房台站进行建设安装和设备调测,任务十分繁重,他经常一走就是一个多月,一年下来,在家的时间不多。
提起女儿凝凝,不善言谈的李振泉,眼里透着泪花,他坦言:“我也想做个好父亲,陪伴女儿一起长大。”
妻子分娩时,胎儿窘迫,造成女儿局部脑损伤,留下了后遗症,两岁时还不会走路,和同龄的孩子有些差距。这么多年,家里的事儿,基本上全靠妻子一个人忙里忙外。
女儿学校开家长会,别人家都是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唯独他们家是妈妈一个人。班主任悄悄把他妻子拉到一边:“也没看见过凝凝爸爸,我也不好问,你一个人带孩子,太累,单亲对女儿的康复治疗也不是什么好事……”
有人问李振泉:“这么多年,你没日没夜干,图什么啊?”李振泉笑笑,“对得起这身军装,我觉得值……”
团里为了支持他静心搞研究,专门成立了创新技术实验室,由他负责。团长唐治斌问他:“老李,你看,需要什么,尽管提,党委全力支持你!”
李振泉想了想,只说了两个字:“要人。”他自己感觉,在科研的路上,形单力薄,独木不成林。他要带一个团队出来,为科研后备力量建设积蓄年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