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导火线。教师通过在关键处巧妙设置合适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完成不同的问题任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笔者试以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条件语句》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巧妙设疑、有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老师的上课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如何设置有趣、有吸引力的问题尤为重要。在新课导入中,通过小游戏“我爱我校.exe”来询问学生我校于哪年创建?让学生通过不同数据的输入观察电脑反馈来认识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游戏对于学生有巨大的魔力,如果告诉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就可以自己制作类似的小游戏,无疑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自己编写小游戏,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调动起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处于探索问题的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状态。
合作探究,培养分析能力
条件语句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执行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地把格式、功能和流程图记下来。笔者精心设计一个小组合作题,在VB6编程环境针对求A的绝对值的语句,让学生两位同学一小组探究利用F8单步执行过程,走进程序幕后,观察当A=-9时程序的走向,说出当A=-9时哪条语句未被执行(Then Print "Y="; A 还是Else Print "Y="; -A未被执行?)对比教师的讲授,学生自己动手,更能探究出为什么程序会对我们的输入进行判断,输出正确的结果。问题的设置,要考慮学生具体情况。有些学生F8不熟练,所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否则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本题引导学生从执行过程来理解条件语句的格式与功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对比设疑,关注学习过程
许多问题都有可能存在多种可能的结果,也可能多种途径得到的相同的结果。在设置任务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全面地考虑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讲解完执行过程后,以为学生对于格式和执行过程就完全理解,其实不然,能否读懂条件语句成为师生易忽略的问题。在此处,笔者设计两题分别从不同分支执行的两个程序,学生先填写其口算的结果,再填写执行结果,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比自己口算和程序运行的结果,观察是否真的能读懂程序。并对比口算与运行结果的差异,找到阅读程序时要注意的问题。程序1是考虑条件不成立的情况,而程序2则考虑条件成立的情况。完成两题后,学生对于条件语句的两种可能情况也就理解了。要培养学生能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对问题的分析要全面。
实践练习,提高信息素养
实践练习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会部置的任务。但是,如何让题目本身既能巩固本节课的新知,又能从各方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就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精心选材,认真备课。编程是一个枯燥的内容。如果能结合实际生产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觉得编程就在身边,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语句的综合实践题,笔者选取“买苹果的付款机的设计”。此题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题目的理解方面不用花太多时间,在完成程序后测试程序时易口算,最后在完成程序后会评选出最佳程序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质疑能力
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能力。”教师要能抓住学生好奇心,加以引导,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在编程中学生最重视就是程序本身的能否运行。如果出现红色的字就会紧张,知道自己解答无法正常运行。但是,学生很少会在编程后去测试自己的程序,能否输出正确结果,对自己的程序质疑。所以,在学生提交程序后,课堂上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结合条件语句在编程最后有几种情况要测试。以一位同学作业为例:If X > 2 Then Print "m="; 0.8 * X * 10 Else Print "m="; X。提出问题:输入5,输出40。得到的答案是正确的,那老师是否就要给这会同学满分?引导学生对这个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输入1时输出1,探究测试数据还要考虑条件不成立,接着再举例另两位同学的作业(能反应不同角度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掌握测试数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条件语句中测试程序要考虑条件成立、条件不成立和临界点。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对自己的作业,对其他同学的作答提出疑问,做出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反复推敲,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可行的问题和任务,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善于运用多角度的观察问题的方法,层层深入、不断调整直至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