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定
【摘 要】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它可以给语文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只有得到生活的滋养,才能茁壮成长。
【关键词】语文 生活 课堂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05
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熏陶、感染。生活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即是大语文课堂。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它不应该拘束于教室的四壁。正如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说道:“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所以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根”,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根深叶茂呢?就必须紧密联系生活,让生活融入语文课堂,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活动、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语文教学才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永远充满不朽的生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生活、积累经验
“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孩子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很多课本内容取材于生活,是生活中常出现的生活现象,但这些内容和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距离,所以学生认识、了解得不全面,即使生活中常遇到的人和事,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所以学习时常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生活,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有助于理解课文。
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提前关注学习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提前一周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双休日去找紫藤萝,让他们亲自挖掘、摘种。这样以后学生面对紫藤萝就有话可说,还能提出很多不同的看法,同时让他们对课文内容兴趣盎然,又丰富了生活经验,学起来当然事半功倍。
二、情景再现、体验认知
真正的教学并不注重教师灌输知识,而是着重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及在群体中学习,拓宽知识领域,促进人际关系。随着科技发展,知识建构平台更能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将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面提升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能力。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师应将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分析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教授朱自清的《春》时,我刻意在教室里增加了很多春的元素:在墙上贴了山水景物的图画,在教室四角放花的盆栽,再用多媒体展现春的图片。将课堂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激发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离我们时代较远的文章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选择播放与其时代紧密联系的视频“火烧圆明园”,激发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自主走入课堂。这样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清泉汩汩,生机无限。也可以把课文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直接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三、加强实践、回归生活
《课标》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材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领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体验、探究的机会。设计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语文生活化作业”,把作业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碰撞后产生的主动需要的基础上,让生活融入作业,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名胜古迹类文章如《苏州园林》、《故宫》等,让学生学完后作为导游介绍给别人;诗歌类文章如《我爱这土地》等,可开展朗诵比赛;科技自然类文章《喂——出来》等,以手抄报形式呈现等等。改变作业的单一性,布置生活化的实践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完善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态度注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源头活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追求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从而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7—9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秀莲.中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07,36:116-118.
[3]芦苇.试述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9),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