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透视艺术和西方透视学的区别

2016-05-30 00:12牟春福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牟春福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和社会经济背景;不同的透视规律;透视在中西画面中的应用;绘画艺术表现的不仅仅是视觉图像,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传递;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绘画创作的特质;

【关键词】:中国绘画;西方绘画;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透视学产生于西方,是西方写实绘画的主要形式法则之一。它集中地体现了西方古典绘画的传统审美理想和创作原则。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不曾出现“透视”这一术语,也不存在这一术语所指向的绘画法则。但是,如果说,如何在一幅画中表现出空间位置、很好地描绘物象的轮廓以及处理好物与物的位置关系,那么,这在中国画史中是存在的,并且是中国画优秀传统的一部分。透视法的产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学、几何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人们公认,15世纪意大利建筑家布鲁热莱斯基创造了透视学,而另一位建筑家、画家、美术理论家阿尔贝蒂进一步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透视法的产生还与文艺复兴时期“暗箱”理论的产生、对人的视觉原理的研究密不可分。在这方面,著名科学家、画家达·芬奇贡献很大。

一、中西绘画的差异

中西绘画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的差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透视特点。一、透视的发展;透视是艺术家为满足反映客观事物的再现,根据不同的;艺术家们以希腊人关于灭点透视法和缩短法的知识为基;二、透视在西画中的应用;西方绘画为了达到真实而客观地表现现;實空间,利用焦点透视成功地模仿自然;焦点透视表现空间,画家的视点是静止的,位置是固定的;面空间表现以展现深度空间为主,以真实的。中西绘画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的差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透视特点。由于受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了把表现生命意识、体现生命精神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追求,这与西方以再现客观为取向的思想是正好相反的。在西方艺术在理论精神的影 响下,钟情于对客观对象的物理变化,因此加速了透视学的发展。对中西方透视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位从事艺术学习的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透视在西画中的应用

焦点透视。通常只有一个焦点,一个或两个灭点。西方绘画为了达到真实而客观地表现现实空间,利用焦点透视成功地模仿自然。以焦点透视表现空间,画家的视点是静止的,位置是固定的。视线向远方层层探索,使画面空间表现以展现深度空间为主,以真实的视觉为基础,注重物象的形体与色彩。西画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度的空间幻影,因此焦点透视就是以表现一个视点下的深度空间为特点,营造一个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觉。在一个静止的视点下,画家就会把物象与视点的不同距离所形成的形体比例、色彩对比、明暗关系等真实的表现出来,并按照视觉所观有序的加以安排。餐桌和后墙呈平行线状态,既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性也显示另外在后墙正中位置的耶酥的崇高感。此外,画面中明暗对比最强烈的是中间部分,即耶酥头部位置,这是由于耶酥背对着明亮的窗户而其他人物都处于相对较弱的对比中,这些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创作增添了辉煌的一笔。

三、透视在中国画中的表现

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在绘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绘画乃是散点透视,例如画一个立轴,山上能看见,水中能看见,房子里也能看见,是全方位的散点透视。以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为代表的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并且建筑在解剖学的基础之上。两者相对比,中国的艺术思维更注重整体,而西方艺术思维则更重局部细节。如此例证,在宗教、医学等方面还有很多。 中国的透视方法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就是一幅画里可以看见上中下多个方向;西方的则是“一点透视”. 中国的透视方法采用的是“散点透视”,在山水中表现为平远,深远,高远。比起西方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法更富浪漫色彩,更富有意境

绘画艺术表现的不仅仅是视觉图像,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传递。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绘画创作的特质。我们把中国传统绘画用主观诗意境界统领画面形象位置经营的语言特征称为心灵空间的图式经营,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道家美学通过实现有限的个体心灵与宇宙生命节奏的审美交融,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更具超越性的审美中实践了儒家美学以艺术成就人格的理想,它是心物统一的。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中国画创作中都起着主导作用。中国画的构图和留白都是通过这些思想依据去实现的,由此而体现出的透视原理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本是西方透视学范畴,是透视学中“焦点”的二次移位,它是建立在“视觉锥体”与“玻璃屏画面”的观念上的。说中国传统绘画早就存在着“散点透视”,继而暗示着中国绘画中也存在透视学。这种词语的移用混用常常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容易造成概念混乱、认识不清。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画家在表现实际空间时的视点不局限在一个固定位置,而是在时间流程中“仰观俯察”,具有流动性。并且把多时空下的视觉印象整合在一起,打破焦点透视的局限,使画面空间随主观表现的需要而任意扩展,具有流动性。因此,观察者的视点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

结论:

中西文化差异和社会经济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审美趣味和透视规律。通过梳理中西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中西绘画空间表现都是对现实中客观物象的视觉反映。中西绘画在对客观物象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的同时注入了不一样的主观思想。中国传统绘画所提倡的意象,充分体现了主题思想,使绘画表现成为表达情感和承载思想的载体。但尽管是意象化的,却并没有抛弃对视觉真实的反映,只是没有如同西方传统绘画那样过分钟情于利用知觉来进行创作而已。中国古代山水画所提倡的三远法,从不同角度来塑造心灵空间,这是表现手法的意象化,却仍是对自然真实的表达,只是虚构了空间而已。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绘画构图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0.

[2]殷光宇:《透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