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语能力建设视角下的外语教育规划

2016-05-30 10:48仲伟合王巍巍黄恩谋
语言战略研究 2016年5期

仲伟合 王巍巍 黄恩谋

提 要 国家外语能力是国家经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外语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总体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本文从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视角审视外语教育规划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外语教育规划服务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发展建议。

关键词 外语教育规划;国家外语能力;国家战略发展

Abstract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apacity is an important fulcrum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s bound to play a great role in supporting a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apa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trategy as well as language planning. In this study, we have identified four areas in need of improvement. At the macro level, first, there is a lack of strategic awareness, and second there exists a need of top-down strategic scheme and systematic assurance. In term of resource allocation, first, strategic input is insufficient and disproportionate with regard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econd there exists an acute insufficient supply to meet the demand and structural unbalanc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we have also proposed five suggestions, namely: to project a proper strategic pla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conduct a constant monitoring of the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e, to optimize the national system of foreign education, to upgrade the standard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l of subject pioneers and top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lanning;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apacity;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一、导 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外文化和经济互动日见增多,中国的海外利益范围日益扩大,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日趋频繁,国家的多方面安全问题(领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成为各研究领域的焦点。国内众多语言学者指出,在处理涉及国家安全事务的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被摆在了关键地位(如赵世举 2013,2015;沈骑 2016;戴曼纯 2011;赵蓉晖 2010)。当语言涉及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时,传统意义上语言研究中的交际、认知、社会文化视角对于理解语言与国家安全的联动关系,显现出局限性。

世界强国和跨国组织近年来制定的语言发展政策和规划警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语言作为经济和文化资源在维持和巩固国家安全方面的关键作用。语言是资源,在个人层面,“公民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民族素质和国家人力资源质量与水平,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创造力和发展力”(赵世举 2013:1);在国家层面,能否充分“掌握利用语言资源、提供语言服务、处理语言问题、发展语言及相关事业”直接关乎国家的经济利益乃至综合实力。这里涉及的语言能力就是众多语言专家们提及的“国家语言能力”(赵世举 2015;文秋芳 2016;李宇明 2011)。

“国家外语能力”是由国家语言能力延伸而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进展中,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文秋芳、苏静和监艳红(2011)认为,国家外语能力是指“一个国家运用外语应对各种外语事件的能力”。与文秋芳等人偏重国家安全的定义不同,蔡基刚(2014)认为国家外语能力还体现在国家的经济、科技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继而将其定义拓展为“一个国家运用外语以确保国家安全和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有国际竞争力的能力”。考虑到一国的外语能力建设涉及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基于蔡基刚的定义,探讨国家外语能力建设视角下的外语教育规划。

二、国家外语能力建设中的

外语规划和教育问题

要提高国家的外语能力,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即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可持续性的自上而下的外语教育规划。当前,就此而言中国外语规划和外语教育尚存在以下四方面的不足。

(一)战略意识缺位

中国外语教育思想长期停留在外语的知识培育和技能训练的专业教育思维模式上。外语教育的关注点在于个体发展的实用性,而不是自觉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益。文秋芳等(2011)指出,尽管学术界、政府文件和国家领导人都发出了提高中国全体公民外语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呼声,但近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外语教育和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地位以及如何具体推进其发展均没有深入阐述。蔡基刚(2014)指出,中国现时的大学英语课标,从改革开放至今尽管历经30年的改革,仍旧定位在提高语言技能的“打基础”阶段。并认为教育部即将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过度放权于高校(与学生自己)选择“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较低层次的语言技能,而放弃更高的、符合国家利益的要求,也就是提高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科研或今后工作的能力(蔡基刚 2016)。近几十年邻国日本和西方各国都有意识地让外语教育规划和设计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国际竞争,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战略意识还比较薄弱。

(二)战略规划不足

1964年10月国家制定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外语规划,至今仍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外语教育规划(胡文仲 2011)。学术机构对于外语教育规划这一重大问题也一直缺乏研究,直到近十年才逐渐开始关注。中国整体上缺乏连贯而持续的外语战略规划和制度体系建设。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已超过三亿的大国,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外语能力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外语能力认证机构。我们在外语语种的规划与布局、外语人才培养的数量和水平、外语教育层次间的衔接等方面都没有一个中长期的外语教育战略规划。可以说,中国当今外语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诸如英语专业发展过快、英语教育目标定位不合理、英语人才不拔尖、小语种人才数量小等)跟一直以来缺乏前瞻性的外语规划不无关系。

(三)资源投入不足,配置不合理

外语教育具有投入大、产出小、战略性价值强的国家公共产品的特征。在近些年的扩招压力和市场机制导向下,各高校自然按“社会需要”来配置资源,导致中国外语学科建设战略性投入不足、不合理:语种数量偏少,结构不均衡,英语专业发展过快而质量不精,其他通用语种特别是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严重滞后(朱海龙 2016)。2002年到2005年三年内英语专业点增长了近一倍;截至2014 年 12 月,全国范围内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多达 1000 余所,在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总数接近 60 万人。以翻译专业为例,截至2016年3月,全国共有230所院校开设,“似乎只要是所高校就一定要成立英语系,就一定要有英语专业”(胡文仲 2011)。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人数激增,缺少合格的、足量的师资来保障教学质量。与英语专业的“过热”相反,其他外语语种却似乎一直处于“寒冬”。其他语种的学习人数不到英语学习者的1%,而且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日、俄、德、法、西班牙语等常见语种(文秋芳等 2011)。胡文仲(2011)指出,中国中小学可供学生选择的外语仅为英语、俄语和日语。然而,不仅开设俄语和日语的学校数量在逐渐减少,选学这两种外语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下降。

(四)外语人才供需失衡,结构不合理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迫切需要通晓这些国家语言文化的人才。“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更加大了这种紧迫性。从外语语种数量看,目前和中国建交的172个国家中,仅非通用语种就有95种,而中国目前仅能开设67 种语言课程。“一带一路”沿线79国(含南太平洋国家)使用61种语言,非通用语种为56种,中国高校只开设了其中的13种,语种覆盖率仅为23%,而且有8种语言是近五年内新增的。未来“一带一路”的建设,将面临非通用语人才储备严重短缺的困境。

此外,在各类涉外事务(如与外国的生意往来、法律纠纷、旅游发展、联合军演等)中,中国的高端外语人才寥寥无几。由于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而引起的沟通障碍往往会导致经济损失乃至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文秋芳等(2011)引用数据表明,全国范围内“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稀缺,即便在最前端的上海,5000多名律师中只有约50名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人数不断增加,参与国际维和、防暴反恐、领土纠纷、边境安全等各种突发国际事件的概率提高,而精通外语、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国际人才极其匮乏的状况将会给中国在诸类涉外事件中带来不可预测的损失(沈骑 2016)。

显而易见,以外语素质为基础的各类人才相对于国家战略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缺口和结构性失衡。

三、外语教育规划服务国家外语

能力建设的战略建议

当前,外语教育迎来了新挑战,有必要推进外语教育规划,提升国家外语能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一)确立中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实施战略

秉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理念,研究外语教育规划服务国家外语能力的方法路径,根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国家安全战略的需求论证外语教育规划理据,提出中国外语教育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思路。

1. 明确新形势下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

中国公民的外语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外语总量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资源,更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美兰 2016:386)。因此,有必要改变对外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传统认识,要把外语教育定位为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2. 设立外语管理的专门机构

中国外语学习和使用隶属多个部门监管,急需整合协同。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充分借鉴美、俄等国外语战略的经验,加强外语教育顶层设计。例如设立外语管理局,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外语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及目标,跟踪国家发展新战略要求,建立保障外语战略的制度体系;协同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外语发展规划、外语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促进有关的国家行政部门的沟通交流,如国防部、教育部、外交部、外文局等,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

3. 确定多元统一的外语教育语种规划

语种的选择是国家外语教育规划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因此,在语种的安排上,应加大国家和政府层面的规划。根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外语语种规划与布局,并像许多专家建议的确立“关键外语”。

统计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包含65个国家。如果加上南太平洋国家则将近80个国家,官方语言接近70种,其中绝大多数是非通用语种。语言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政策互动、人心相通的前提。优化外语语种的结构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应有之义。因此,在外语语种规划中除了要调整中国外语教学的语种结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强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外,还需在政策上确定几门外语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语言。例如,重视发展与中国在重要政治、经贸、文化安全等领域有长期交往的国家或地区通用的语言,通过开展外语语言生态的定期调查来微调区域性外语语言教育的语言使用和语种配置(谢倩 2013:199)。从谋求最大共同利益、协调国家海外利益角度,根据“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确立国家的“关键外语”,加大战略投入,培养和储备外语人才。

4. 建构并完善外语教育的系统层次和水平衔接

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已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但不同语种之间、同一语种内部不同的层次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各语种学科点的分布,包括层次与结构也存在严重不合理的情况。例如,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严重过剩,博士点、硕士点的分布也多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他语种,甚至应该是作为关键语种的非通用外语,如印度和中亚的一些重要语言,不但教学点稀少,甚至没有专门的研究型人才储备。这与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极不相称(束定芳 2013)。有必要从“国家外语战略”格局入手,规划小学、中学或大学的外语教育“一条龙”体系。压缩多语种人才培养周期,在有条件的高校建立本硕博相互衔接、专业环环相扣的“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一条龙”机制。

同时,根据教育层次制定不同的外语教育目标,如面向全体教育者的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育目标、国家一般专业人员的外语教育目标、国家外语专业人员的外语教育目标等。

5. 加强军事外语教育规划

外语教育规划应重视军队外语能力的规划和建设。全球化背景下,军队的使命除了传统作战外,还要通过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来维护国家安全,如参加维和行动、联合军演、人道主义救援等。这都要军队人员有较强的外语交流和文化理解能力(李洪乾 2009)。

(二)开展中国外语能力建设动态监控

外语需求的调查分析是外语规划的重要依据。科学的外语教育规划和外语能力建设战略,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主观思考,还需要大量实证调研数据的支持。然而,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现状是动态发展的,相关调查如仅限于单次或局部,费时耗力,收效甚微。目前,中国相关高校和政府部门已开展了一些调研,如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的中国外语测评现状及能力需求调查、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团队的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团队的全国基础阶段教育质量监控等。因此,亟待政府牵头,借鉴已有的调查项目,整合资源,开展中国外语能力建设现状的动态监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国家外语能力总量

国家外语能力总量指一国国民的外语能力综合,包括外语人才数量、质量与语种分布等基本要素(鲁子问、张荣干 2012:228)。对中国基础教育、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外语教育发展现状进行持续性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的新型发展战略研判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如不同语种、院校、地区的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等,及时掌握中国外语能力总量。

2. 国家外语能力需求

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进行外语教育需求的长期调研。“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和地区广泛,沿线各国的语言文化千差万别,外语能力需求调查必须提前启动(沈骑 2015)。有必要既从宏观战略层面挖掘分析语言文化需求,又从语言使用者角度入手,收集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产业对外语能力的切实需求。

3. 外语教学国家标准实施状况

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是保障外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针对新一轮外语教学国家标准的实施和效果展开调研,考察国家标准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国家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及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通过对外语教育相关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检验国家标准执行效果,收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统计分析监控并及时调整相关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4. 外语教育评价体系应用

评价体系是外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外语教育评价必须符合外语教育规律,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对外交流对外语人才的具体需求。目前中国各级各类外语测试评价体系能否达到这种要求,差距在哪里,如何改进,都需要全面彻底的调查研究,以获取一手数据。只有全面掌握各地、各级、各类外语教育评价体系的现状,才可能真正改进中国的外语教育评价,制定整体规划,最终服务国家外语能力发展。

5. 外语教师发展状况

外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基础外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中高考英语改革方案的出台,国家更加重视基础外语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的优化,重视培养模式与方式的可行性和灵活性,重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文秋芳、徐浩 2014:322)。尽管中国从上到下对外语教育发展重视程度日益加强,教师培训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教师发展的整体规划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发展规划需要大规模实证调研数据的支持,主要包括教师需求、培训资源与机会以及教师发展评价等。

(三)优化中国外语教育评价体系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外语教学与考试综合改革提出要求。外语能力测评体系旨在为各阶段外语教育提供统一的外语能力标准和测评方法,构建沟通衔接各级各类外语教学、科学评价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姜钢 2016)。

1.建立统一的国家外语教育评价体系

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和体系中最需要改革的问题之一便是外语考试的多样化和繁杂性。各种考试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能力描写和等级划分标准,使得考试用户莫衷一是,不便于准确利用考试结果;英语教学方面也不便于课程的组织和衔接(杨惠中、桂诗春 2007)。统一的外语教育评价体系的研制有助于改革外语教育的诸多弊端,对于提升外语教育质量、节省外语教育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提升考试科学性与规范性

考试不仅是对教育教学最终结果的检验和评估,反过来又对教学具有反拨作用和引导功能,影响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学习信念及态度兴趣等。提升外语考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需要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外语考试自身的质量标准;二是外语考试管理与服务的标准。前者是从外语测试、心理测量等角度对考试设计、试题命制、考试信效度及公平性、等级划分、成绩报告、考试使用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后者则包含对考试实施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如考生服务、信息使用与保护等方面的标准设置。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制定外语考试质量标准,才能保障国家考试的公信力。

3. 改革完善现有外语考试

中国现存的外语考试种类众多,缺乏可比性,考生在毕业、升学、就业、出国等鉴定外语水平时不得不参加各种考试(刘建达 2015)。有些考试仅仅成为外语学习者获得证书的一种平台或途径,难以真正测出参加考试者的真实外语水平,由此造成学生虽然通过了某种考试但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低下的局面。外语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便是改革现有外语考试的设置,完善考试要素和功能,促进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4. 注重形成性测评

考试功能因考试的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外语考试应多采用形成性评测,即开展以提高外语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为目的、重视学习过程的评测;而当前,外语评测还是以通过期末考试来给外语学习者的一个最终分数,以学习结果为目的的终结性测评为主(李清华 2012)。在中国,形成性测评还没有系统地应用于具体的外语教育教学中,各阶段的外语教学仍主要采用终结性测评。开展形成性测评研究,注重形成性测评和终结性测评结合,提升外语学习效果,是中国外语教育改革服务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维度。

从教育规划的视角看,除以上所谈教育过程本身的评价之外,针对教育政策的评估是促进外语教育有效落实的关键环节。科学的评估有助于人们正确判断某一外语教育政策本身的效果与价值,有助于人们对政策制定、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为以后的政策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而教育政策评估是当前中国外语教育缺失较为明显的一环。因此,如李娅玲(2012:245)所谈,建议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的外语教育评估机构建设或建立相对独立和专业的外语教育政策评估机构。

(四)促进外语教师发展并提升外语师资水平

外语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外语教师。因此,有必要构建适合中国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发展的模式,并为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1. 建立健全外语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及专业等级标准

中国的外语教师是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目前还没有针对外语教师教学水平、教师能力的有效评价体系。完善外语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研制专业等级标准是保证教师队伍质量、提升中国外语能力水平的关键环节。

2. 建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知识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师德修养的过程,而终身学习理念与学术研究的团体氛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庄智象等 2015:67)。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高效且可持续的外语教师培训机制,建构基于外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保障体系。

3. 建立并强化非通用语种师资培养机制

从国家的现实需要出发,应建立并强化非通用语种师资培养机制,尤其是解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文化、科技、人文交流等密切相关的语种的师资配置。同时,在大力培养本国教师的基础上,加大派出和引进骨干外语教师的力度,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为非通用语种外语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师资保证。

(五)探索创新型外语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主旋律。外语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方面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仲伟合 2013)。有必要探索实践非外语专业和外语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和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协同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机制,鼓励外语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外语院校与国外高校协同培养,发挥优势互补效应,培养高精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四、结 语

国家外语能力是国家经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国家外语能力建设视角下的外语教育规划旨在系统解决中国当前非通用语人才、高层次多语种翻译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解决文化传播、机器翻译、企业国际化等领域语言资源和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文化交流储备外语人才,为“一带一路”和新时期“走出去”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蔡基刚 2014 《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外语教学》第2期。

蔡基刚 2016 《国家外语能力需求和大学生外语能力无缝对接——关于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需求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戴曼纯 2011 《国家语言能力、语言规划与国家安全》,《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胡文仲 2011 《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1期。

姜 钢 2016 《贯彻落实〈实施意见〉 积极推进国家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中国考试》第1期。

李洪乾 2009 《中国军事维和人员外语技能培养现状及其途径研究——以UNIFIL为例》,《高等教育研究学报》第2期。

李清华 2012 《形成性评估的现状与未来》,《外语测试与教学》第3期。

李娅玲 2012 《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宇明 2011 《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若干思考》,《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刘建达 2015 《基于标准的外语评价探索》,《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刘美兰 2016 《美国关键语言战略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鲁子问、张荣干 2012 《中国外语能力需求调查与战略建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 骑 2015 《“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沈 骑 2016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安全战略》,《语言战略研究》第2期。

束定芳 2013 《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文秋芳 2016 《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文秋芳、苏 静、监艳红 2011 《国家外语能力的理论构建与应用尝试》,《中国外语》第3期。

文秋芳、徐 浩 2014 《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谢 倩 2013 《外语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杨惠中 2010 《制定亚洲统一的英语语言能力等级量表》,《中国外语》第2期。

赵蓉晖 2010 《国家安全视域的中国外语规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赵世举 2013 《语言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要素》,《中国教育报》12月13日第5版。

赵世举 2015 《全球竞争中的国家语言能力》,《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仲伟合 2013 《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1期。

朱海龙 2016 《完善外语教育战略 服务“一带一路”》,《中国社会科学报》7月15日。

庄智象、孙 玉、严 凯、谢 宇、韩天霖、刘华初、王雪梅 2015 《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与教材体系构建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