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博弈?走向新常态的艺术博览会

2016-05-30 10:48
收藏与投资 2016年5期
关键词:艺博会巴塞尔藏家

近年来,在中国艺术圈最热话题已经不再是私人美术馆群落,而是扎堆发生的以艺术品交流与交易为主的艺术博览会。艺博会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对中国传统艺术市场形态和现状予以补充和调整,在不断发展与探索中。

艺术博览会是舶来品,是以西方艺术博览会的文化形式传播至香港、澳门举办的,此后内地迅速兴起了一股艺术博览会展办的热潮,各地都在积极筹办不同类型的博览会。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相继举办再逐渐渗透发展到二三线城市,艺博会的火热程度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各地的艺术博览会从形式上来说满足了中国人喜欢热闹和追求排场的心理,其在中国的火热现象也说明了艺博会非常适应中国的艺术环境。

艺博会层层出新,扎堆现象严重,对于艺术市场和藏家而言是好事坏事?新技术高科技的应用给使用者带来全新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如今的艺博会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一种待检验的艺术模式还是全新利好的融入生活中的艺术版图?对于国人而言,如何将国内的艺博会发展成诸如巴塞尔这样高端有影响力的博览会,还值得好好地反思和探讨。

香港巴塞尔:凭什么成为国内艺博会的“参照物”?

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形式严峻,对于久负盛名的香港巴塞尔而言也是一种考验。在这场涵盖35个国家和地区239家画廊的聚会上,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因素。从今年参展画廊和艺术家名单来看,如今香港巴塞尔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家进入国际视野,海外画廊试探亚洲市场的最重要契机——共239个画廊展位,收到参展申请500个,最终将呈现1021位艺术家的3057件艺术作品。50%的画廊来自亚太地区,28家画廊首次参展,25家画廊在北京设有展览空间,59位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出现在至少5家画廊的展位上,中国艺术家有240多位。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知名还要归功于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艺术展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水平最高的艺术博览会,被誉为“世界艺博会之冠”,并以其悠久历史和巨大交易额而被视为全球艺术市场的“晴雨表”。40多年来,巴塞尔艺术展于香港、巴塞尔及迈阿密海滩举行的三个展会,已发展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同类型艺术展会,以精练的策展手法呈现20世纪及21世纪的现代及当代艺术作品。也因此,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被看作亚洲艺术的风向标。

高昂的展位费,以及巴塞尔主办方要求不能排列过密,和今年亚太地区严峻的市场形式让各个画廊不能像往常一样随意地选择作品。本次香港巴塞尔的作品普遍质量提高,成交率也是十分可观。

和各个艺术博览会相同的一点是,相对于公众日的群体狂欢,大额成交往往都是在前两天的VIP预展中完成的。部分画廊展区在公众日前展出的第一批挂画都销售一空,大部分观众看到的都是第二批展品。可见此次西方画廊揣测中国藏家的口味的功课做得还是不错的。不少西方画廊也开始加大力度吸引中国藏家的关注,设有中文服务、中英文两种文字的宣传册等都标志着中国藏家在世界艺术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不管是第一批次的作品还是第二批次,都呈现出一个特点,就是这次香港巴塞尔对西方当代艺术的侧重。

从大额成交记录上来看,本次巴塞尔呈现出的特点正表明中国藏家的投资方向在发生转变,中国藏家的口味正在发生变化。过去的当代艺术主力并没有成为本次香港巴塞尔的主角,当代艺术的潮流性更为明显。市场的口味总是变得很快,中国买家在对中国艺术家的选择上,轻商业化而更重学术性,学院派往往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成交额,对于艺术品的接受度也变得更为包容,且藏家对于当代艺术的鉴赏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

回看过去一年的艺术事件,明星买家们在西方市场上一掷千金,不少隐形富豪也在低调而大力地购进西方艺术品。这注定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将资金投在名家代表作品上,这也导致了今年的巴塞尔很多画廊都是带来了自己的硬通货。虽然成交额喜人,但并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高额成交,成交价格高而理性。

本届巴塞尔中国藏家的喜好转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藏家的年轻化。三十岁以下藏家明显增多,他们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认可度较高,对艺术家和作品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知。所接受教育理念的不同以及文化环境的不同让这些年轻藏家的审美角度往往和50岁以上藏家有着很大的区别,且对于艺术的流行性更为敏感。

今年日韩画廊的表现更为出色。他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带来大量的村上隆、奈良美智之类的迎接大众审美的作品,更多的是本国非常具有潜力的青年画家作品,寻求的是一种艺术共通性上的认可,而非对于名头的崇拜。这也代表着日韩画廊的审美层次被中国所接受。当然,没有大量带来并不代表着没有这些大师的作品。在今年的香港巴塞尔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被大牌画廊着重推出的日韩艺术家,且销售额十分可观。高古轩推出的日本艺术家村上隆2016年新作《TitleTBC(727)》售价为300万美元。贝浩登画廊带来的村上隆2016年新作《on a summers day/The incessant fluttering of insectswings/As I ponder my impendingdeath/There,the moon over the ruined castle》以120万美元成交。

总而言之,香港巴塞尔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高端层次的理性态度,以及审美趋向将随着藏家年龄层次的年轻化而改变,中国藏家的口味也随着藏家年龄层次的变化以及收藏的潮流的更替发生变化,西方当代艺术越来越被中国所认同。

新科技:艺博会的救命稻草还是画蛇添足?

2016年,VR,逐渐取代“众筹”、“云计算”、“大数据”等词汇,成为科技界乃至互联网上最炙手可热的单词。那么什么是“VR”?“VR”即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顾名思义,通过技术手段来模拟现实,给使用者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多样呈现,VR,这一高新技术,瞬间成为时代的新宠儿,在技术的孕育、时代的召唤和媒体的鼓动下,从物理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

早在2011年,VR技术就已经在展示和舞台上进行运用。2011年3月,日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虚拟人物初音未来举办了一场演唱会,同年,设计师克里斯托弗·贝利(Christopher Bailey)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巴宝莉的3D时装秀。甚至在2016年辽宁卫视的猴年春晚上,六小龄童的猴王表演也充分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魅力。

作为新技术的尝鲜者,艺博会以及各位艺术展,当然不会弃新媒体艺术于不顾。2015年的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上,主办方就已经设置了新媒体艺术展区,通过数字化应用、虚拟现实和虚拟互动等时下最新的技术展现新媒体艺术的最新成就。同时还通过“互联网+趋势下的艺术发展形态”研讨会对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探讨。在作为艺博会新作品单元的同时,新媒体也凭借自身技术成为了艺博会的全新的展现形式。笔者据悉,即将在2016年5月举办的南京艺术博览会上,就会出现VR技术的应用。对此,总策展人张中伟解释到:本届南京艺博会主打“永不落幕的艺博会”这一概念,主要通过360度全景模式再现艺博会的场景,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身临其境地观展。早在2012年,他就曾经在“青年艺术100”中利用过类似的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展示效果。但他也表示,决定整场艺博会成功与否的,依然是作品质量和市场环境,新媒体技术更多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当然,新媒体技术不仅仅只有VR,数字水墨海报、交互体验走廊、可对话的屏幕、数字画册、线上展厅等都是艺博会全新展示方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展示的辅助手段,新媒体技术在带给观展者全新的艺术感官刺激时,也在悄然间引发了虚拟技术与现实社会的理论碰撞,甚至争议。年初的国内某印象派作品展,成功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用新媒体的手段再现了印象派大师的经典作品。不过巧合的是,同时期的日本东京,恰在举办一场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展。顿时,高额的门票和“虚拟作品”成为了本次国内印象派展览被指责的最好借口。批评者谓之主办方通过所谓的新技术哄骗观众而牟利,“伪作”居然卖得比珍品还贵;赞同者称之为一次大胆的尝试,收费合理,毕竟中日两国国情有别,且实现虚拟现实技术的设备动辄百万甚至千万,不可简单以真伪论之。一时间众说纷纭,但不论如何,这场争论的确是引发了展览界的反思。新媒体所带来的,是一次艺术展示变革?还仅仅是一次炒作甚至噱头?

在笔者看来,2016年,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在内的新媒体技术仍处在尝试的阶段,但是它所带来的便利、无所不能和颠覆性的沉浸式体验效果,必将在艺博会和各类艺术展览中掀起一场革命。传统的以视觉、听觉为主要陈列和展示方式的艺术展览必将被卷入这场势不可挡的浪潮中。作为艺术行业的从业者,我们相信,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必将与艺术、文化、展示相结合,与新常态下的艺博会一起,走进艺术展示的新未来。

新模式:酒店艺博会空间与利润之间的权衡

相比于传统艺博会展厅展板展架式的结构,酒店艺博会更受艺术圈的青睐,这一举措使得艺术更加落地、更加接近生活,酒店形式艺术博览会操作起来相对容易,这一理念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区最先兴起。

零距离对话艺术市场G点新体验

目前潮流下的艺博会,往往是耗费巨资,但是收效甚微。在这个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市场大环境不甚乐观,就需要机构来节约。譬如迈阿密博览会和军械库博览会,他们的展位成本是1_7万美金。如果加上运输、住宿、餐饮,基本总开支在4万美金左右,像巴塞尔这种顶级博览会,三十平方米左右的展位成本是1.7万欧元。一个机构整个展会做完要花费4万欧元左右,接近40万人民币。这会导致参展机构带来的单件作品价格会提高,这样才能勉强保持收支平衡。单件作品的价格过高会导致整个展会非常高端,几乎都是中高价艺术品。而国内的艺博会诸如“艺术北京”的展位支出也在十万左右。但在酒店里做的话,首先是展位价格非常低,最大的房间的展位费只需要五万元人民币。其次还有一个情景展示的作用。画在房间里面怎么挂,是放在屏风那儿还是书桌后面,雕塑应该怎么摆放,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以酒店居家式的情景去呈现,以相对贴近生活的大环境为空间载体,区别于美术馆或传统艺博会以冰冷白墙为骨架的展馆支撑,给艺术以温度,让受众的体验更有别于传统艺博会会馆的感觉。将艺术品与家居生活生动结合,拉近艺术的感官体验与生活经验的距离,以情景化的展示方式,实现艺博会大众艺术消费,艺术生活融合的项目定位。传统意义上的艺博会给人带来的往往是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和享受,但是酒店艺博会的出现给人带来的却是新的感官体验,让人们在享受视觉、听觉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展览载体,具备先天的硬件及软件条件。专业美术馆的灯光映衬与酒店安逸的展示空间并重,给受众呈现出一场主题式的艺术盛宴。

在完整、独立且极具艺术生活感染力的私人艺术空间,将艺术作品与生活情景融合,对受众来说,这会是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公共艺术空间营造出一个零距离交流的平台,使消费者参与到每一个衍生艺术活动之中,拉近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艺博会通过生活化的展示空间场景设计及人性化的参展消费服务过程,全方位地增加参展作品的审美情趣及生活经验联想,延展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提升消费者基于即时空间审美情绪冲动下对作品的好感度,进而刺激审美与购买欲望。这一新形势的出现对目前低迷的艺术市场来说是一味良药。但是,凡事总会是有利有弊的,我们在看到酒店式艺博会崛起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狭隘的一面。这是不可避免的。

安保问题成隐患艺术品强加“贞操带”

对此,我们也应该考虑到酒店式艺博会跟传统的艺博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传统的艺博会往往是以·恢宏的场面,高端的作品,以及大手笔的资金作为支柱,有着强大的运作团队作为支点,会有很强烈的反响。而酒店式艺博会,却把人们“圈在”一个很小的空间,放低了作品门槛,妄图用很小的投人换取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不切实际的。受众到底能不能接受这种形式,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不可否认的是酒店艺博会营造了一个新的起点,使艺术落地,更加贴近生活。但是,艺术品的展示,是需要空间、光线等一系列客观因素去烘托的。把艺术家的作品“塞”进一个个独立的酒店,在狭小的空间里面,缺少了场景的映衬,遗失了作品的本质,给每一幅作品强加了一个“贞操带”,如何能彰显出每一幅作品的独特的一面?更不可能展现出作品给受众带来的冲击力。如果整体的展示效果无法体现出来,在一定意义上必然是会给消费者的购买打一个大大折扣。

酒店式艺博会将艺术品与家居生活相结合,拉近了艺术感官与生活感官的距离。但是,这只是刻意地给受众营造一种并不和谐的舒适度。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受众忘记了自我的评判,剩下的只有被眼前的眼花缭乱所操纵内心。在这个特定空间里面所营造出来的美给人带来一种不真实的审美体验,根本没有考虑到消费者把这幅作品装饰在自己的家中是不是可以与家装产生化学反应。兴许,给消费者带来的是一次由欣喜到失望的消费体验。

相比较传统的艺博会,酒店式艺博会的出现是让人们眼前一亮。但是站在承办方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却不见得是乐观的。在博览会中,艺术机构将艺术作品直接布置于酒店房间内,可能会存在一个严重的隐患,便是安保问题不一定可以做得万无一失。毕竟,酒店是一个人流量较大,人群相对混杂的场所。那么在摒弃了传统的展馆,树形酒店式私人艺术空间的同时,如何保护好这些作品不遗失,不被破坏也许会让承办方大费周折;同时,酒店式艺博会所设置的门槛相对传统的艺博会变得很低,这一举措虽然给一些小的艺术品机构营造了一个平台,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但是参展的艺术品和艺术机构中不可避免会存在搭顺风车、凑热闹的闲杂展台。参展的国外艺术机构与艺术品多了,也会在再其中掺杂往常借名头、凑数量的鱼目混珠型的机构与作品。酒店式艺博会如果在这一点上失去把控,艺术机构的泛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给当今的低迷艺术市场再补一刀。

在目前这个艺术博览会蜂拥而至的大潮中,酒店式艺博会就像是在大海中的一叶舢板,在大风大浪中岌岌可危却又傲娇地一往无前。我们在看到它闪光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的缺陷。

博弈下的艺博会,何去何从?

“艺博会上无艺术,仅是上世纪末的商业艺术展示。”甚至有评论家无不尖锐地表示,现在的艺博会越来越像是一场家装展示会或环艺设计展。那么,在商业浪潮冲击下的艺博会,会走向一个怎样的新常态?多元的土壤会生长出多元的思维,多元的文化艺术,或者说多方力量——不论是商业、市场、科技、学术还是各类场外力量——的博弈,都将在无形中影响着艺博会的未来走向。对于国内各大艺博会的主办方和参与者来说,或许未来依然迷茫,但变革已经显现。对于国内的艺博会来说,无论是消亡于拘泥传统,还是涅槃于互联网思维,都将是主办方和参与者即将面对的问题。

猜你喜欢
艺博会巴塞尔藏家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多元市场下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艺博会观察
巴塞尔Parterre One多功能休闲空间
多元文化辐射的当代艺术景观与“观念设计”
——2017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作品管窥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如火如荼的艺博会
巴塞尔:莱茵河畔的博物馆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