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邦 陈柯
摘 要:《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重要的制度笼子,体现了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利器。文中重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及内涵特质,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问责条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全面从严治党;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D 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6-0702-03
0 引 言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下简称《问责条例》)是规范和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问责工作,进一步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遵循,向全党释放出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制度依据,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利器,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问责条例》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利器
1.1 《问责条例》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局面。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相比,当前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担当、不负责等问题突出,侵蚀着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严重影响着党的公信力,制约着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问责条例》直指有些党组织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6种情形,通过实施强有力的问责,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把党的凝聚力焕发出来,把党的战斗力彰显出来,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确保实现党的历史使命。
1.2 《问责条例》是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
为了加强党的建设,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滋生,必须建立科学的问责条例和问责机制,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使其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的出台,为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问责条例》作为首部规范党内问责工作的基础性法规,注重与其他党内法规的衔接,重点突出对党的建设缺失、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力等问题的问责,进一步完善了党内监督制度,健全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1.3 《问责条例》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需求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员干部不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问题依然存在,“四风”问题仍未绝迹,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多发频发。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而且严重损害着党心民心。反腐败任务依然艰巨,必须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问责条例》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通过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保证党内民主清正廉洁氛围的形成,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2 准确把握《问责条例》的内涵特质
2.1 《问责条例》明确问责内容,突出政治责任
《问责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突出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着力解决一些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担当、不负责等突出问题。《问责条例》明确规定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失职失责的6种情形,无论是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还追究领导责任,这些都是党组织和党的干部失职失责的政治责任,事关完成党执政使命和厚植党执政基础的政治责任。《问责条例》就是要以严肃问责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责任,督促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担当起管党治党责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2.2 《问责条例》拓展了问责主体,突出关键少数
问责不是纪检部门的“专责”,而是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责任。《问责条例》明确规定,问责主体是有管理权限的党组织,对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及党的工作部门的问责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使责任不仅落到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还赋予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党的工作部门一定的问责权限,纪委(纪检组)、党的工作部门对失职失责的党员领导干部有通报、诫勉的决定权,以及提出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的建议权。同时,《问责条例》还强调问责的对象是各级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党的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突出了“关键少数”,特别是对于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更有利于督促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把责任担当起来。
2.3 《问责条例》明确问责方式,体现权责一致
《问责条例》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突出党规特色,注重简便易行、务实管用。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了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直接主管的班子成员以及参与决策和工作的班子其他成员的责任,将对党的组织的问责方式规范为检查、通报、改组3种,将党的领导干部问责的方式规范为通报、诫勉、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4种,并明确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改变了之前问责方式种类多,区分难的问题,使问责方式更加科学有效。特别是有关实行终身问责的规定,体现了有责必查、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原则,彻底打消了一些人的幻想,让担责者没有退路,彰显了我们党决不搞下不为例、网开一面的鲜明态度。
3 贯彻落实《问责条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分析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条例》的制定出台,向全党释放了强烈的政治信号,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将成为常态。如何充分发挥好问责这一管党治党利器作用,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强化政治意识,向中央基准看齐
全面从严治党,贵在驰而不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颁布《问责条例》的意图,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学习宣传《问责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学习党章党规党纪结合起来,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一是要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党课培训等形式加强学习教育,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务求实效。二是要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短信微信、网页微博、宣传栏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为《问责条例》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氛围。
3.2 抓牢主体责任,压实管党治党责任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一定要把握关键,牵住主体责任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求各级党委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以严肃问责推动责任落实,层层传导压力,强化党员日常管理监督,拧紧管党治党的螺丝。”[1]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把贯彻落实《问责条例》作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层层传导压力,引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得到有效落实。要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注重日常教育管理,抓早抓小,坚持严管厚爱,把管党治党的责任真正担当起来。
3.3 层层落实责任,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王岐山同志强调,“各级党委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要联系实际、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手电筒对着自己照,不能只对着下级说事。”[2]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向党中央看齐,牢记政治责任,把自己的职责摆进去,把权力与义务、责任与担当对应统一起来,言行一致,不折不扣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的权责意识,正确把握权力、责任、担当的辩证关系,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担当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3.4 制定实施细则,形成完整问责制度体系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就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整合问责制度,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问责内容、对象、事项、主体、程序、方式的制度化、程序化。”[3]《问责条例》是管全党、治全党的,各单位各部门情况有所差别,抓好问责条例的贯彻执行,要以问题为导向,细化问责具体规定,建立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建立问责工作台账、问责情况报告、问责通报等制度,完善问责结果的运用,不断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管用的问责制度体系。
3.5 加强监督检查,发挥震慑效应
责任重于泰山,担当诠释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责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有怜悯之心,要‘较真、‘叫板,发挥震慑效应。”[4]各级纪检机关要把自己的职责摆进去,发挥好党章赋予的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充分运用纪律审查和问责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查处各种不履行职责的问题;同时更要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强化自我监督,守住底线,拧紧“发条”,拉长耳朵、瞪大眼睛,坚决清理门户,严防“灯下黑”。加强对不敢问责、不会问责行为的监督检查,“对纪检机关监督责任缺失、‘探头作用没有发挥,能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不报告处置、该去问责而不问责的;对纪检干部严重违纪、造成恶劣影响的,就要问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的责。”[5]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充分发挥问责的“撒手锏”作用和威力,真正使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3(2).
[2] 王岐山.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N].人民日报,2016-7-19(3).
[6]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N].人民日报,2016-7-18(1).
[7] 马金祥.党内问责条例制定之探究[J].武陵学刊,2016(4):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