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芬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中华民族向来就有感恩的传统美德。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感恩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让学生领悟“感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益。
一、以课堂为基础,领悟感恩
课堂上的教育是领悟感恩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强化实例性、生活性,让学生知晓什么是感恩,并懂得如何表达感恩之情。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中有许多体现父母情感的文章。如学习《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回忆、聆听、体验、感受等方式,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还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组织他们讨论:应该怎么做,才能回报亲人的爱?通过课堂上的体验和认识,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深化孝敬父母、主动关心父母的意识,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融洽的家庭关系。
二、以活动为载体,体验感恩
为了让学生更懂得感恩,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知道父母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对父母发过脾气吗?”……很多孩子表示,他们过生日时父母送给他们的礼物可以用“堆积如山”来形容,父母过生日时他们送的礼物却少得可怜。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懂得了父母为了孩子付出的辛劳,意识到了自己作为子女应尽的一份责任。
与此同时,我还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亲情的故事,举行感恩故事演讲比赛。活动中,大家声情并茂地讲述《陈毅探母》《黄香温席》等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他们还讲述了许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感恩之旅”主题队会汇报演出活动,邀请家长代表参加,在活动中评选出了“十佳孝敬星”。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感恩之情、孝敬之心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以行动为目标,践行感恩
如果学生没有实践与体验,感恩的认知就会逐步淡化,这就要求把感恩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于是,我组织了“今天我做爸爸(妈妈)”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体会父母的不易。我还在班级组织成立了“助学解困救急队”,让学生去帮助那些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的同学。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更深厚了。我还经常组织少先队员走进社区、敬老院等,激发了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育的归宿在于养成,生命的真谛在于感恩。感恩教育永不终结,学生受益永无止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