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永
王国维说过,“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词然,教学亦然。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管理和研究的工作者,我经常扪心叩问: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是怎样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又应该给予学生些什么?我尝试着用一些词语表达我的实践、探索和提炼,比如:视域融合,尊重生命,和谐共生,怡情益智,诗趣盎然,文化浸染,鼓励创造,有所建构……再进一步思考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也许是受“贪多求全”的思想影响,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似乎关注得少了。特别是当我投身斯霞小学,认真阅读和学习斯霞老师“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后,我对语文课堂教学境界的思考又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一些改变。
斯霞老师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任何经验,如果负担太重,要加班加点,就不能算是好经验,也不值得推广。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我们必须从改进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斯老师的告诫提醒我们:千万不能疏忽和怠慢了语文课堂教学。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流里,学生共同经历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观点的碰撞,思维的启迪,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一言以蔽之,语文的基本素养就是在这种水磨的功夫中形成的,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在日常的上课、听课、评课中,我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特别突出和强化三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要有“暖认知”。语文的学习是与母语的亲密接触,这样的学习应该是有温度的,有情感的,有趣味的。语文老师要唤醒儿童对语言材料的热情和记忆,要善于捕捉和运用课堂教学中的“现场细节”,使其成为学生记忆犹新、受益匪浅的关键事件,进而让教师以及学习的小伙伴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身心成长的“重要他人”。
第二,课堂教学要有“生长力”。简言之,就是要突出核心知识、能力、素养的教学,教给学生真正“用得上”“带得走”的东西。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成,而终归于失败。”语文教学中的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课堂教学要有“附加值”。这样的课堂是向四面八方打开的,留给学生的不仅是眼前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好奇心、惊异感、探索欲等。留下一些空间和空白,让学生去欣赏生活的美好,去咂摸内心的宁静,去享受阅读的美妙——儿童的语文学习多一点优雅和从容,或许就会更加扎实、丰富而深刻,因为“闲暇出智慧”。
于是,我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境界的认识逐渐明晰起来,我想用“暖融融”“活泼泼”“意切切”这样三个叠词来表达我的一种思考与追求。
一、暖融融: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暖认知”
融:和谐也;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自然舒适。暖融融的课堂是温暖舒适的、和谐安全的,这里弥漫着民主、平等、安全、愉悦的空气,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语都满含热情的激励和智慧的点拨,你所看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满含真诚的关心和必要的呵护。
在斯霞老师最经典的《我们爱老师》教学电影中,我们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课堂上气氛和谐自然,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在斯霞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斯老师让学生理解“关心”时,让学生说说老师关心自己的例子,孩子们说得真诚而热烈;理解“祖国”一词时,学生答错了,斯老师没有丝毫批评,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不是指自己所在的城市,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而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斯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是从儿童的心理及年龄特点出发,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从而让语文学习的过程充满激励和温暖。所以,有学生回忆小学情景时说:“我在班级中是个最顽皮、最不守纪律的孩子,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一点也没有感到因为顽皮而被老师厌弃、歧视,只觉得老师处处在引导我,启发我好学上进。”
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正是暖融融,奠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
好的语文课堂,首先给人的直观感受应该是暖融融的,走进去,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春天般的暖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系温暖融洽,课堂氛围和谐自然。课堂上师生交往自然,学生有安全感、归属感甚至对所学的内容也存在一种亲近和喜爱。这样一种暖融融的课堂交流氛围源自于对人的基本认识,追求的是交往的平等,即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的欣赏和悦纳。暖融融的背后是师生之间日趋深厚的绵绵情意。
课堂的“暖融融”要让师生彼此都能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出,从而感染和激励师生双方倾情于课堂学习的各种交往活动。比如,教学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态,充满期待的眼神,无限慈爱的表情,真诚流露的笑容等。总之,老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蹙间都能体现一种爱的细节关怀。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文本以及学生生活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唤醒学生的情感原生积蓄,不断升华学生的情感高峰体验,让课堂的交往始终在潺潺流淌的情感溪流中穿梭行进。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浸润,这样的课堂才会“暖融融”。
语文是富有情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以这么说,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了文章;没有了文章,也就没有了语文,没有了语文教学。文章是个有情物,人更是感情丰富的“高级动物”。既然教学的三大主体——教师、学生和文本皆是有情之物,语文教学怎能离得了感情呢?情趣盎然,情意浓浓,离不开情;爱不释手,乐此不疲,离不开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离不开情;“亲其师而信其道”,也离不开情;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巨大的魅力。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澎湃的生命演绎。
在语文教学中,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也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语文教学的情感浸润,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得以滋养,从而享受到生命的愉悦。缺乏浸润的语文教学没有情感的沟通,心灵的碰撞,也就不能点燃智慧,放飞理想。没有浸润的语文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游离文本的,就如一杯无味的白开水,学生不会激动,不会动情。冷漠的面孔,冷冰冰的语言,冷清清的氛围,使语文教学缺失了生命的活力与激情。
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让语文、让教师、让教学的人文魅力去滋润、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让学生有感悟、能体验、受感动。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资源,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去点燃学生追求崇高、追求完美的火焰。李白眼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如此的壮美;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草堂春景是那样的明丽;老舍笔下的猫乖巧、淘气、轻盈、俊俏、机灵,又是那样地使人赏心悦目;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一种不屈的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烁的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同时,教师也要善于以自己的激情,即把内心对文本的感动,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用语言、用表情、用眼神传递给学生,展示一个内心丰富的自我,伴随学生度过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引领学生共度激情四射的课堂之旅,从而达到知识与精神的同构,情感与智慧的共生。
二、活泼泼:让语文课堂教学充盈“生长力”
泼:有魄力,有生气,有活力;活泼泼:充满生机的样子,生动自然。活泼泼的课堂是儿童的、自由的、生动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写给斯霞老师的诗里这样写道:“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斯霞老师的课堂也因为有了童心,而变得活泼泼地汩汩流淌。活泼泼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合作而非对立的、切磋而非竞争的、开放而非封闭的多向多维互动关系。正如宋代大儒程颐笔下的“鱼跃于渊,活泼泼地”,这样的生长充满了生命的现时状态和美好前景。
斯霞老师在备课、上课中都注重教学方法,因此课堂教学灵动,学生思维活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斯霞老师在教学中善于用生动直观的方式突破低年级字词教学的难点。教学《燕子》时,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中的“衔”“泥”“粘”“不知多少回”等生字和词语,她先用左手从盒子里拿出一块橡皮泥,让学生认识这就是“泥”;接着用右手的三个指头一撮,拼成“燕子的嘴”去“衔”泥,然后把衔来的泥再“粘”到左手的小泥块上面去。学生看老师做着这些动作,个个集中注意,兴趣盎然。斯老师这样反复地做了多次,突然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已粘了多少回泥了呢?”学生们一下都愣住了,一时答不上来,只能说:“不知道多少回了。”在这种情况下,斯老师说:“对了,你们看老师已粘了不知多少回泥了。‘不知多少回,就是不知多少次的意思。”同时斯霞老师还强调: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会学,在教学生会学的过程中激发课堂的灵动。斯霞老师在教学中除了想方设法来进行字、词、句的讲解外,还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找联系的办法。斯霞老师的教学启示我们:课堂的活泼泼,主要是学生学得生机盎然、生动有效,特别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自己学、有效学,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地发生,并产生向上的“生长力”,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正是活泼泼,彰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长特性。
理想的语文课堂的学习状态是活泼泼的,学习方式也是活泼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交往生动自然,不仅有学习的收获,更有方法的指导,思维碰撞频繁,充满灵动。这种活泼泼的课堂学习状态源自于对教与学的深刻理解。课堂的教学实质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是以学生思维有效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学的内容设计富有个性表达的空间。活泼泼的课堂不仅关注课堂表面的生动热闹,更关注学生思维的活泼泼地持续发展,尤其是关注学生多维的思想力、准确的理解力、出色的表达力、自觉的整合力和初步的创造力等。概括地说,就是让语文学习成为一场精彩的“思想探险”,从而回归语文学习本来的面貌。
活泼泼的语文课堂价值追求,是对学生生长的一种关怀和作为。在我看来,好的语文课堂对学生的生长至少有这样三种美好的期许,即葆有选择地教,让学生活泼泼地自己生长;循有规律地教,让学生活泼泼地自然生长;留有空白地教,让学生活泼泼地自由生长。不难发现,这里的活泼泼已经不是一种外在的、简单的、空洞的热闹和生动,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内在的、深刻的智慧与精神的拔节。活泼泼,将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真实而热烈的对话思辨,而不是一种逼问和回话,进一步说这将带来课堂上一个个“站立着”的灵魂。
可见,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智慧的引领,这样的课堂才会“活泼泼”。
语文教学的本质不在传授,而是激励和唤醒,是一种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的引领。缺乏引领的语文教学,会由此导致自由精神的禁锢,独立个性的压抑,以及创新思维的摧残和健全人格的没落。正如王丽在《我的教育梦》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事实上,对于文本知识的记忆,也许一年、一个月,甚至一周就可能被学生淡忘、忘却,直至彻底遗忘。然而一种情感的熏陶,一种思想的启蒙,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信念的获得,往往会影响人的一辈子,甚至是几代人。这种引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强烈、历久弥新。
作为一种引领,活泼泼的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做到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智,手中有法。心中有情,我们的教学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目中有人,我们的教学就不会只见教案、教师、课本,不见学生;脑中有智,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拔云见日、茅塞顿开,就会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手中有法,我们的教学就会深入浅出,就会循循善诱,就会因材施教,就会让学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比如,孙双金校长教学《赠汪伦》,在儿童沉浸于诗歌情境时,出乎意外地发问:李白和汪伦之间感情那么深,汪伦怎么到李白上船都要走了才来相送呢?孩子们的思维都打开了:有的说,可能是汪伦去买礼物给李白来迟了;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昨晚和李白饮酒多喝了几杯,早上睡得太沉了,起来迟了;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想要用这种方法给李白一个惊喜;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想通过这种方式给李白留下一个更深的印象,让李白记住他;有的说可能是汪伦舍不得李白走,很伤心才来迟的;有的说还可能是李白不想麻烦汪伦,就悄悄地走,汪伦才来迟的;有的说也可能是李白在汪伦家住得久了,很不过意,想走,可汪伦又拼命挽留他,他没办法就偷偷地走,结果还是被汪伦发现了……这些对话,虽各呈一家之言,但都围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展开,是融情感、语言、思维于一体的学习交流,课堂呈现出一派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活泼场景,各种观点的交锋,带给学生的一定是“头脑的流汗”“思维的爬坡”。这样的课堂体验,怎能不让学生兴奋和激动?这样的相互引领,怎能不让学生提升和成长?
三、意切切:让语文课堂教学拥有“附加值”
切:深也;意切切:态度、情意诚恳真挚。意切切的课堂是深情款款的,意韵悠长的,其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吸引着学生在四十分钟之后的大课堂继续探索语文,并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意切切的课堂,不仅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习,更关注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崔峦老师在《学习斯霞》一文中评价斯霞老师“爱孩子、爱事业、爱之深、爱之切”,他说斯霞老师的教学工作中体现着育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越学越聪明,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越学越会学,在小学阶段打下做人的基础,积蓄学习的后劲。
我在阅读《斯霞文集》时,读到了这样一篇回忆录:斯霞老师教学“纸”的过程时隔多年仍鲜活地留在学生肖健龄的脑海里。“纸”这个字学生书写的时候多加了一点,斯霞老师在教学时拿出一张白纸,让学生观察、发现、感受纸的干净,接着告诉学生纸是干干净净的,不能随便点,这样太浪费了。学生不仅深深记住了纸的写法,还懂得了节约。从这个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既关注了学生写字的难点,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加以巧妙突破,同时还实现了情意目标,让学生在童年时期就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意味深远,其乐无穷,这就是教学的一种“附加值”。
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正是意切切,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积淀。
好的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意切切的。教学内容设计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更要关注情意目标的达成,注重学习习惯乃至人格的养成。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会留有余韵,让学生对学习也产生意切切之感。意切切的课堂教学目标源自于对学生的深深热爱。情至真,意至切。爱学生,不是教会知识,而是教会学习,教会做人。概括起来,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为智慧、为发展而教,培养的是热爱语文的终生发展的人。
语文课堂要把学生带向哪里?这是一个颇有哲学意味和实践理趣的教学问题。在我们看来,课堂的学习只是一个开始,下课铃声、放学铃声的敲响绝不意味着学习就此终止。相反的,“意切切”的课堂所追求的教学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后对学习、对活动激荡起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好奇、更多的问题,从而开始更大范围、更大意义的学习。让课堂学习带给学生更多的“惊异感”,意切切体现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教学时效;而从学生更长远的发展来看,意切切体现的则是一种“意味深远”的教学影响。
可见,好的语文教学总会在学生的内心留下些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这样的课堂才会“意切切”。
语文是什么?是文字,是文学,是文化。语文包罗万象,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风景,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世界,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情怀,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他们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学生们徜徉其间,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在语文的浩瀚时空里,平等、自由而富有个性地对话,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超越文本。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传递智慧,碰撞智慧,产生智慧,发展智慧,丰富智慧。字正腔圆地读,激情澎湃地诵,入情入境地吟,生动活泼地悟,有的放矢地议,这就是积淀。
语文教学是一种积淀,这就要求学生要读思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深思、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思考,从问题开始,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思,刨根问底,穷追不舍,不水落石出绝不罢休。要引导学生求异地思,让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通俗地说,思考产生智慧,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用孔子的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章的魅力来自什么?不只是形式,不只是辞藻,更重要的是深邃的思想。语文应该让学生思考起来,智慧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种积淀,还要求教师要学会等待。语文教学不能企求一日之功,因为“欲速则不达”;语文教学贵在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智慧是生命全部灵性的闪动。意切切的语文教学,应当引领学生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和人类理想的终极价值——真、善、美、智慧、公正、自由、平等、希望和爱。意切切的语文教学,不在于老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的多少问题,不在于老师教学设计有多么严密,而在于是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是否培育了足够的自信。意切切的语文教学,更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限模式,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所以,无论是课程的功能、结构,还是课程的实施、评价、管理,都应该给学生以适度紧张而饱满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充分、自由并富有创意地学习。
也许,理想永远在远方,在彼岸,在路上。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美好却不易抵达。但我想,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追求,因为她就在我们宽厚善良的心里,在我们奔腾不息的血液里,在我们充满期待的大脑里。钟爱教育,钟爱学生,钟爱语文,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就会与我们不期而遇。让我们怀揣理想,向着语文教学境界不断追寻和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