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烽
摘 要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已成为诸多行业的共同行为准则。这也影响到紫砂陶刻行业,陶刻工作者多以“工匠”、“匠人”自称。本文从宜兴紫砂陶刻的发展概况切入,尝试就行业中“匠”和“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由“匠”入“艺”进行简要分析,强调紫砂陶刻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 紫砂器物、陶刻、美学
1 宜兴紫砂陶刻概况
陶刻是应用最广泛的紫砂装饰工艺之一,它充分利用了紫砂材质所固有的本色和特性,形成了融造型、诗句、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的装饰风格,取得了最佳的美学效果。
自最早有记载的元明时期的隐士孙道明在紫砂罐上篆刻的草书“且吃茶,清隐”始,一大批文人墨客便陆续参与到紫砂陶刻中。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陶刻装饰已趋于成熟,“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其书画、金石造诣深厚,他将诗、书、画、印在紫砂器物上尽情发挥,加之精到的篆刻技艺,留下了一批传世的精美的紫砂艺术品。
七大老艺人之一的任淦庭在紫砂陶刻界独树一帜,他兼攻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特别是他的草书婉转流美,达到了人书俱老、心手双畅的境界,其陶刻技艺卓尔不群,影响深远。正因为他博览群书,不忘修炼自身,学习传统至精至深,所以他以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作品,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百看不厌。
文人的参与不仅丰富了紫砂陶刻的用刀技法,更重要的是使得紫砂器不再仅是一般的日用器,而成为文人雅士赏玩的艺术瑰宝。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交流日益普遍,今日的紫砂陶刻可谓百花齐放;同时,紫砂陶刻水准也变得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大多陶刻作品都或多或少呈现“匠气”感。
2 紫砂陶刻的美学特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说过,“陶刻作者如果不加经营,或是仅以师传的稿本抄录摹写,在壶或花盆上按样翻刻,忘记了不同的创作对象应有各自的形态、深度和空间的谋划,就不能求得施艺载体和画面的统一、和谐,也不能表达作者内心想表达的思想、意境,更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高水平陶刻艺术品,而只是一件普通商品。”可见,一名陶刻匠人如果受其掌握的知识局限,缺乏一定的美学修养和艺术功底,即使他的刀法再熟练,其陶刻作品也进不了艺术品的行列。那么,如何实现由“匠”入“艺”的华丽转身,成了我们紫砂陶刻从业者的共同课题。
(1)形式美学法则
“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紫砂器物作为书画表现的载体,需要紫砂陶刻者就画面构图主次、虚实、对比、呼应等进行全盘考虑,“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只有在形式安排得当才能符合由“匠”入“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起稿时,应反复观察载体形态,下笔要注意画面的大小是否合理,行笔快慢是否得当,注意提按顿挫、疾徐转换、疏密聚散等不同处理方式,用笔不能游滑,点、线之间的衔接、呼应,线、面之间的变化、协调,力求意到、笔到、刀到,意在笔先,要求能做到“以刀代笔”,从容自如。
(2)“以刀代笔”的刻画方法
刻刀和砂泥在书画艺术上的表现效果远没有毛笔和宣纸好。因毛笔在宣纸上的停留时间不同、墨的浓度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韵味,或凝重、或飘逸,亦能体现干湿浓墨,亦或能表现出飞白的效果等。同样一件好的陶刻作品, 亦应表现出书画的气息。用刀时要善于体现用墨的效果,也可适当弥补勾画的个别不足,刀法有顺、逆、迟、速、拖、刮、点、戳、双刀、单刀、复刀等,丰富多变的刀法应用,要把所写、所画的意境表达出来,这就要求陶刻者能“以刀代笔”,用刀表达笔意,这样才能刻出中国书画的特殊效果,具体表现为沉着、痛快、爽利,呈现古朴、典雅、清逸的意蕴。刀功其实就是紫砂陶刻语言和韵味的体现,但也不能因此而只一味看重刀功,对其鉴赏流于表面。应当通过刀的表现,体现好作品浑厚而有深度的韵味,由刀看书画、思哲理、悟人性,能欣赏体味到一件作品的真性,产生一种共鸣,这种由刀的表现而间接形成的基于美感的共鸣,是深层次的鉴赏,是由“匠”入“艺”的内在因素。
(3)“精、气、神”的表达
紫砂陶刻作品的“精、气、神”是决定作品生命力的关键,“画山水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画人物要有情又有神。”紫砂陶刻亦然。近年来书画家参与紫砂装饰之风日盛,他们的笔墨落在紫砂器物上,难免达不到类似宣纸的效果,如果陶刻“匠”依葫芦画瓢,以双刀法依据墨稿在壶坯体上镌刻,虽然能保留墨稿笔势原貌,但难免生硬淤滞,势必背离书画家的书画风格与意境,再绝妙的书画也无法展现神韵。
“画贵神似,不取貌似。非不求貌肖也,维貌似尚易,神似尤难。”可见神似更为重要,关键重在细微处的刻画。陶刻“艺”者在刻制书画家作品前会仔细研究其笔法与意境,达到与书画者高度共鸣,再根据陶刻特点加入自己的东西,化为自己的笔墨神韵语言,挥刀一蹴而就,这样才能造就书画、陶刻风格一致的艺术作品,当然这需要陶刻者自身拥有较高的书画造诣。
总之,紫砂陶刻者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形式美学法则,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和艺术功底,再保持一颗匠人之心,才能在紫砂陶刻领域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自己的紫砂陶刻作品才能更具艺术气息和生命力。
参 考 文 献
[1]韩其楼.中国紫砂茗壶珍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访谈录.2015
[3]王伯敏.黄宾虹书画录[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