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网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欣赏音乐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便于人们传唱、朴实、有内涵的作品成为人们喜爱的关键,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使得演唱的歌曲在技巧、风格等方面出现变化,成为歌唱界的一种时尚。本文就通俗、民族和美声唱法三者存在的交叉元素作简要介绍,希望能够为专业音乐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通俗 民族 美声唱法 交叉运用
当今是一个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领域中的音乐界更是变化多端,生活品味、工作性质以及思维和学习方式相应地也出现变化。随着音乐种类的增多,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是一种创新,也是音乐在当今这个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交叉运用
“流行歌曲唱法”即“通俗唱法”,直到1900年,西方的“通俗”和古典“美声”演唱在根本上没有区别,但是在歌剧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在技巧、气息、共鸣方面的要求都相当高,但是,在流行歌曲和轻歌剧演唱时就没有太多要求。
(一)在欧美地区的流行唱法中美声处于基础地位
即便是在当下,西方的一些歌手在演唱时仍然给人一种头腔、胸腔存在共鸣的感觉。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演唱者的气息强大、平稳,特别是在高潮位置,声音更是具有奔放、粗犷、热烈、激动的感染力;他们的声音音色变化明显,语气迷人,强弱有序,这是因为演唱者正确理解了歌曲,并将蕴含的感情通过歌声传达出来,这种声音自始至终都是古典与流行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Luck Mervi、Garou、Patrick Fiori、 Daniel Lavoie这四位男高音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的演唱,还有美国人玛利亚·凯瑞和惠特尼·休斯顿都是代表。[1]
(二)欧美风格对中国在通俗方面的演唱意义重大
中国的通俗演唱大致是出现在1920年的上海,直到1980年才逐渐繁荣起来并受到人们喜爱,对此做出重大贡献的就是邓丽君,她的歌声细腻、甜美,直到今天仍是经久不衰。据调查证明,邓丽君的发声受过专门的科学训练,在演唱方面,虽然没有歌剧在色彩上的壮丽和丰满,但仍旧有歌剧的字正腔圆、清晰的咬字、平稳而深沉的气息。她的这些演唱形式都是对民族和美声唱法的借鉴,形成了特殊的表情达意演唱方式,特色和风格多样。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通俗唱法的交叉运用
歌剧、曲艺、民歌等都是采用的民族唱法,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歌手们试图打破原有的格局进行不断创新,找到更适合自己和将优势尽情展现的新形式。一些民族演唱者就将通俗、民族、美声进行交融。
(一)民美唱法
美声和民族唱法的交融称之为民美唱法,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常思思的《玛依拉变奏曲》等。在她们的演唱中,由于美声的参与而共鸣丰富、气息深沉,浓厚的胸腔色彩以及较弱的声带部位肌肉力量,在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上,这种唱法更加明显。吴碧霞是民美唱法的代表,在多年民族演唱基础上进行美声演唱的研究,其中《夜莺》用大花腔方式演唱,难度特别大,她就融合了美声发声和自身特点,并广受听众好评和认可。
(二)民通唱法
通俗和民族唱法的结合被称为民通唱法,这种唱法的代表是汤灿的《幸福万年长》,《在那东山顶上》是谭晶的成名作,也是完美融合了民族和通俗演唱方式。与传统的声乐比较,民通唱法作品有较多的下中声区,发声和吐字的技巧是从通俗演唱中借鉴的,广大听众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这对音乐的推广和流传至关重要。
三、美声唱法与通俗、民族唱法的交叉运用
“美声”最简单的意思就是声音美好的歌唱,气息深长,产生整体共鸣,色彩柔和、松弛,如今我国的这种唱法改变了以前的亮、尖音色而追求圆润。
(一)美声中含有的通俗元素
如今,美声演唱者也会演唱流行歌曲等歌剧以外的音乐,例如意大利的安德烈·波切利,就是将流行元素和古典音乐融合在一起,亲切、自然的中低声区像是在深情诉说,穿透力极强、共鸣丰富的高音区呈现出大气磅礴的壮美感。此外,还有俄罗斯的迪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也是这种唱法的
典型代表。[2]
(二)美声中含有的民族元素
这种演唱方式的典型是殷秀梅的《党啊,亲爱的妈妈》,不是纯粹的民族和美声,而是将两者完美融合。她歌曲演唱的主要特点是气息通畅、自然,声音醇厚、朴实,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代表。这种交融需要声音、情感、声带和气息之间合作协调,不要产生阻碍因素。此外,还有关牧村演唱的《一支难忘的歌》等,都是民族和美声交叉运用的完美作品。
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存在实质上的区别,但是三者之间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它们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者的交叉运用和融合才成为可能,三者在演唱中的相互交叉的目的就是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更是为了推动我国的歌唱事业得到全面、创新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姿霖.谈声乐演唱中三种唱法的兼容并蓄[J].学术论坛,2011(10).
[2]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
(作者简介:单莺歌,女,硕士,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