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文亦质

2016-05-30 18:23闻博
收藏与投资 2016年6期
关键词:篆刻文人文字

闻博

4.文人书法的美

4.1抒情的美

民国时期最直接鲜明的体现着“民国书风”的是一批在新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文人学者型书家。文人都是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文人书法则是这些知识分子创造的书法。文人书法最显著的特征则是作品因书家都有雄厚的文化背景使得其视野开阔,譬如闻一多作为一个文人而他的书法不是停留在写字上的“雕虫小技”,主要体现在抒情,笔者试从闻一多的美学思想作分析:

文人注重抒情与品格上的表达。清代汪坛在《书法管见》中说道:“后世书故不及魏晋,然必读书之士出笔见雅人深致。虽笔画有象可求,而不博群书,胸次鄙俗者,往往尽力临摹亦多形似,绝少烟霞灵气。”“胸中有书卷者,作字大多不喜俗韵,未免面法求生,以为洒脱之趣,然多带山人气息,郊寒岛瘦,且往往不菩真书致使人谓不羁之士,放荡不可入清庙之堂。至于馆阁中清润庄严,专事修饰而乏灵性者,不可以称书法。”所以书法家应该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果只是注重“专事修饰”求工整和标准,则“清润庄严”而“不可以称书法”。闻一多在《建设的美术》中说:“世界本是一件天然的美术馆。人类在这个美术馆中间住着,天天模仿那些天然的美术品,同造物争艳斗巧”,又说“印象的精神很足,所以美观还是存在。这种美观,不是直接的天然美,是间接的天然美,因为美术家取天然的美,经他的脑筋制造一过,再表现出来。虽然原型失了,但是美的精神还在”。可见闻一多作为一个文人,认为艺术精神方面的抒情比一味“争艳斗巧”有价值。

4.2形体的美

闻一多对书法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说:“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换言之,都是绘画式的。反之,任何绘画都代表着一件事物,因此也便具有文字的作用。……字与画只是近亲而已。因为相近,所以两方面都喜欢互相拉拢,起初是字拉拢画,后来是画拉拢字。字拉拢画,使字走上艺术的路,而发展成我们这独特的艺术——书法。”书法本身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作为文字的艺术,其线条固然能显示律动的美。闻一多这种对时人评论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书画同源”观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闻一多认为二者“异源同流”。

闻一多说过:“中国画与书法发生的因缘,是比较晚的一种畸形的发展……中国人说,不管你如何努力,你所得到的不过永远是形的幻觉。你既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轮廓的形体,而轮廓的观念是必须寄予线条的……形的幻觉无论怎样奇妙,离着真实的形毕竟远得很”,他认为书法和中国画的本质不是像西洋画那样“荒唐的企图”用种种手段塑形,而是“影射的形,不受拘挛,不受污染,不迁就,才是真实的形”,闻一多甚至认为“承认线条本不存在于形体中,而只是人们观察形体时的一种错觉”,但是“将错就错也许能真正达到不错的目的。这样一来,玄学家的中国人便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画和他们的书法归进一种型类内去了”。闻一多认为中国的书法虽然不足以塑形而没有太创造物体的形体,但正因为书法的抽象线条构成了不受拘束的形体,而使中国书法更有艺术价值。

5.学者典范的质朴

5.1古文字考据型

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在清末民初这一关键的时间转捩点上,由于清代乾嘉考据之风盛行的学科惯性和现代考古发现的问世,这一时期的篆刻研究成果仍然集中在传统的金石学研究领域。在闻一多的执教生涯中,他从诗人转向了学者,开始了金石、训诂、文字的研究。他到泰山观摩刻石,赴殷墟考察甲骨,对金石甲骨及文字训诂都有很深造诣。

闻一多在《如何认字》中写道:“字体演变之二大阶段——认字的二层隔膜。

(1)由画至字,抽象化、规则化。

(2)由篆至隶,线条变直,轮廓变方。

(1)物形→(2)形符→(3)古字→(4)今字

甲金文

小篆

A.古代先秦(2)

秦汉(3)——(2)

B.汉以后(4)

C.清儒(4)——(3)

近代(4)——(3)——(2)

D.西法(4)——(I)

新法

C+D

文字研究是闻一多整个学术研究的组成部分,从他对古文字的考证训释中可以看出,他研究文字的文化历史意识,真正体现了“一字一部文化史”,字中包含历史、社会、自然的中国汉字特征。

他在古文上对《诗经》、《离骚》等古籍做过校勘和辑佚,再加上他长期整理甲骨文、铭器等古文字,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多取法金文大篆写的古籍诗歌,其篆书工稳优雅,具有文人和学者的气息。闻一多学养深厚,气度恢弘,以学养书、以书寄情,纵横开阖的书写过程中能不拘法矩、不为形役,情之所至,笔墨得趣。因其进行过专业的素描训练,故其书法的字体空间结构安排能根据行笔需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书内容与学问修养相融合,并成功地以书法艺术形式展现。

闻一多认为“画”字也就是古“雕”字,“画”的本义是刻画,古人观念中,画与雕刻恐怕没有多大分别。就工具说,刀的发明应比笔早,因此“刀的作用也就等于笔”。他还认为:镌在铜器上的铭辞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是两种性质的东西。卜辞文字纯乎实用性质的记录,而铭辞上的文字则兼有装饰意味的审美功能。鸟虫则是绘画式的文字。可见,作为金石研究的学者,他对各种文字理解得很深,并善于运用到篆刻中。所以他有“刀施于线,而寄情于刀”的篆刻艺术表现,寄情于理,能够从古法中走出来,不拘泥,不造作,逐渐修为一种独特的审美。

5.2教育与宣传

当时,在专门书家数量少、起点低的状况下,书法除了沦为写字之外并无其他选择“学者风”的存在对它作了有效的弥补。学者书家亦是或多或少地受了传统书法的影响,但是在另一方面,学者书家能把书法在其他立场上提升价值。闻一多曾授课过古文字和古文,在教育宣传和设计上将书法和篆刻进行了升华。

抗战前五年,闻一多任教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五年间他教过的课程如下:

(一)大一国文,王维及同派诗人,杜甫,先秦汉魏六朝诗。

(二)大一国文,《诗经》、《楚辞》、杜诗。

(三)《诗经》、《楚辞》、唐诗、乐府研究。

(四)《诗经》、《楚辞》、唐诗。

(五)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诗经》、唐诗、《楚辞》、乐府研究。

从这个课程单可以看出,闻一多不是一个按老套方式的教书匠,而是随时随刻汲取新的知识。清华任教的五年期间,1936年他到河南南阳看发掘甲骨情形,对甲骨文产生了教学兴趣,著过几篇契文疏证。

闻一多曾向朋友说过:“我希望的是做一个艺术的宣道者,不是艺术的创造者。”抗战期间,闻一多在《艺术与宣传》中指出,“在宣传工具的选择上,太重视文字,就是错误,须知文字根本是一种叙事和说理的工具,在感动的功能上,他须经过一个较迂缓的过程”,又认为,“我所谓的宣传,在文字方面是态度光明而诚恳的文艺作品,在形式上他甚至可以与抗战无大关系,但实际激发我们敌忾同仇的情绪,他的手段不是说服,而是感动,而是燃烧”。闻一多为革命创作过不少诗歌和戏剧,以文字为“燃烧”的书法。据说,当年闻一多在“挂牌治印”,一二·一惨案祸首李宗黄附庸风雅,请闻一多刻印。闻一多不予理会,惹恼了特务,被砸招牌。之后闻一多为自己刻有一方“叛徒”印章,他说:“为什么叫‘叛徒呢?因为我要做一个旧社会的叛徒。”闻一多从埋头做学问立志“做一个旧社会的叛徒”,此时他从学者变成了一名斗士。

结语

民国时期使书法和篆刻能成为艺术的不是传统文人士大夫的雅玩。而是新文化思想时期当务之急对文化的改革和传播,书法和篆刻也顺理成章地在这个时代实现了艺术价值。闻一多的书法和篆刻艺术继承了中国书法的精华并且创新。亦传递着他的学识和爱国思想。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民国文人对中国书法和其他方面文化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这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

猜你喜欢
篆刻文人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文人与酒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人吃蛙
篆刻
宋代文人爱睡觉
瑩波篆刻
文人与石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