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第二届书香江苏形象大使,2016江苏致敬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主编《海外中国研究丛书》170余种、《人文与社会译丛》110多种,以及《西方日本研究丛书》《清华国学书系》等,出版专著10余本、著译17种。
“汉学”与“国学”到底是什么?
汉学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外邦人研究对他们而言是外国的中国,研究中国的文化、语言、历史、社会、经济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特定学问。
不容易看透的是什么是国学。人们往往会望文生义地以为,既然是在指称一个文明古国的传统学问,那肯定是古已有之。然而,国学虽然刻意区别于西学,但实际上是北大教授李零所说的“国将不国之学”。过去我们认为,我们的学问就是天下唯一的学问,当我们意识到外面还有一个强大的学问的时候,在这个他者面前,国学才开始形成。译林出版社出过一本很好的书,霍布斯鲍姆写的,叫《传统的发明》,其实现代生活中任何传统的因素都是经过再发明而得到现代性转换的。所以国学作为一个传统的发明,它的出现也是非常晚近的事情。中国现在学术语境中所谓的国学,一方面是由于感受到了西方的压力,本土学术才会像压弯的树枝一样反弹;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受到了汉学的激发,才会再度创造性地发明了国学。
由于中华文明自身的规模,远非马林诺夫斯基所研究的西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部落可比,所以对于我们文明的研究,就不能仅仅来自文明的外部,不能只是被突如其来的“闯入者”所垄断。正因为这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学术对象,也就注定可以有“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这两种天成的视角。国学是内部研究,而汉学是外部研究,这两个研究是相互伴生的。
如何看待国学所受到的外部影响?
国学和汉学的互动是辩证的,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中,任何平衡关系都是危险的,这也是更值得我们警惕的内容。
一方面,来自文明外部的视角是非常宝贵的。恰恰因为他们来自中国之外,所以具有我们所不具备的外在的视角。中国人在讨论自己的生活历史的时候,把很多事情当成理所当然,我们认为那不是问题,但是西方人看来全都是问题。因此,我们感谢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外部研究,我们会忽略很多重大问题,这种外部视角对我们而言是很有启发的。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相应的危险。由于西方文明太过发达,就使得原本是文明外部的视角,悄然地转移到了文明的内部,以致完全压倒了内部的声音,使我们在国际学术界陷入了失语的境地。国外学界向中国年轻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灌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派别倾向,这种观念传入中国,经过重组后再次被反馈到西方,他们甚至引用中国学生的观点说“看看中国有这样的观点”,其实这些思想本身就是他们的。
现在,我们所要警惕的是对西方学术界亦步亦趋的盲从心态。实际上,除了见解的抄袭之外,更容易毁灭国内学术界的,恐怕还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剽窃,而是对于外部问题意识的拷贝。这种在方法和视角上的投机取巧,尽管一时也能造就一些学术成果,但它带来的恶果就是,中国人从灵魂深处逐渐丧失了提出独特问题的心理能力,磨灭了解决问题的心理动机。
一旦丧失阅读和思考的主动性,陷入别人的话语场中无力自拔,那么就可能被别人的意识所覆盖,乃至从此难以名状自己的切身体验,暴露出文化的失语和文化洞察的失明。
因此,无论海外汉学的成就有多高,我们都不能只学他的表面形式,恰恰相反,正因为海外汉学如此发达,我们更要培养与之对话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用它来抵消我们本土的思考,甚至成为可以偷懒的理由。
如何塑造文化主体性?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总结,就会看到,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来对阅读活动进行大力地推广。我们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中国本来有一个很好的阅读传统,即使在文革的时候都没有消灭殆尽。所以我们最早的时候编《走向未来丛书》,门一打开,柜台就被挤烂了,可见当时整个中国阅读力量之大,但是现在这个传统被毁干净了,甚至要创造这样一个节日庆典去推广阅读。既然只有作为普遍心灵习性的“阅读传统”,才能使我们这个共同体从精神根基处摆脱被动,那么无论对教育界还是对出版界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去守护和尝试恢复这个传统。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殊不知,书籍也有可能是人类堕落的滑梯。是福是祸还在于阅读的方法如何,人们是否具备同书籍进行对话的足够强大的文化主体性。人们惯常地以为好书就带来积极结果,坏书就带来消极结果。而事实上如果阅读的主体不一样,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在积极对话的情况下,坏书也可以得到好的结果;在接受能力差、不能对话的情况下,好书也可能带来坏的结果。所以,相较于控制那些书而言,好好培养年轻人的心智更为重要。
年轻人应该多读哪些国学经典?
老的书,我建议读“四书”,《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再加上《荀子》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六种就够了。
新的书,可以看我编的《德育鉴》,是清华国学院的国学教材。看书的时候一定不要找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要用古文去吟风颂句,晚上掏出来读两段,心也就静下来了。国外的旅馆都有圣经,对中国人没什么用,但美国人是要读的。中国人缺一种这样的东西,我希望这本书就能代替这个东西。我想这是中国人心灵的一种自赎。
(本刊记者肖心月根据第六届江苏书展全民阅读大讲堂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