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荣芳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热潮,大专教育学课程为实现突破当前的困境,焕发新的生机,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本文在分析研究性学习下的大专教育学课程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大专教育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改革 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51
为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确保课程高效实施,我们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获取知识,较之传统学习方式,能够较好地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思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思维也就更加活跃。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大专教育学课程的运用并非先例,教育界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才广为推广,可以说大专教育学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所以有必要先深入探究研究性学习和大专教育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有效深入推进大专教育学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现其教育教学最大的效果。
一、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彰显教育学的价值
尽管教育学对于教育真谛的阐释目前在学术界仍争论不一,但是教育学对于教学问题的解决是得到普遍的共识,当下,带有浓厚功利色彩的价值维度泛滥横流,为避免功利浮躁风气,重新拾起教育学真正的价值并发扬光大才是教师最要紧的任务,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
(一)研究性学习阐释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下应运而生的学习方式之一,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有利地打破传统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窠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最终得到结论。研究性学习是在西方现代教育学思想中研究得到的,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
(二)研究性学习对教育学价值的彰显
首先,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教育学中对于学生学习分为内外因,因为学生兴趣浓厚,由外因逐渐转化为内因,在学生心理形成内驱力并且持效性较长,所以,学生的学习逐渐得到内化,以此便能最大化实现学习的质量效果。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上,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刺激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
其次,研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情感发展。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于问题的探讨和解决,相应地会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于已有知识的运用就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对于学生实践运用操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这才能称得上是最有效的学习,同时,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信念同样是彰显教育学价值的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教育学中能够深入认识,逐步由所感悟和体会,以此形成教育信念。教育情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研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感感受,对于情感教育的培养是极为有效的。
最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传统教育学教学中无非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而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综合多种足额子方式使之达成最终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研究,这能够为学生今后专业发展铺路。这也是现代教育学对于教师的要求,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关注的并不单单是学生的当下,同时也极为关注学生的未来,具有高瞻远瞩的长远考虑。
二、教育学课程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在大专教育学课程中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问题性。研究性学习在于将教育学相关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必然会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相联系。以问题为载体,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体现实践与教材的结合,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教育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学生在这过程中会选择某种教育理论作为指导,会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和教育思想,以求得出解决的方法,有疑才能让学问生有兴趣去探究研究。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会逐渐掌握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能力,调动所学过的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学科知识,这也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得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增强的不仅仅是创造力,在其中会也培养其科研意识和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二,过程性。研究性学习同样也强调学习的过程,或许,学生通过长期的研究性活动,其最终的结论并不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在过程之中对学生的帮助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教育学思想同样重视学生在过程的参与体验,对于传统只重视结果的教育学思想进行批判和摒弃。在研究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阻碍其活动进程,这都会导致学生徒劳无功,但是这同样是一次极好的体验和教育,学生收获的同样很大。相反,通过挫折体验后学生会愈战愈勇,不断的提升自己,这种不可量化的收获是不可多得的。
第三,开放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后会有一定的提升,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都会相应的得到拓展,针对此种变化,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性和主权,以便学生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与之相应的是,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为确保教学有效性的持久,教师同样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不能无视自身的短处,在这期间也应该不断充实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二)具体指导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为学生开展相对独立性、有计划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教育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时,要结合教育学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特征进行具体指导。
首先,选取研究方向或课题。既然是研究性学习,首要任务就是确定一个研究的课题,这为之后的研究活动的开展定一个方向,以此规范,防止出现偏离研究初衷的发生。学生如何选择还得靠教师指导,研究的课题并不是胡乱任意为之的,教师要给予指导,要因人而异,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可从兴趣、特长、自我能力等方面作参考。之所以这样,因为研究性学习是需要花费学生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的一项事,从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偏向于教育教学实例类的,对实际案例感兴趣;另一些学生倾向于理论方面的,则可以选取教育思想评述类的作为研究课题。还有,学生能力的大小高低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也有影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其次,指导学生收集、取舍资料文献。学生在初次做教育学课程研究时,往往缺乏相应的资料,此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所需的参考资料。科学研究是一项极为严谨的工作,资料文献的真实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是否成立,因此,学生可以查阅学术期刊网、利用图书馆资源、(下转第114页)(上接第51页)开展问卷调查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以研究方向为标准对资料进行甄别和选择。由于资料文献的审阅这项工作量大、任务重,需要学生有耐心认真完成。
再次,针对具体研究选择合适的方法。研究方法对于不同的研究活动而言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有演绎法、对比法、归纳法等这些常见的方法应用于具体的研究中去,还会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形成新的研究方法,产生出新的优势。学生在研究性活动中应该特为注意研究方式的选择,并注重综合和创新更适应的研究方法。
最后,指导学生如何为研究成果做恰当的表述和开展评价。研究成果的表述可以是学术性报告、小论文、方案设计等形式,学生要选取与研究成果相符的形式进行表述。对于评价,教师应该尤为重视,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的成绩的衡量,得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学识和水平有限,很难研究出前人未有的观点和方式,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三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在大专教育学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是一次将研究性学习与教育学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这能够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一些经验,当然对此的研究探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丁一.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
[2]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05).
[3]丁一.研究性学习在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