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霞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当深厚博大的历史文化与神奇、优雅的自然景观相融合,便组合成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云门山庙会就是这样衍生的一个重要民间活动。
青州,“古九州”之一,从汉代到明初的1400多年间,一直是齐鲁大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云门山,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素有“云门仙境”之说。历来颇得佛、道两家的青睐。据史料、山顶摩崖雕刻记载,隋唐时期云门山就已成为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以及方圆几百里内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新唐书》记载,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七月,法明和尚编撰了一本《大云经》献给武则天,称武则天为西方弥勒下凡,应该取代唐朝做天下主。武则天非常高兴,当即下令将《大云经》颁布天下,且命令在全国各地诸州建大云寺一座。青州长乐寺(后龙兴寺)即改为大云寺。同时,云门山继续开窟造像,这些造像以隋唐时期为主。有题记者可追溯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造像前建有殿堂,有僧侣主持法事,事实上已成为城内大云寺的分寺,因而就有了“云门山大云寺”的名称。当时,佛教极盛,民间信众繁多。云门山也是道教圣地。唐朝时,在云门洞南口周边,是青州古代志书屡次提及的投龙壁题刻群。“投龙”是一种道教礼仪,即把愿望写刻在金属或玉石之上,投入洞穴、峡谷或泉水之中,向神祈愿,俗称“投龙简”。 云门山顶峭壁南侧,下临深谷,东是云门洞,西是云窟,成为古代“投龙简”的理想所在。因此,许多人纷纷前来,甚至包括当时的朝廷要员。唐代北海太守赵居贞就数次在此亲自举行仪式,为皇帝等祈寿,可见活动之盛。其作品《投龙诗碑》记录了当时的仪式和过程,被收入《全唐诗》。至今云门山投龙壁还保留众多信众的题刻。元代时道教兴起,云门山建有三皇殿、天仙玉女祠、玉皇殿、望壽阁等大型道观。成宗时,订立三月三各州县需祭祀三皇的规矩,促进了云门山庙会的发展。明嘉靖年间,周全在云门山为衡王所写中国古代最大寿字;并开凿陈抟洞、雕刻马丹阳塑像等,使云门山庙会活动达到鼎盛。这些都为云门山庙会增添了重要思想内容。
云门山庙会是一种集祈寿、祈福、消灾、摆贡、唱赞、游艺、唱戏、叫卖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云门山庙会最早是百姓自发组织拜佛的庙会;在山上,共建有5处石窟、1处摩崖,共有造像272尊。这些造像一般是一佛二协侍菩萨,以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为主。青州是中国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地区之一,民间信徒和赶会者众多。后来,在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影响下,在云门山拜神祈福祈寿者日益增多。元代建的玉皇殿、天仙玉女祠、望寿阁、三皇殿等大型道教建筑,经过信众的历次修缮,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玉皇殿供奉的玉皇大帝是道教认为天界最高主宰之神,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天仙玉女祠供奉泰山老母碧霞元君。道教认为其受玉帝之名,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我国北方对其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另外,民间传说其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疗病救人,尤其是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青州及其周边妇女对其信仰特别虔诚。三皇殿供奉神农、伏羲、轩辕。伏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智者之一,他仰观象于天,侦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百味药面制九针”,开创了中华文明。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他统一天下,成为天下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望寿阁正殿是三星殿;供奉福、禄、寿三星。这种供奉起源于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福星是根据人们的善行施赠幸福;禄星掌管人间的荣禄贵贱;寿星又叫南极老人,古人认为南极星可以预兆国家寿命的长短,也可给人增寿,成了长寿的象征。东面配殿供奉碧霞娘娘、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西面配殿供奉关公和“文财神”比干及“武财神”赵公明。当然青州百姓赶庙会的另一主要目的是参拜大“寿”字。此“寿”为明代嘉靖年间作品,是青州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为衡王拜寿所写。“寿”字挥洒俊逸,笔画圆润流畅,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丝毫痕迹,充分显示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是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其高7.5米,宽3.7米,仅寿下“寸”字就高达2.3米,自古有“人无寸高”之说,为中国古代最大寿字。与“寿”字同时开凿的还有云门山的“希夷石室”,里面是宋代道教首领陈抟枕书长眠的石像。陈抟,字图南,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全归一统,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为“陈抟老祖”、“睡仙”等。青州一直流传着“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长病”的谚语,当地百姓对其信仰极盛。在云门山还有另一处道家石刻—马丹阳雕像。马丹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学家和医学家,“全真七子”之一。赶会者对其参拜主要是保佑全家身体健康。人们在云门山的法事活动,包括祈祷、攘灾、拔哭、谢罪、求寿、请平安以及超度亡灵。具体程序是信徒们到场跪拜,设坛、上供、烧香、升坛、鸣鼓、发炉、降神、迎驾、奏乐、散花、赞颂、宣词、唱礼等二十余项。有的信徒专门请道士做道场;做道场一般以三元朝科较多,是祭拜三官大帝(天地水)的,目的是祈福消灾保家人平安。祭拜时,信众首先要进庙领香(三只为一柱),并点燃、烧香;然后经师进殿诵经,念“举天尊”、“双吊挂”等经文,念至“弥罗诰”经时举行宣表仪式,礼毕信众结束参拜。庙会上,赶会者都系着代表平安的红绳带,然后根据祈愿的目的将红绳系在不同的树上。系在松树上是祈求儿女考上好的学位;系在榆树上是让家人能和气生财、年年有余;系在疤麻树上是给儿子娶个聪明伶俐的大学生媳妇;系在枣树上是求郎君成为状元郎、送子观音大发慈悲送对龙凤胎喜临门等。三月三和九月九这两天,庙会活动极其繁多,不仅很多上了年纪的妇人在唱佛、念佛,还有玩杂耍的、唱大戏的、表演杂技的的等等。据社会调查,当时叫卖的手段也别具特色,小贩们唱着当地的民间小调,拐音绕腔,极富韵味。不同商品或小吃的吆喝小调也大不同,这些小调此起彼伏,和着山上老太太的念佛、唱经声,为云门山庙会增添热闹祥和的气氛。庙会戏都是乡村的自发剧团表演。人们自搭戏台,自行筹办剧目和演出服装、道具等。以古装戏为主,剧目繁多。当时中国著名的皮影戏就是从云门山庙会上流传出去。云门山庙会是青州民间极其隆重的群众活动。
云门山庙会既有浓郁的地域性,又有丰富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色彩,早已融入民族文化之中。它既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融合体,又渗透进鲁文化和齐文化,对研究各宗教起源、发展有着较高的参考、史料价值;云门山庙会只限于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两天举行,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趣味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作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是当时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云门山庙会在全国影响极大,赶会者不但包括淄博、广饶、寿光、临朐、潍坊和济南等周边群众,更有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群众,极为繁盛。云门山庙会不仅丰富了古青州历史文化内涵,且许多艺术特色表演如皮影戏等也通过云门山庙会流传到各地,成为古老的文化交流平台和群众思想寄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