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制暴,谁也不能缺席

2016-05-30 10:48张顺亮
雷锋 2016年7期
关键词:缺席暴力犯罪

张顺亮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飞翔;老师和家长的心一样,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校园,一方最阳光、最安全的圣洁之地,一座最文明、最和谐的神圣殿堂。

如今,这里却盛开出一朵朵充满血腥暴力的“恶毒之花”,打架、斗殴、凌辱、炫暴、犯罪等一系列带有“江湖气息”的词汇,频频见诸于校园新闻之中。

暴力群殴、烟头烫伤、下跪扇耳、强拍裸照、扒衣羞辱、性侵强暴、投毒害命、残忍杀人……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一次次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一遍遍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

同窗之情、校友之谊,哪有什么血海深仇,为何要下如此狠手?如今的教育怎么了?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我们对此该怎么办?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此高度重视,专门作出批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震惊和气愤过后,总要归于理性。那么,校园暴力到底谁之过,谁要为此来买单?

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分化的加剧、离婚率的上升与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人口流动导致的家庭碎片化、基于学校规模扩大而产生的陌生感、网络暴力与情色小说的渲染、食品营养水平的提升等等,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深度发酵。

“欲得儿孙贤,无过教及身。”“熊孩子”的产生,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既要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制度,让父母学会做父母,也要借鉴国外做法,对放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监护人进行强制亲职教育,直至给予必要的处罚。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学校离孩子最近,要切实履行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导之责,尤其是法制教育责任,不断加强情感教育,强化团体意识,培育法制精神,让学生懂得敬畏法律、尊重别人、珍惜生命,切实树牢行为道德底线。

“嚴惩不贷!”面对犯罪,公众的愤怒与不满有一个明显的指向,就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动用刑罚严惩校园施暴者。岂不知,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讲,这都是行不通的。这不仅是保护未成年人,也是保护我们的社会,更是保护我们的未来。简单地说,孩子生的病要用孩子的药物去诊疗,而不能用成年人的“剂量”去医治。

“对未成年人犯罪要宽容但不能纵容,不能等到养肥了再打。”虽然不能严刑峻法,但惩戒绝对不能缺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完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早期干预制度,另一方面要有“以教代刑”的教育措施,绝不能护犊袒己、偏轻过软,更不能一罚了之、一放了之。

少年强则国强。校园制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要做,家庭、学校、社会,你、我、他,谁也不能缺席,更不能懈怠。

责任编辑 士红

猜你喜欢
缺席暴力犯罪
反性别暴力
你缺席的那些年
骆浩:记录思考从不缺席
“暴力”女
Televisions
父母这一刻,你一定不要缺席
暴力云与送子鹳
缺席的蝙蝠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