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伟 李欢 周婵
徐璐,2005年12月入伍,曾任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解说班班长,2013年9月作为全军优秀士兵提干对象被保送到解放军理工大学学习,现为陆军第40集团军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干事。
张蕊,2006年12月入伍,曾任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解说班班长,2014年9月作为全军优秀士兵提干对象被保送到解放军理工大学学习,现为该校学员。
艾佳昕,2007年12月入伍,曾任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解说班班长,2015年9月作为全军优秀士兵提干对象被保送到解放军理工大学学习,现为该校学员。
她们是原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解说班连续三任班长、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员。她们创下了连续三年被提干的辉煌历史。她们成长成才的背后,是对解说雷锋事业的真情投入。从聚光灯下“指点江山”的解说员到军队高等学府里“孜孜不倦”的大学生,她们身上不变的是对雷锋精神的坚守。
以青春之名为雷锋代言:讲述的是故事,传递的是真情
张蕊已经记不起多少次讲那些关于雷锋的故事了。她常说的话就是,“我与雷锋故事有不解之缘。”
学院的同学们都知道有个“姐姐”雷锋故事讲得好,但却不知道,练就这样的本领背后,经历了多少痛苦心酸和磨练。一万多字的解说词,不仅要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而且解说时要饱含真情,为此,张蕊一遍又一遍地刻苦练习。纪念馆人手少,有时候一天要说好几场,说得嗓子沙哑干涩,第二天又继续“战斗”。
“你的职业就是讲雷锋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家喻户晓,如何把它讲出味道,讲得让人爱听,并起到感化人的作用,这可不简单。”徐璐想起自己在雷锋纪念馆的日子,很有感触。徐璐认为,最重要的是对雷锋怀有一颗敬仰之心。她利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帮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把雷锋精神带到日常生活中去。
90后的艾佳昕对雷锋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2008年1月8日,一位74岁的老人神采奕奕地在雷鋒生前所在团的雷锋铜像前整理着花篮。后来艾佳昕得知,老人就是雷锋生前的工友易秀珍。老人抚摸着雷锋铜像,眼里噙满了泪花,凝视了雷锋铜像良久,最后颤抖着双手,将一份长达55页的回忆手稿送给纪念馆收藏。拿到手稿后,艾佳昕认真地品读每一个字句。因为55页的手稿寄托了易秀珍老人对雷锋55年的思念和热爱,浓缩了她50多年学习雷锋精神的心路历程。
从讲解员到军校大学生:转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坚守
“我不仅要当好一名军校大学生,还想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雷锋精神,真心践行雷锋精神。”三年前,徐璐来到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在学院主题团日“强军故事会”活动中,她作为主讲嘉宾道出了自己军校传递雷锋精神的计划。不久,她就惊喜地发现,在弘扬雷锋精神方面,学校做的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得多。“雷锋常驻夫子庙”、结对帮扶外来工子弟学校、“爱心向黔进”等活动早已成为常态。为此,徐璐主动请缨,到驻地周边的中小学、兄弟院校宣讲雷锋精神。丰富的资料、生动的讲解、真挚的感情让听众近距离地感知了雷锋精神。
如果说徐璐让我们看到了传播雷锋精神的真挚情感,张蕊和艾佳昕则亲身向我们诠释了雷锋岗位成才的钉子精神。由于丰富的解说经验,她俩被学院邀请担任院史馆解说员。在这里,先辈们的“烽火”文化激励着她们,要做一个岗位成才的军校大学生。刻苦训练,挑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她们军校里的常态,积极参加大学、学院各种竞赛活动成了常事。
传递手中的“接力棒”:交接的是事业,留下的是永恒
在军校两年,徐璐传播雷锋精神的身影洒满校园和周边社会,在她的长期宣讲下,主动践行雷锋精神的人越来越多。
2015年7月,徐璐毕业了。回到团里,她给纪念馆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活力。“让我受益最大的是学校‘忠诚、精武、学术、人文、法治这十字精神。在校的两年不仅厚实了我的文化基础,更为我实现梦想插上了丰厚的羽翼。”如今,徐璐已经把学院的品牌文化活动“非典型”学员故事会等搬到了团里的舞台上,让学校的文化清风吹拂到雷锋精神的沃土上。
徐璐的事迹更加坚定了艾佳昕学习成才的志向。来到校园,除了接过徐璐与中小学共建、资助农民工子弟小学等爱心活动的接力棒,艾佳昕还主动提出要担任学院“烽火”文化专题展厅和院史馆解说团队的“总教头”。在艾佳昕的带领帮助下,新的解说团队已声誉斐然。
时光荏苒,精神如磐。以雷锋传人的使命担当,她们实现了在校的精彩接力;以雷锋精神的引领呼唤,她们认真跑好在校的每一棒,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未来实现强军梦想的宏伟实践中。
责任编辑 马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