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经
第六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何建民和北京师范大学中社院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尹栾玉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大数据思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曹卫东教授从资本主义批判的角度思考大数据。他指出,在目前这个身份匿名化、归属多元化、精神非民族化的时代,由于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不同而造成了对于数据的垄断,形成数据资本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反抗垄断,出现了诸如阿桑奇、斯诺登等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客群体,但他们采取的反抗行为具有破坏性,我们需要做的是创新大数据思维,引导公众把反对的意见有序地表达出来。
北京市社工委研究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唐志华指出,大数据越来越多的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需要大数据的参与,也需要大数据的管理和治理的理念。在具体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排除假象,得到社会的客观现状。
华为公司战略部副总裁郑志彬结合深圳的“织网”工程、贵阳的“社会和云”项目、纽约的“311”市民服务热线等案例,介绍了国内外先进政府部门在信息化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做法。他认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政务”提升政府效能,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助力科学决策,从而实现全民参与,促进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
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连樟文认为,目前大数据还没有形成产业,而是处在其初级阶段,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大数据对于社会治理的影响,主要不体现在技术层面,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领域的思维方式。政府工作人员要强化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信息管理的思维。
大数据的应用与挑战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吴正认为,在应用层面,大数据具有庞大、快速、多样的特点,目前,国外在人口研究中已出现了对于大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在挑战层面,大数据面临着无法控制变量且数据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所以,很难利用大数据得出可靠的结论。他还指出,中国在大数据领域进步很快,不过尚未在人口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应用的前景非常可观。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教授介绍了大数据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他认为,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卫星小型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得以利用海量的卫星数据对环境实施监测。综合运用科技手段与社会手段,全方位提升环境监测的能力,有助于解决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由环境引起的社会问题。
大数据的基础与社会管理成本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信息处理中心主任黄烨分析了大数据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现实问题,如用信息技术取代业务需求,以应用愿景作为实际应用效果等。在问题面前,他提出,准确反映社会治理活动过程的数据是大数据应用的基础,其数据质量非常关键。这些数据需至少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数据的系统性;第二,数据的真实性;第三,数据的准确性;第四,数据的鲜活性。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王晓兵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与乡土中国的社会学理论,探讨了中国社会管理的成本问题。他指出,如果政府部门和法律部门能够对人们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严格遵守执行,社会的管理需要和管理成本就会自然下降。此外,还需要克服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现代管理的因素来强化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