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克
雷锋同班战友小周是个很乐观的小伙子,有一天接到家信后,脸上突然失去了笑容。后来,雷锋得知小周的父亲病了,希望小周寄些钱给老人治病。小周工作积极,从来不谈个人问题,更不想让连队救济。雷锋就悄悄地以小周的名义给他家写了一封信,并寄去了20元钱。不久,小周接到家里来信,信上写道:你寄来的钱收到了,正好用作医疗费,父亲病见好,你安心工作吧,不要惦记家里。小周有点儿纳闷:“谁给我家寄钱了?”后来,他知道这钱是雷锋寄的,心里十分感动。
雷锋爱读书,用自己的津贴买了许多书装在挎包里供大家阅读。书多了挎包装不下,就做了个小书架,战友们称之为小图书馆。大家还编了一首快板诗赞扬他:“不用上书店,不用把腿跑,不用借书证,不用打借条,你要想看书,就把雷锋找,小小图书馆,读者真不少,上至连长,下到小乔。小乔看不懂,雷锋把他找,念给他听,指给他瞧,两个小战士,团结得真好。”这个小乔指的就是乔安山。
乔安山曾是弓长岭矿第二炼铁厂的工人。1960年,乔安山和雷锋一起入伍,新兵训练后雷锋分到了四班,乔安山分到了九班。乔安山作风散漫,大大咧咧,班长对他很是头疼。连首长在得知雷锋与乔安山在入伍前是工友后,为了给乔安山改变环境,同时也锻炼雷锋,决定把乔安山调到雷锋所在的四班。对乔安山的到来,四班的同志也有意见,怕影响“四好班”的评比。
乔安山来到四班后,心里也有气,继续泡病号压铺板。而雷锋领会了连首长的意图,主动要求乔安山给自己当助手,与他结成一帮一的帮教对子,同开一台车,每天吃住在一起。雷锋在耐心说服乔安山的同时还给他买水果吃,送病号饭。乔安山的衣服脏了脱下来放在一边,雷锋悄悄地给他洗好晾干,乔安山母亲生病了,雷锋偷着以乔安山的名义往他家里寄钱。连队组织学文化,乔安山打起了退堂鼓,说:“我脑子笨,消化不了加减乘除。”雷锋告诉他,笨不笨是实践不实践的关系,天下无难事,就看你干不干。雷锋还送给了他本子和一支钢笔,鼓励他学文化。
雷锋还手把手地教乔安山学驾驶技术,像摇车把、检修车······这些脏累活雷锋都抢着干。雷锋耐心的说服教育和一言一行的带领,像一盆火温暖了乔安山的身心,乔安山有了很大的进步。四班也因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被评为“四好班”。
帮助别人的时候,雷锋慷慨大方,而对自己,雷锋又显得很吝啬。部队开运动会,许多人买汽水喝,雷锋却舍不得花那几毛钱,就喝工作人员送来的白开水。有些战士说雷锋是“小抠”。有一次,他开车行驶在路上,突然停了下来,拉开车门跑了下去。大家以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他把路边不知是谁撒下的一小堆水泥,用手绢包了拿上了车。这件事传出去有人还取笑他,雷锋反而把这件事做大了。他发现每次往工地上运送水泥后,车厢里都会遗留一些水泥,开始是他一个人拿着扫帚扫,后来是带动全班扫车厢,从扫自己的车,发展到扫全连的车,光这一项就收集了1000多斤水泥。后来这些水泥还真派上了用场,运输连路面凹凸不平,打扫卫生很困难。他们就用这些捡到的水泥铺平了运输连的路面。
在同运输连干部战士的交谈当中,一个更加清晰的形象出现在吴广信他们眼前:雷锋,小个子士兵,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一天忙到晚,不是工作就是学习,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见别人有困难就帮,见有危险就上;听到赞扬不骄傲,碰到讽刺不在乎,心态好,有股子可爱的傻劲;对党、对军队、对人民,可以贡献自己的一切。
根据座谈的情况,吴广信组织庞士元和陈广生整理了一份《雷锋同志模范事迹》材料,报给韩政委和刘主任。韩政委说:“雷锋的文化程度不低呀,让他自己改改吧。”陈广生把稿子拿给雷锋,雷锋看后把标题改为《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经过团党委研究,一致决定树立雷锋为“节约标兵”,并把他的事迹材料上报军区工程兵党委。
说到改标题,陈广生说:“我一辈子没放弃宣传雷锋精神,就是雷锋的这两句话触动了我。”在1961年1月份,陈广生就写了一篇关于雷锋的报告文学,题为《向阳坡上长劲苗》,37000字,编辑说太长,让压缩到10000字。正在北京写《地雷战》剧本的陈广生不愿意删,这篇报告文学也就放下了。一年以后,陈广生回到团里,韩万金政委对他说:“你离开这一年多,雷锋又有了新发展,立了功当了班长,还是抚顺市人大代表,我看你写37000字不是长了,而是短了,你把别的事放下,专门写雷锋吧。”运输连当时正进行国防施工,陈广生找雷锋采访,雷锋总是说出车忙,婉言拒绝。陈广生也不客气了,把乔安山从车上拉下去,说:“我和你出车,给你当助手,我跟车采访。”在车上,雷锋诚恳地对陈广生说:“别再写我了,我才当兵不到两年,哪有什么先进事迹,都是一个战士应该干的,都是为人民服务。”陈广生说:“对雷锋精神的诠释可以拉一车,但我看就这几个字最合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者采访笔记
伯乐识马
从发现雷锋到树为典型,伯乐可不止一个。雷锋最终能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除了他本人的优秀外,还和发现、培养他的伯乐们分不开。韩万金政委就曾直言不讳地说过一段实实在在的话:“我们除党委经常研究对雷锋的培养教育外,并专门指定一名常委帮助他。如果领导不扶持,不大力支持,雷锋可能也成不了‘雷锋。”
也就在1960年的夏季,沈阳军区工程兵落实军委和总政关于机关干部下基层的“456”制度,即军机关下基层每年不少于4个月,师不少于5个月,团不少于6个月,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听到雷锋的事迹后,专程去工兵十团深入了解雷锋的情况,并在军区工程兵党委会上作了专题汇报。
我第一次接触雷锋,是在1960年的7月份,工程兵部队在丹东召开体育运动大会,我曾单独同他进行过交谈。从谈话中更使我了解到,雷锋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兵,他对党,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从他的每句话中都能听出来。他的思想觉悟高,对问题认识敏捷,心怀国家,关心集体。我将调查的材料和搜集的资料带回机关,首先向军区工程兵主任、党委书记王良太同志作了一次简要汇报。
——王寄语
军区工程兵主任王良太边听着机关同志介绍雷锋的事迹,边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这位1933年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老同志激动了,他说:“雷锋是个新战士,但他的这种奉献精神令我们这些革命几十年的老同志都深为震动和敬佩。”王良太还说:“我和常委其他同志认为,雷锋这个典型是成熟的,站得住的,应大力宣传、推广。”
雷锋的这些事迹,在我们党委成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年来,我们的部队,初春上山施工,干部战士夜以继日地在坑道里作业,入冬后下山整训,抓思想作风建设,抓第二年的施工技术、物资准备。为了保证完成艰巨的任务,我们除了抓好上级布置的政治教育思想工作外,每年都要结合部队任务的特点,进行热爱工程兵、热爱山区、热爱劳动的苦乐观、生死观教育。雷锋的出现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教育自己、说服群众的推动力,当时我还未同他直接见过面,大家都说他是个小个子,我突然间觉得他的形象是高大的,他已经站在了我们的前面,似乎他就是我们工程兵队伍中的一名排头兵。
——王良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