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音乐四大腔的特征研究

2016-05-30 15:35谢田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彝族音乐文化

谢田

【摘要】:中国民间音乐这颗参天大树历来在国际上是独树一帜,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劳汗水与智慧的结晶,而彝族的民间音乐就是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一朵奇葩。它在我国的音乐文化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它是彝族人民文化的象征,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代表。彝族的同胞们通过他们丰富而又不乏特色的音乐体裁,向我们充分地展示了他们日常的生活习俗和当地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彝族;音乐;四大腔;文化

前言

彝族是我國西南地区比较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8714393人(2010年统计),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主要集中于我国的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省以及其周边的部分地区。由于他们的支系众多,人口数量庞大,分布又比较广泛,再加上自然环境的不同等众多因素使得彝族的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形式也是各种各样。去过彝族地区的人都知道,能歌善舞可谓是彝族人最为明显的一个标签了。不管是老人小孩,还是青年男女,无论是节日庆祝,还是婚丧嫁娶,彝族人都会以他们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抒发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

第一章四大腔的介绍

四大腔,又称“大曲子”,是云南省元江北岸的彝族民间音乐,属于红河地区彝族尼苏支系,最早起源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的石屏县、建水县以及曲溪县一带,是“山药腔”、“四腔”、“五山腔”和“海菜腔”的总称。一般常常用于当地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或爱情活动,被称之为“吃火草烟”。在四大腔中,出自石屏县的“海菜腔”的影响最为广泛。

1、海菜腔

海菜腔又名“石屏腔”、“大攀腔”、“倒板腔”,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北岸的尼苏地区的石屏县,因当地盛产海菜,故名海菜腔,主要用于当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景。由于其音域宽广,旋律跌宕起伏,再加之演唱形式别具一格,被人们戏称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2006年5月20日,海菜腔经过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山药腔

山药腔又称“三腔”,最早起源于云南省建水县一带。因当地以红薯(红薯在当地又称山药)为特产而得名。

3、五山腔

五山腔也被称作“五三腔”、“五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尼苏地区建水县的五山一带。关于五山腔的谓称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因五山腔主要流传于五山一带,故名五山腔;也有人根据当地民间传承者的“唱了五种腔口,款了三板白话”提出了“五三腔”的由来。后经实地考察加之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与民间所说一致。

4、四腔

四腔因其结构是以四句为一段,然后依次进行重复,故名“四腔”。主要流传于建水、石屏以及通海三地的交界之处。

第二章 四大腔的音乐特征

四大腔是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北岸民间的“声乐套曲”,其内容有即兴编唱和传统固定两种。歌词风趣生动、通俗易懂,节奏自由多变,大小嗓频繁的交替出现。演唱形式上多为男女对唱或者帮腔唱。经过大量研究人员对四大腔的研究,就其主体结构可以分为两种。其中山药腔、四腔、五山腔是包括“拘腔”、“分四六句”、“正曲”、“落腔”、以及“白话腔”五个部分;而海菜腔则是由“拘腔”、“正曲”和“白话腔”三个部分构成的。

1、拘腔

拘腔,是整个乐曲的开头部分,顾名思义有“拘紧”之意,即演唱双方互相谦让、相互客套的腔调,在唱词方面多以口语为主,形象生动、简单明了,比喻、谐音则是歌者常用的逗趣手段。音乐材料是整个乐曲的基础,曲调的结构一般为一句体、上下句或者多句体的反复变化。其演唱形式为对唱、独唱和多人帮腔唱这几种。

2、分四六句

除了海菜腔以外,五山腔、山药腔和四腔的结构里均有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唱词由口语转化为借物比兴,通过赞美对方来进一步表示谦逊。结构上一般多为七言句,组成句数视实际情况而定,多为二到六句。

3、正曲

正曲是乐曲的中心和正式的唱词部分,是整个乐曲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大多都与爱情有关,这一部分的唱词为七言四句或六句体,起句必须以物起兴或者以景起兴,第一、二、四句须压脚韵。正词必须严格按照其结构形式安排在曲调的乐句中,在当地被称之为“点字眼”。就“点字眼”的格式有两中:山药腔、四腔和五山腔的奇数句唱各句词的前四个字 ,偶数句唱各句的后三个字,一共八个乐句来唱完四句正词;而“海菜腔”则不同,海菜腔以七个乐句唱完四句正词。其七言四句正词在曲调各腔的安排格式为:头腔6个字,二腔一个字,三腔五个字,四腔2个字,五腔七个字,六腔四个字,七腔三个字。如果正词只有六句,则从第五腔反复。“正曲”的音乐材料来自于拘腔的变化,是整个乐曲的主体部分。

4、落腔

这一部分也是只有海菜腔不具有的。它是正曲和白话之间的连接部分,唱词一般仅有七言两句,常常以比喻的手法来表示演唱层次的转换。

5、白话腔

白话被意为闲话聊天,有“谦让白话”、“烟曲白话”、“酒曲白话”之分,是整个乐曲的结尾部分,一般为男女对唱。唱词大多为五言句,两句一联押脚韵,在曲调的头尾两句进行“点字眼”。在句与句之间可插入与主题无关的多句“花点儿”,也可以与正词不押韵,随意编唱,一般用比喻、夸张、谐音、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对现实情况进行生动而形象的表述。此部分常常被演唱者拿来炫耀自己即兴编词的能力,所以很受当地人欢迎。

第三章四大腔的传播文化价值

四大腔是我国云南省红河北岸尼苏地区的彝族同胞在“吃或草烟”的玩场上所用的音乐。一般都是在玩场的实际场合中曲子师傅讲唱时,跟着学唱而来,也有师傅或者长辈教唱。其本质上是属于传统音乐的范畴,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它蕴含着彝族的民族特色,能够真实的反应出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当地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认识红河北岸的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它是当地人民共同铸就的艺术作品,是以本民族一贯的审美标准创作而来,再通过当地人一代代口耳相传得以延续,是我们对云南省红河地区彝族的文化研究和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料。但是由于传承方式单一,且基本没有正规的记谱,加之外来文化娱乐形式的传入以及当地“吃火草烟”这种男女交际的习俗日渐消亡,由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和山药腔组成的四大腔在发展和传承方面面临严重危机。随着2006年5月20日,海菜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彝族四大腔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也有了重大的进展。我们相信,像这样优秀的艺术种类及作品一定能在中国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

结语

四大腔是彝族民间音乐集大成之代表,是云南红河北岸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代一代彝族同胞口耳相传才得以流传至今。从大量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得出,四大腔作品篇幅宏大、内容丰富、以及作品本身所需要的超高的演唱技巧都是其他彝族民间声乐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四大腔代表了云南红河地区乃至中国民间声乐的最高水平。在研究的同时,我们必须将其进行保护和推广,这样才能使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得以保留,丰富民间音乐的形式,使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州《中国民族音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2]杜亚雄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年

[3]桑德诺瓦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田联韬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5]李晓红、陈劲松《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

[6]张兴荣 《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

[7]张兴荣 《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猜你喜欢
彝族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谁远谁近?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