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女教师,一家三口齐援藏

2016-05-30 15:36邓安华刘小兵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丹巴县寄宿制藏区

邓安华 刘小兵

一个37岁的女教师,因为教育梦想,从平原来到高原,从条件优越的成都市双庆小学,到环境艰苦的藏区寄宿制学校,与她同行的,还有丈夫和10岁的女儿。援藏两年来,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她总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经受了考验,也得到了锤炼,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年“七一”,她被省委表彰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她,就是成都市成华区双庆小学副校长、丹巴县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副校长裴丽娟。

用全新理念颠覆传统教育

记者观看了一堂裴丽娟老师的音乐课。刚开始,班上的孩子们还不敢回答问题,每个人都显得小心翼翼。裴丽娟干脆让孩子们都站起来跟着自己边念节奏边跳舞,洗衣服、摘果子,这些日常生活在她的示范下变成了经典藏族舞蹈动作。孩子们逐渐放松,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同学们,我们再来练习一下好吗?”孩子们齐刷刷地随着音乐又唱又跳,《鹅》《春眠》《小雨沙沙地下》三首歌曲之后孩子们兴致高涨、喜笑颜开,裴老师一个暂停手势,教室立刻安静下来,紧接着就是密集地移动桌椅的声音,30多张书桌很快又被摆放得整整齐齐,整个过程老师没说一句话,这群六七岁的孩子却仿佛久经训练的士兵反应迅速而有序。

“这种互动在我们的课堂上太少见了,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裴丽娟示范的音乐课让同事李丹娟耳目一新。李丹娟说,裴老师就像一本百科全书,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法。裴丽娟作为挂职副校长负责德育工作,自去年9月从城区小学调到水子小学,她先后筹建了校合唱团、校广播电视台,组织实施了全校周三晚上看电影、评电影,每周一国旗下学生向大家推荐阅读书籍,校史、校风挖掘、学习等活动,还帮助建立校图书馆。

谈到开展这些活动的历程,裴丽娟坦言,每个活动之初都会受到一些老师的质疑,毕竟老师们都有自己的教育经验,尤其开展课外活动与部分老师“抓紧每一分钟上课”的想法冲突,但是现在每到周三就有学生问今晚看什么电影,还主动和她谈论观影后的想法,经常也能听到老师们哼唱课间学习的歌曲。

“藏区教育最为缺乏的并不是物质,而是优秀师资和教育理念。而裴丽娟老师给我们学校和孩子们带来的,正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和学校发展理念,可以说她的全新理念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再认识。”采访中,丹巴县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校长郑明刚十分感慨。他说,裴老师不仅让学校的音乐教学耳目一新,对其他学科教学也提出了很多新颖有效的理念和建议,在她的带动下全校教师形成了“不分时间推门听课,不分地点交流讨论”的风气。

用母爱浸润孩子心灵

“她很纯真,在村里看见一只鸡都觉得新奇,对着一个初次见面的老乡可以聊上很久,看到一朵花能开心半天;她很坚强,去年我和她同时被检查出可能感染传染病,她顶着丈夫、女儿都可能被感染的心理压力还来安慰我。”同是从成都来的援藏教师刘晓琴,十分感激裴丽娟的陪伴和鼓励。

泽翁是一名孤儿,去年12月泽翁的手不慎受伤,裴丽娟为她清理包扎伤口并询问家中情况,得知她是一个孤儿时,裴丽娟把她认作了干女儿。“她既是我的老师,更像我的妈妈。”谈到“裴妈妈”一家人,这个十分内向的孩子却是滔滔不绝:“她给我买衣服,教我唱歌,给我做饭,陪我聊天还带我去成都看电影、逛动物园、吃比萨,干爹教我骑自行车,妹妹送了我好多课外书,干奶奶还给了我压岁钱,他们全家都是很有爱心的人……”

“父母的陪伴对孩子很重要,这也是我带女儿来丹巴的原因,让两个孩子建立友情,对她们今后的成长都有好处,也能延续我们夫妇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裴丽娟很享受在这里的生活,“这里的人都很淳朴、热情,第一次下乡就有很多村民招呼我吃饭,寝室从来不用锁门,同事家的孩子就像大家的孩子。”

援藏让亲情更有价值

裴丽娟是成都市双庆小学副校长,其丈夫刘云洲是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办干部。2014年8月,夫妇二人主动请缨参加对口支援丹巴县工作,为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们还做出了一个决定——把10岁的女儿也带到藏区接受教育。两年来,每个周末,女儿都会和爸妈一起到偏远的村小支教,裴丽娟教音乐,刘云洲教体育,女儿则担任自然课“小老师”,一家三口深得藏区群众和孩子们的喜爱。

援藏就要帮助当地解决实际困难。刚到丹巴时,裴丽娟在一次村小走访中,看到杨柳坪全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拿着盛午饭的餐盘跑到自来水龙头下接生水喝。“长期喝生水生病怎么办?”裴丽娟深知饮水习惯对孩子影响大,她通过调研丹巴县学校学生的饮水习惯,设计出一套健康课程——《正确健康的饮水习惯》。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丹巴县城区小学、杨柳坪全寄宿制学校、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等丹巴县最大几所小学的学生饮水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去年9月底,裴丽娟被评为成都市“师德楷模”。

说起为什么要带女儿一起援藏时,裴丽娟十分坦然地说道:“老实说,有家人在身边,减少了很多牵挂和负担,甚至折磨。每天下班,回到家特别温暖。女儿在面前跳来跳去,跟丈夫说说话、聊聊天,心里特别踏实。”她说,“一般来说,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进好学校,而我选择把女儿带到教育条件相对较差的藏区,我给女儿的定位是,做一个懂得感受幸福的普通人,就像我一样。我没有考虑过会影响她的学业,我想她跟我在一起会很幸福,这次经历会是女儿一辈子的财富。”

刘云洲告诉记者,“事实证明,女儿在丹巴很快乐,成绩保持在年级前十,也交了很多好朋友,比我适应得更好。她甚至自发地把压岁钱拿出一部分给小朋友买学习用具。她去年评上优秀少先队员得到的书包和文具也都舍不得用,要在下乡送教的时候送给贫困的小朋友。她觉得帮助别人是幸福的事情。”

支教期间,裴丽娟和刘云洲深入藏区基层一线,走遍丹巴县15个乡镇127个村(社区),开展帮扶调研。他们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越是艰苦,越是开得灿烂。

责编:冯雅可

猜你喜欢
丹巴县寄宿制藏区
丹巴县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探访丹巴县一线扶贫工作侧记
丹巴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