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兰
三年前,我在一所私立小学任教,那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周围的村庄。他们的家长选择这所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寄宿,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由老师负责。
青青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和大家不同的是,她寄住在姑姑家,由姑姑照顾。那时青青上六年级,是家中的长女,父母带着弟弟在外地打工。青青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喜欢躺在地上哭,嘴里嚷嚷道:“我要去找我妈!”任凭我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后来,我从她姑姑口中得知,她自从住到姑姑家中后就一直是这样,只要不顺心就躺在地上撒泼。一次,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名为《我的爸爸妈妈》的作文,青青在作文里写道:“我没有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只要弟弟,不要我。”原来,除了对父母的思念外,她还有种被遗弃的感觉,觉得父母偏爱弟弟,于是便用哭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慌。
因为青青总使性子,一言不合就会躺在地上哭,同学们都离她远远的,不去招惹她,更不和她交往。课余时间,同学们快乐玩耍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远远地站立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看得出,她想融入同学当中,但又改不了自己的坏习惯。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对她进行心理疏导。
一次,我看到青青羡慕地望着同学玩耍,于是走过去问她:“你知道为什么同学不喜欢和你玩吗?”她说:“因为她们不喜欢我,觉得我住在姑姑家。”见她丝毫没有反省自己的意识,我决定改变方案,先进行角色扮演,让她体会下别人与她相处时的感受,于是找来她的同桌倩倩一起来做个“游戏”。
青青“不小心”把倩倩的自动笔弄坏了,倩倩立即“哇哇大哭”,青青急忙许诺给倩倩买一支新的,可倩倩不答应,非要青青赔一支一模一样的自动笔。青青不知所措,我过去询问怎么回事。青青说:“倩倩是在无理取闹,是使小性子!”她越说越激动,这时,我轻声反问:“这些缺点,你自己身上有吗?”青青一下子愣住了,我又追问:“遇到这种情况,你是不是觉得特别委屈?你以前考虑过别人的委屈吗?”青青沉默不语,看来是在反思自己的言行了。
我决定进行第二步计划:行为矫正。青青还是一个小学生,所以我要少讲道理,多做行为指导,告诉她怎么做才能让大家乐意接受她,同时说服大家去帮助青青。
父母的教育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青青还需要亲情的安慰,我决定为青青开通“亲情电话”。我和青青的妈妈约定:每天给下了晚自习的青青打电话。那段时间,青青最盼望的就是晚自习结束后能用我的手机和父母通话。每次通话后,青青总是满脸的笑容。
“老师,你真好!”青青笑嘻嘻地说。
“我什么方面好啊?”我乐呵呵地问。
“你把手机借给我,让我打电话。”青青连忙回答。
“哈哈,我只是借手机给你,并没有什么付出。出电话费的是你妈妈,你怎么不说妈妈好呢?”看着青青若有所思的神情,我继续说:“父母永远是最爱你的人,也许他们不在你的身边,但他们对你的爱和思念从未间断。”
青青没有说话,但我能感觉出她的改变,她的周记里多了一些对父母的牵挂和感谢。
那年小升初,青青的父母遵守和青青的约定,让青青去他们所在的城市上初中,青青也不负所望,以自己的实力通过了那所省重点中学的考试。后来,青青回学校看望昔日老师们时,完全像变了一人似的,十分活泼开朗、爱说爱笑。
(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河渠学区南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