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声乐发展轨迹

2016-05-30 14:56曹诗旋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歌剧声乐时期

曹诗旋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夏禹时期的情歌“候人兮猗”到现在中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以及西方音乐艺术的流入,使我国原有的声乐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融合。

【关键词】:背景;声乐

一、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几个阶段

在远古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声乐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劳动,源于人们猎物取食的生活场景中、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中和对统治阶级不满与赞扬中。最早产生的歌曲是表现劳动和爱情的曲目,例如夏禹时期的情歌“候人兮猗”;表达女子的等待与思念之情,词曲包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中期唐朝时期的宫廷乐发展是最为繁荣,专门培养音乐歌舞人才,设立了更完善的音乐创作机构等,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唐朝时期也有西方音乐的传入,有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前来;但这些活动都只流传和知晓在宫廷的狭小范围内,这一时期的西方音乐不能撼动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传统音乐在广大人民生活中产生深刻影响的地位。西洋音乐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相当久远。最早大致可推至唐代“景教”的圣咏诵唱,而后经元代、明代,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并向朝廷进贡大键琴(当时称之为“西琴”)等西方乐器。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我国的声乐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1911—1978年),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使一直处于封建统治的文明古国从社会性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也是从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第三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之后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大发展,思想也得到大解放,社会的转型也已完成,使声乐艺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二十世纪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

19世纪中期战争的开始,西方国家的“洋戏”也传入中国,逐渐进入了中国上层社会、资本主义家的视野里。洋戏的演唱方法是用欧洲传统唱法(美声唱法),这是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演唱是不一样的。戏曲从诞生到20世纪初,地方戏曲种类就多达300多种,而且形成了各自的流派、体系,是上至宫廷下至普通人民大众都能接受并喜爱的艺术。在古代時期,我国的戏曲艺术大多都是表现带有故事且具有教化作用的,在古代传统声乐唱法首要的要求标准就是要“字正”,大众文化传播途径主要是要依靠口头语言的传播,演唱时吐字清晰才能将信息准确地传播给听众。西方列强进入我国之后,基督教会在做礼拜、唱圣诗的范围之外,他们还会举办专门的音乐会,演唱许多著名宗教音乐作品。随着新式学校的开设,学校不仅仅是学习弹钢琴,还会扩展有关于音乐的其他知识学习。在清末一些教会学校还设有音乐课,甚至开设了“琴科”。当时这些“琴科”不仅学习钢琴的弹奏,还根据条件扩及有关声乐、弦乐、音乐史、作曲理论等课程的学习。随之兴起的还有学堂乐歌。在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所办的爱国女学中,还正式设置了唱歌课。在战争中国家、人民都处在要积极抵御列强的严峻形势下,人们会涌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堂乐歌被定义为填词形式的歌曲。因为曲调都来自来自日本和其他欧美国家,只有少量采用了中国民间的曲牌。至今也脍炙人口的歌曲《送别》就是李叔同所填词,这一歌曲的原型是美国作曲家约翰·P·奥特威创作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犬童信藏在此曲的基础上删减了所有的切分倚音部分填写了《旅愁》,李叔同又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音韵重新填词写成《送别》,歌词意境隽永具有中国古诗风味,在学堂乐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经典之作。在戏曲界有着重要地位的程砚秋(1904—1958)字玉霜,北京人,满族),在艺术表演方面,程砚秋主张要改变过去京剧创腔过分强调“以字就腔”的成法,提出要敢于“以腔就字”、大胆创新腔。他认为应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其他各种戏曲、说唱,以至于外国音乐的某些因素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唱腔。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声乐唱法的戏曲在接触到了西方的音乐因素之后也发生了唱腔上的变化,直接的影响了我国声乐唱法有了新的转变和融入,这种新的唱法方式在慢慢的进入大众视线。

三.二十世纪初歌剧在中国的发展

二十世纪初,中国诞生了自己的歌剧。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后,战争时期文化艺术的传入和唐朝时期的西方音乐传入性质不同;唐朝时期西方乐器、音乐等的传入是建立在平等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而战争开始后,音乐文化的传播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炮火强行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初期“歌剧”这一词是从日本引进我国来的。曾志忞最早把戏曲作为歌剧称呼,是民国时期倡导戏曲改良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改良的着力点在音乐的多声部的运用上。④粤剧:大胆吸收话剧、外国歌剧,电影等手法来改进粤剧的舞台表演,并积极培养女演员,实行男女合班演出的制度。他们还大量移植外国的剧目和新编许多现代剧目;在音乐上吸收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我国传统的大型剧种在受到了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之后,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也不得不进行大胆改进。辛亥革民以后,民国期间外国歌剧剧团主要是意大利和俄国的剧团影响最为深厚,这一时期外国歌剧在中国的传播和之前清代末年时的传播状况是完全不可比拟的。意大利的剧团主要是以香港和上海为主要传播场地;俄罗斯的剧团先在哈尔滨,北京等地,后期也转至上海传播。⑤俄罗斯歌剧团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接过了传播欧洲歌剧文化的接力棒,成为在民国三十多年歌剧史上成为影响最大、最深入的一支外国格局队伍,他们成为传播意大利歌剧的代言人。俄罗斯侨民来华,主要聚集在哈尔滨和上海,他们不仅在两地进行歌剧教育和演出活动,还组织了专业的歌剧艺术家参加巡回歌剧团。1921年5月在哈尔滨成立了“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该校设有歌剧班。1927年11月萧友梅和蔡元培共同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1929年7月,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俄罗斯的艺术家和教育家的加入使歌剧教育进一步提升。⑥俄国著名的歌剧演员苏石林在该校从教达十五年之久,他与中国最早从事西洋声乐美声唱法的先驱者周淑安一起从事该校的声乐教学。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也被称为“小歌剧”的创作带动了歌剧发展的热潮,他成为中国歌剧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他在上中学之前广泛的接触了传统音乐,之后间接地也接受了不少西方音乐知识。例如他到上海租界听音乐会、看话剧、欣赏外侨们的歌剧等。他自学和声,已经很深刻的意识到多声音乐于歌剧创作的重要性。黎锦晖的歌剧观在不断地提高,并且在向着歌剧思维不断靠近。为我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④中国近代音乐史 作者:汪毓和 出版时间2006.04 出版社: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⑤⑥中国近现代歌剧史 作者:满新颖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猜你喜欢
歌剧声乐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走进歌剧厅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声乐诊疗室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