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阳 于莉
摘 要:凸显“价值”核心的古建筑测绘教学,拉近了“学与用”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学过程始终保持实用性和前沿性,拓宽了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使测绘实践能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价值”核心;古建筑测绘;教学改革
古建筑测绘是高校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教学中综合性、跨学科的实践环节,作为对历史建筑的系统记录,在此过程中,学生一方面熟悉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操作方法与使用技巧,另一方面作为设计的“逆向过程”,学生通过与建筑遗产的“亲密接触”,缩小了思维中“图纸”与“建筑实物”的距离,增进了对于传统空间意向、尺度与比例、营造技术等方面的理解,加深了对于文化历史等时代背景的认知。乃至可以成为引领建筑、规划专业学子“登堂入室”的重要途径。
但是,古建筑测绘教学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是过程中,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实践的目的普遍认识不清,而传统测绘手段和测量工具大多已跟不上工程实际的需要,导致学生易浮于表面,缺乏热情。
二是成果上,测绘数据的规范性、系统性不足,深度匮乏,以致无法服务于后续的古建筑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法》及《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已明确表述
——“价值”是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与主线。古建筑测绘作为“价值”信息采集的实践环节,理应凸显这一核心。因此,有必要据此对古建筑测绘教学作一探讨,研究在全社会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如何拉近“学与用”之间的距离,贴近工程实际,提升教学效果。
围绕“价值”核心的古建筑测绘工作可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是服务于价值发现、发掘的;
第二个层面是服务于价值保存、保护的;
第三个层面是服务于价值传播、利用的。
在此视角下,古建筑测绘不仅延展为古建筑及其环境的全信息采集,同时也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一、古建筑价值发现与测绘教学
在测绘实践之前,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梳理出古建筑对象的主要价值,讲清测绘的目的以外,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完整、高效、系统的记录古建筑珍贵的价值信息,以及可以借助哪些新科技手段等。
例如对于早期建筑及部分地域性建筑,构件、结构做法、构造处理丰富多样,传统的法式测绘已不能满足保护环节的信息需求,就应及时引入不同尺度下的三维激光扫描及无人机摄影建模技术等。
再如针对表面施以彩绘的构件,大多情况下会忽视彩绘部分的颜色及材料信息,只是定性描述,而使用潘通测色仪及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则可以快速、定量的对这些价值信息进行记录,新方法、新设备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于古建筑中科学性的理解,又充分与保护工作的实际接轨。
二、古建筑价值保护与测绘教学
在传统测绘教学中,常视古建筑为原初的“健康”状态,对于现实中的残损病害常“熟视无睹”,这也致使测绘成果多无法用于保护环节。
因此,需要提醒学生重视对于建筑现状的客观记录,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运用人工目测、敲击表面听声判断等常规方法,另一方面借助成熟的无损检测手段,如运用回弹仪、硬度计、应力波仪和阻抗仪等先进设备,判定残损病害的程度,综合古建筑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探究残损病害的形成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解决对策,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培养了其研究意识与能力。
三、古建筑价值传播与测绘教学
古建筑测绘的成果不应局限于学校或本专业的小众群体,更应让其成为教育公众关心古建筑保护的手段与媒介。例如结合数字化技术方法,让静态的成果图纸模型化、动态化,通过互联网自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还可以了解公众关于古建筑测绘及保护的意见与建议,起到了良性互动的效果。
四、结语
凸显“价值”核心的古建筑测绘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科技手段有机整合,不仅贴近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求,更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
当然,在具体实施、“落地”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针对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不同专业的特点,应选定适宜的测绘对象,避免一刀切,如建筑学专业的古建测绘可偏重于单体及环境,规划专业的则偏重于大尺度的环境等,做到事半功倍。
二是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弥补学校软、硬件上的暂时不足,比如鼓励学生到专业从事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和建筑检测的公司见习,跟随校外工程人员了解新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通过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实际项目对接,掌握相关专业技能。
三是可以适当增加古建筑测绘实践的课时数,把与之相关的古建筑模型、效果图及动画制作等课程串联起来,丰富测绘成果的表达方式。
四是可以把古建筑测绘成果的价值的传播广泛度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让学生既重视学习的过程,也重视实践结果的意义。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自信心。
虽然古建筑测绘实践的形式不断多元化、新方法不断涌现,但对于测绘教学改革的研究而言仍任重而道远。在教学中如果能不断融入一些新的思路,那么就能使得古建筑测绘教学始终保持实用性和前沿性,也就能使测绘实践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戴俭,朱兆阳.现代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15(5):38-42.
作者简介:朱兆阳(1985-),男,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历史建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