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强 欧珍贵 刘凡值 班秀文 杨成龙 李志芳 黎青
摘 要 为培育饲用型芭蕉芋新品种,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2014~2015年从全国收集的芭蕉芋种质资源中筛选11个芭蕉芋品种(材料),以兴芋1号作对照,进行2 a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QC22植株高大,茎粗,叶片大,生育期较短,出苗较快且整齐,属于早熟品种;QC22产量最高,2 a茎叶及块茎平均产量达到96 300 kg/hm2,比对照增产29.7%;其次是QC53,比对照增产21.4%。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QC22可作为青饲料栽培。
关键词 芭蕉芋;品种比较;产量
中图分类号 S682.2+2 文献标识码 A
Comparative Test of 12 Forage Canna edulis Varieties
ZHOU Mingqiang, OU Zhengui, LIU Fanzhi, BAN Xiuwen,
YANG Chenglong, LI Zhifang, LI Qing
Guizhou Institute of Subtropics Crops, Xingyi, Guizhou 562400, China
Abstract A total of 11 collected varieties of Canna edulis Ker Gawl 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ina and cultivar Xingyu1 as the control were used in comparative test experiments from 2014 to 2015 to select forage types for animal husband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QC22 had higher plant height, larger stem diameter and leaf size, uniform seeding at a short time, shorter growth period and it belonged to the special early-maturing type. The highest yield of QC22 was 96 300.0 kg/hm2 of stem and leaf in the two years, 29.7% more than the control. The second highest yield was QC53, 21.4% more than the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QC22 is suitable for forage cultivationin Xingyi.
Key words Canna edulis; Variety comparison; Yield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6.09.004
贵州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低,质量差,一直不能满足家畜饲料需求,“春乏”是长期以来制约贵州大部分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1-2]。筛选新型的饲料作物是解决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冬春季节饲草料短缺的重要途径,目前的新型饲料作物多集中在蛋白质饲料,鲜有能量饲料作物的筛选与利用报道[3-8]。芭蕉芋(Canna edulis Ker Gawl)又名蕉藕、旱藕、藕芋等,属美人蕉科美人蕉属的高大草本,为粮饲兼用的作物,芭蕉芋产量高,一般块茎产量在45~52.5 t/hm2,茎叶产量是块茎产量的1/2;芭蕉芋块茎效益好,一般鲜块茎单价为700元/t,产值在31 500~33 750元/hm2,种植芭蕉芋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块茎富含淀粉,其干片淀粉含量达66%,是牲畜饲料等的能量来源,茎叶是蛋白质饲料来源。贵州现有芭蕉芋种植面积为4万hm2,年产块茎150万t,产业化基础好[9-10]。有关芭蕉芋的品种选育都集中在淀粉品种的选育、栽培、生理生化及加工研究[11-18],至今未见饲用芭蕉芋品种选育研究。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于2007~2013年在全国收集引进芭蕉芋优良品种110份进行资源研究与利用,初步筛选了11个材料于2014~2015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以期培育饲用型芭蕉芋新品种,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在2007~2013年全国收集的110份芭蕉芋种质资源中,经整理,共筛选11个优良芭蕉芋品种(材料),以贵州省审定的兴芋1号作对照,2014~2015年进行2 a的品种比较试验,参试品种见表1。
1.1.2 试验地 试验设在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基地,位于东经104°55′34″,北纬24°58′28″,海拔1 170 m,≥10 ℃积温4 538 ℃,年均温15℃,极端低温-8 ℃,极端高温34 ℃,年降水量1 346.7 mm,无霜期272 d,年日照时数1 336.7 h。黄壤土,pH值为6.09,0~30 cm土层有机质44.18 g/kg,全氮2.42 g/kg,碱解氮65.35 mg/kg,有效磷33.00 mg/kg,速效钾122.00 mg/kg。
1.2 试验方法
分别于2014年4月19日、2015年3月22日在兴义市万峰林进行饲用芭蕉芋的品种(材料)的比较试验,建园前用旋耕机犁、耙地各1次,深20 cm,土壤细碎平整,起畦种植,株行距为80 cm×80 cm,穴深30~35 cm;施农家肥(腐熟的牛粪)7.5~9.0 t/hm2,复合肥(15 ∶ 15 ∶ 15)0.75 t/hm2、钙镁磷肥0.75 t/hm2作基肥,小区面积40 m2(8 m×5 m),4个生物学重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隔80 cm。3个生物学重复用于产量测定,1个生物学重复用于物候期观察。
1.3 数据调查处理
在出苗期间每2 d调查1次出苗数,以后每7 d调查1次物候期;在7~11月对芭蕉芋各品种(材料)的株高、茎径、叶长和叶宽进行调查,每重复测8株;2014年12月25日和2015年12月16日分别对各年芭蕉芋品种比较试验测产;2015年12月将增产幅度较高的QC22和QC53以及对照品种兴芋1号送样品到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验中心检测;用Excel 2013进行数据统计,dp7.05处理进行方差分析,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观察
12个芭蕉芋品种(材料)物候期见表2。由表2可看出:12个芭蕉芋品种(材料)出苗速度不一致,QC22出苗较快,植后18~21 d出苗,比其它品种早出苗5~7 d,兴芋1号植后26~31 d出苗,出苗最晚;QC22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开花期、块茎膨大期分别为43~45 d、86 d、144~146 d、171~175 d,比其它品种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开花期、块茎膨大期物候期早9~11 d、9~11 d、10~11 d、12~18 d、22~33 d;QC22生育期254~256 d,生育期较短,属于早熟品种,其它品种的生育期比QC22晚22~33 d,属晚熟品种。
2.2 生长观察
12个芭蕉芋各品种(材料)生长结果见表3。由表3可看出:QC22在7~11月的株高分别为(67.4±0.02)cm、(141.3±1.66)cm、(156.3±0.70)cm、(168.3±0.76)cm、(178.0±1.41)cm,极显著高于其它品种,QC16、QC39株高在7~8月为迅速增长期,9~11月株高增长缓慢,QC52、兴芋1号株高在7~9月为迅速增长期,10~11月株高增长缓慢,其它品种株高有2个迅速增长期,分别为7~8月和10~11月;QC22在7月的茎径为(2.31±0.04)cm与QC23、QC28、兴芋1号无显著差异,但显著粗于其他品种,其茎径的迅速增长期在7月以后,QC28、QC38、QC85在10~11月还有一个迅速增长期;供试品种在7月的叶长在51.2 cm以上,仅有QC16为39.6 cm,叶片最短,7月前为叶长迅速增长期,QC22、QC39在7~9月、QC27在9~10月、QC53在9~11月还有一个叶片增长期,其它品种在7~11月叶长增长缓慢;QC22在7月的叶宽在30.4 cm,宽于其它品种,QC16最窄,仅有18.4 cm,7月前为叶宽迅速增长期,QC16在8~9月还有一个叶片增长期,最终叶宽为54.6 cm,叶片仍为最窄,其它品种在7~11月叶宽增长缓慢。
2.3 产量
供试品种(材料)2 a产量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在芭蕉芋茎叶产量比较中,超过对照产量的依次为QC22、QC53、QC52、QC39、QC89,增产分别为21.3%、16.1%、12.8%、5.55%、5.4%,2 a试验与对照达到极显著差异有QC22、QC53、QC52、QC39、QC89;在芭蕉芋块茎产量比较中,超过对照产量的依次为QC22、QC53、QC52、QC39、QC89,增产分别为32.45%、24.3%、13.1%、9.05%、4.15%,2 a试验与对照达到极显著差异有QC22、QC53、QC52、QC89、QC39;在芭蕉芋茎叶、块茎合计产量的多重比较中,QC22、QC53、QC52、QC39与对照达到极显著差异,2 a平均产量依次为96 300.0、90 975.0、84 662.5、80 775.0 kg/hm2,增产分别为29.7%、21.4%、13.0%、7.8%,其中QC22、QC53与其他品种(材料)都达到极显著差异,是表现较好的品种(材料)。
2.4 营养成分检测
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表明:QC22块茎粗蛋白含量低于对照兴芋1号2.9%、茎叶综合样高于对照1.6%;块茎粗脂肪含量低于对照0.1%、茎叶综合样持平;块茎粗纤维含量持平、茎叶综合样高于对照0.6%。主要的营养成分差别不大(表5)。
3 讨论与结论
作物产量是由生育期内干物质及养分的积累、分配和转移特性决定的,芭蕉芋发棵结芋期,叶片是干物质主要的分配器官;子芋完熟期,芭蕉芋的干物质量是发棵结芋期的4倍多,根茎为干物质的主要分配器官[15]。在前期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物质生产的主要器官,叶片的大小与多少决定其光合叶面积,QC22芭蕉芋品种(材料)出苗早,在7~9月是芭蕉芋营养生长的主要阶段,生长快,株高较其他品种高,叶片大,有利于生物产量与与物质的积累;10月中下旬芭蕉芋逐渐开花,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QC22、QC53芭蕉芋品种(材料)根茎生长较快,芭蕉芋的干物质积累较快,从芭蕉芋的生物产量与张文娥、Keo INTABON等[15-18]的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QC22出苗较快,生育期较短,在254~258 d,属于早熟品种,QC53植后22~33 d出苗,生育期较长,在282~287 d,属于晚熟品种;QC22、QC53品种(材料)较对照产量高,增产29.7%、21.4%;营养成分与对照持平且生产性能稳定,高产,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可作为青饲料栽培利用。
参考文献
[1] 胡自治. 人工草地在我国21世纪草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意义[J]. 草原与草坪, 2000(1): 12-l5.
[2] 洪绂曾等编. 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89: 148-151.
[3] 曹 宁: 介绍两个优良牧草品种[J]. 农村百事通, 2016(8): 1 006-1 119.
[4] 焦 婷, 李永青, 姚喜喜, 等. 六种常见牧草Matk基因DNA条形码研究[J].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6(1): 1 000-1 354.
[5] 池永宽, 熊康宁, 宋淑珍, 等. 石漠化地区单播与混播牧草光合差异研究[J]. 家畜生态学报, 2016(2): 53-59.
[6] 王加亭, 刘 彬. 全国牧草种植生产情况(2014年)[J]. 中国畜牧业, 2016(9): 2 095-2 473.
[7] 韩 燕. 野生优良豆科牧草栽培驯化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16: (2): 79
[8] 刘国道主编. 中国热带牧草品种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9] 周明强, 周正邦, 龚德勇, 等. 不同种植模式对芭蕉芋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27): 13 013-13 014, 13 051.
[10] 周正邦. 贵州芭蕉芋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2): 136-137.
[11]欧珍贵, 周正邦, 周明强. 芭蕉芋的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3): 441-444.
[12]周明强, 欧珍贵, 班秀文, 等. 芭蕉芋施肥处理对块茎淀粉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26(7): 71-75.
[13] 王 成, 荣玉芝, 李 虎, 等. α-酶水解对芭蕉芋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J]. 食品与药品, 2014(4): 229-232.
[14] 孟亚萍, 吴凤凤, 徐学明. 芭蕉芋淀粉对米粉理化性质及粉丝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5(9): 33-38.
[15]张文娥, 王 飞, 潘学军. 芭蕉芋干物质及矿质营养元素累积与分配特征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3): 670-676.
[16] Keo INTABON, Morio KATO, Katsu IMAL. Effect of Seed-Rhizome Weight on Gromth and Yield of Edible Canna(Canna edulis Ker)[J]. Japanese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1993, 62(1): 111-115.
[17] Imal K, Kawana T, SHIMAB K, et al. Studies on Matter Porduction of Edible Canna(Canna edulis Ker)ⅡChanges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 with growth[J]. Japanese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1993, 62(4): 601-608.
[18] Kato M, Imal K. Studies on Matter Porduction of Edible Canna(Canna edulis Ker)Ⅳ Leaf unrolling and changes in photosynthetic rates with growth under field conditions[J]. Japanese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1996, 65(2): 25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