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娟
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期望和追求,在中国,更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丰富意蕴,使其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本质的天然联系。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更与执政党的领导与建设紧密相连。马克思的历史唯物史观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践行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并强调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并将这一与时俱进的新认识写进党的纲领性文件。学界对共同富裕的研究也历久弥新,廓清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内涵,建设性地开创了多元化的践行路径,但对于共同富裕的领导主体,尤其是上层建筑对共同富裕的巨大能动性作用论证不够充分有力,对执政党作为掌舵人和共同富裕的实现二者间的认识不够清晰准确。从主体与客体目标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更能体现共同富裕实践的可行性及领导主体的历史使命。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透析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价值消融。共同富裕和党的领导辩证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二者息息相关,互为推动、不可分割,但又要警惕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富裕的价值消融。
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不会一劳永逸。它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可能受到资产阶级当政国家的非难和歪曲挑衅,且抓住机会,甚至创造机会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挑选培养社会主义的蛀虫和分裂者。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11月会见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倪雷尔时说:“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美国新闻署在一份针对中国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美国应向中国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灌输美国价值观念。资本主义国家的处心积虑,昭然若揭。在对社会主义的挑衅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虚无和抹黑,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惯用伎俩,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攻击,正是基于本质对于事物性质的直接决定作用,是事物的核心所在。
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共同体理想状态的追求,是在消灭私有制基础上无阶级、无剥削和无压迫的价值追求。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本来无可非议。但由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我国受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之包括日本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状态的强烈对比,人民心中产生适度的失衡和不理解,这本在正常反应之内,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来解决,这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得到充分验证。1991年至2015年中国的GDP增速均居世界各国前列,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2015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6.9%,创出1990年以来的新低,但这与我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新常态密切相关。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5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这一数据虽然与发达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差甚大,但我国毕竟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人口多、底子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绕不过的基本国情。中国始终走在追求人民富裕、幸福的道路上,这一点毫无疑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和逐步落实,正是在制度层面对人民富裕的落实。
问题出现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对社会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衡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们收入差距过大,甚至出现了特权利益。以北京为例,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破败低矮的棚户;既有儿童游乐场快乐玩耍的“花朵”,也有为生计所迫骑着三轮车起早贪黑帮家里卖菜謀生的孩子。虽然权威数据显示,中国社会发展并未到两级分化的阶段,但仍然要重视在富裕之路上可能会产生的对共同富裕的疑问。邓小平同志所设想的先富带动后富,对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如何让人民对共同富裕有正确的认识,不仅是思想理论的问题,更是社会实践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程度,影响共同富裕在人民心中的可信服度。共同富裕不能消融在经济目标的追求中,更不能消融在人民的思想中,它应该是一种幸福坚定的理想信念,虽然还远,但应是人民美好的梦,坚信一定实现。同时,要警惕普世性话语对共同富裕的消解,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涵在学界的论证已比较充分全面。但在实践中,由于西方话语体系的干扰渗透,马克思主义理想在话语转换中被悄然消解。例如正如学者侯惠勤认为的,“增加人民的财产收入”就被解释为“培育和扩大中产阶级”,“建构和谐社会”被描绘为“橄榄形社会”。这就使得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不是增强了对社会主义的认同,而是强化了对资本主义的认同,更有西方学者认为,是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成果。
1.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发展和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主义能成其为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它不同于美好的愿望和昙花一现的口号,而是超越资本主义发展的人类历史的高级阶段。因此,共同富裕的提出,从一开始就和超越资本主义的弊端、开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统一。而共同富裕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所以具有持久吸引力的价值内涵,归根结底是建立在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基石上。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级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因此,社会主义没有共同富裕这一本质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历史的继承性,决定了共同富裕目标必将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其作为总的目标追求,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分化为具体的阶段性包容性发展,这不仅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检测和考验,更是执政党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的全面提升加快共同富裕的实现步伐,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稳固和增强执政基础的坚固基石。共同富裕是坚实的物质利益价值和强大的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主导性价值和共同性价值的统一,也是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这一内涵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严格标准和要求,不仅是对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实践检验,也是党提升自身建设、不断要求完善的推动剂。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和标准对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力、说服力具有现实评判性。让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真正富裕,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平等、自由、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享受,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精英型发展,才真正构成和坚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在于经济基础不同,阶级基础不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亦迥然不同。从社会形态分析,唯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或共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从经济基础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研究,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势必要求能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体制及思想文化。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一阶级身份及先进性,决定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并通过自身作为及制度保障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没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没有实现广大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和政治保障。因此便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在多个场合论述并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论述的核心关键词是“党的领导”和“最本质”,翻阅党纲文献,这是少有的表述,更体现了无产阶级执政主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无产阶级政权的核心性和唯一性,对保障无产阶级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主导性。丧失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丧失了无产阶级的执政主体和基础,非无产阶级的执政主体,何以能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此,共同富裕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福祉将何以实现?何以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没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将走向何处?这一切不言自明。筆者此处并非刻意论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仅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得出客观、必然的结论。
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作为反映的认识不会局限于一个高度和平面。认识穿越感性,到达理性的更深层面,认识到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正如列宁所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以往的实践成功检验了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现阶段更为艰巨的使命,把共产党推到了最核心本质的地位,人民的信念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发展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共同的富裕和民族的复兴。共同富裕和党的领导辩证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二者息息相关,互为推动、不可分割。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生动地证明了一个朴素深刻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休戚相关,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梦想更无从谈起。“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
自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来,其执政理念和发展思路在大胆务实、深入全面的改革布局下,铺开了国际、国内双维发展空间。从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成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点。从现阶段国情和党情出发,庄严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指出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也是世界梦。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构想纳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其最终目标均指向共同富裕和人民福祉。“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制定正是向共同富裕的包容性迈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共同富裕的实现及对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主体。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与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者的协调一致和相互促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