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金林
箍 匠
箍匠,是加工制作木质容器的工匠。因箍匠制作的木器具多为圆形,故亦称这一工匠为圆匠。箍匠是木匠的分支,专门做木盆、木桶等家用木器。过去人们家里用的洗澡木盆、洗脚盆、洗菜淘米的水挽子以及农村种地用的粪桶、浇瓢等都是木制的。
箍匠主要有大刨子、锯、榔头、斧头等工具。箍匠的刨子特别大,约有八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宽,下面还有两腿,像一条长条凳。一头高来一头低,而且刨子的口是朝上的。木器材料选用吸水性强的杉木。打的箍是用竹篾编制的,也有用铁丝和铁片的。箍匠操作时,将大刨子反置,把木头放在刨子上去刨,刨成的木板一头宽一头窄,较窄的一头有一条放底板的槽沟,木板用竹销或铁销连接,连接时,先在刨好的板子上钻孔,把销钉贯进孔里,镶紧成形;然后放一整块的底板。木器的形状做成后就是加箍,先用一个过渡性质的箍,再用正式的箍。舞动木榔头摧紧箍,箍木器的箍是从底面小口放进去的,然后用一根四方的木头顶着箍慢慢往下摧。因为越往下摧,木器体越大,故越摧越紧,箍木器的道理便是如此。然后用圆弧刨修整圆面。最后由东家把木器涂上桐油或油漆,刷过白桐油或黑桐油的木器要晾晒干后,再刷一遍新油。几遍油以后,就滴水不漏了。这样才能经久耐用。
在没有塑料桶之前,村里人用的大多是木制品。这些木制品不仅笨重,时间用久了而且容易断销散板。那么坏了怎么办呢?只要听见远处传来一声“箍水桶喽”的喊叫,你就可以顺着喊声找上箍匠师傅来修理。
箍匠手艺是个细活,制作的木器非一时半会可以完工。所以走街串巷的不多,一般有固定的制作场所。箍匠们有师傅亲传的一套计算方法,不同直径的器具用多少块壁板,多少块底板都有讲究。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能够准确的掌握分寸确实不简单。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计算的。而且加箍后基本不漏水,箍匠的高超手艺令人刮目相看。
有关箍匠的谜语:
有术制圆器;
无钱使瓜瓢。
(谜底:箍匠)
有关箍匠的故事:
(一)造屋请了箍桶匠
玄妙观的三清殿雄伟壮观,当年建造时可是四方数一数二的大工程,偏偏这里还有几个“箍桶匠”的功劳。箍桶匠造房子,说来不是牛头不对马嘴吗?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
相传,当年请谁建造三清殿,当家老道士很是费了一番脑筋。因为当时苏州搞建筑最出名的有两帮人:香山帮和苏州帮。最后,考虑到苏州帮做生活比较精细,所以请了苏州帮一些单帮个体听说后,纷纷前来找苏州帮求活干。帮头顾巧根很讲义气,他从不回绝,闹到最后,连一些箍桶匠也找来了这当然让顾巧根觉得很为难不答应吧,似乎不够朋友;答应吧,这箍桶跟造房子不是一回事呀!箍桶匠们求道:“房子我们箍桶匠不会造,但是锯锯木头断断料子这类生活总是会的吧。”顾巧根听他们这么一说,便勉强答应了下来。
几天后,顾巧根去验收,一看大殿主柱全部锯得短了,顿时急得跳脚。箍桶匠知道闯了大祸了,但为时已晚。正在这时,顾巧根的师弟“香山帮”的头范巧生来到大殿工地。范巧生一看这苗头,便数落道:“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造房子请来箍桶匠呢?这不牛头对马嘴吗?”之后,范对顾说:“照我的方案,主柱可以不用!”接着在地上写了一个古怪的“人”字:“这个字上面一个‘人’字,下面一个‘立’字,横的代表横梁,竖的(两点)代表短柱,‘人’字份量通过短柱,分散到下面两根柱子上,这样,原来的长立柱就可以省掉了。”最后,按照范巧生的方案,三清殿终于完满地造成了。
老道士不知其中的曲折,一个劲夸顾巧根能干。顾巧根脸红了,把误请箍桶匠,最后还是香山帮帮了大忙的事前前后后告诉了老道士。老道士听完后乐了。从此,苏州流传下来两件事,一是“造屋请了箍桶匠”这句俗语,另外一件就是范巧生“人”字造屋架的方法。
(二)最后的箍桶匠
木勺丘村曾是宁海县有名的“箍桶村”,相传已有500多年箍桶史,鼎盛时期全村有300多人从事这一行业。然而,随着箍制品日益被塑料、五金制品替代,箍桶匠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古时一个皇帝逃难到这里,听到村里嘣嘣声不断,还以为有敌兵埋伏,后来派人一察看,原来是村民在箍桶。皇帝一时高兴,就把这里赐名为“箍桶村”,木勺丘村从此声名大振。
木勺丘村,129户人家,以前走进村里,家家户户可都是箍桶的声音。现在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平日村里安静得就像没有人居住一样。
82岁的娄大爷,12岁起就跟父亲学习箍桶,至今已七十多年。现在木勺丘村还在从事箍桶业的仅剩8人,全是老人,年龄最小的也有65岁了。箍桶是个苦活,以前匠人都要赶市,通宵开夜工的人家多的是。一个木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经过削板、钻孔、拼接、套箍等10多道工序。木勺丘村地处偏僻,最近的集市就要赶10多里,远的卖到象山、奉化,工匠们肩扛手拎要走三四天路。木勺丘村箍桶产品种类很多,大到盛谷用的谷仓、稻桶,小到盛瓜子用的小桶盘、果子桶。由于名气大,这些东西特别好卖。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塑料、五金及铝制品等替代商品的冲击,箍桶的利润越来越薄,年轻人纷纷改行,现在这个行业已快要消失了。宁静的街巷再也听不到箍匠刨木板那“哧、哧”的声音了。
(三)木桶的传说
箍匠奉鲁班妻邓氏为祖师。大概箍匠与木匠相近,而箍匠地位又低于木匠,所以奉木匠祖师的妻子为祖师。
远古没有桶,煮饭的水要用荷叶包,洗衣去河塘,很不方便。鲁班的妻子就对丈夫说:“人们都说你是巧匠,你就不能替我们女人弄个盛水的东西?”鲁班称难。鲁班的妻子两手在腰间围裙上向后一抹,生起气来。鲁班一看妻子抹围裙,顿受启发,说:“有办法了,就照你这圆形围裙做。于是,连锯带刨,用多块条形木板,箍成一个木桶。自此,世上就有了制桶业,有了箍桶匠。正所谓:
良工造物维其巧;
大匠诲人必以规。
有关箍匠的对联:
石婆婆磨刀劈竹竿,万家箍桶;
范公公拖板搭浮桥,千秋太平。
——镇江桥联
黑铁落红炉,打短钉,钉长船,游南北;
弯竹剖直篾,扎圆箍,箍扁桶,装东西。
(上联为铁匠铺,下联为篾匠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