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佩义
2
015年,开封市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率先提出“文化+”理念,并出台了全国首份“文化+”行动计划。近一年来,开封“文化+”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文化+”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
日前,笔者与开封市市委书记吉炳伟聊起这一话题,谈起开封“文化+”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他饶有兴趣,畅谈“文化+”作为古城复兴新引擎,在推动“四个开封”和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建设中书写的锦绣文章。
开封:古城、名城、水城、花城
“一座古龙亭立在画当中,一座老铁塔迎着八面风,一座开封府啊正气留人间,一曲杨家将英雄扬美名……”开封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满天繁星,璀璨夺目。
“古城、名城、水城、花城”,吉炳伟用了4个关键词概括了开封。他说:“开封是一座古城,是著名的八朝古都,迄今已有4100多年的建城史;开封是一座名城,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开封是一座水城,‘一城宋韵半城水是对开封的真实写照,老城里面有1/4的水面;开封是一座花城,菊花是开封的市花,开封目前是中国所有城市中培育菊花品种最多的城市,有1600多个菊花品种,每年菊花文化节的时候,开封‘满城尽带黄金甲。”
关于提出“文化+”的原因,吉炳伟说,从外在原因来讲,是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文化+”同样具备。
他指出,从内在原因来讲,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要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培育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在这个背景下“文化+”应运而生,“文化+”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开封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要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就可以使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对经济发展能够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吉炳伟认为,“文化+”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相关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的内涵有3句话:文化是基础,融合是关键,转型是目的。首先,文化是基础。开封能提“文化+”就是因为开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所以开封有底气来做“文化+”,而且要把文化做大做强。其次,融合是关键。“文化+”,一个小小的加号,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再次,转型是目的。做“文化+”最重要的是将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以后,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文化+”加什么、怎么加
作为全国首份“文化+”行动计划,《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包括“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会展”、“文化+工艺设计”、“文化+餐饮”、“文化+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市场”等多个专项行动,几乎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每一个领域。
吉炳伟举例说,在“文化+城建”上,开封这座城市就要与别的城市不一样。现在不少城市千篇一律,而开封就是要建设一座有特色的城市。开封的城市建设定位就是“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风格。每当你看到开封的建筑,马上就能感觉这座城市与别的城市不一样。这也是“文化+”的成果。再比如说,“文化+节会”,开封大宋上元灯会就是一个成功范例,灯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灯会中处处体现的是宋词的意境。
践行“文化+”主要有4个关键点:一是统筹协调。践行“文化+”一定要有顶层设计。二是政策引导。“文化+”的落实必须要靠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必须有税收优惠政策,还要精简行政审批手续。三是企业主体。“文化+”政府一定不能包办,要以企业为主体来做。四是市场运作。一定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通过股份制改造等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方式推动“文化+”落地。
“文化+”的未来发展目标
吉炳伟指出,对“文化+”开封有很多期待,希望“文化+”能够成为开封经济发展新引擎,使文化产业成为一个主导产业,目标是3个“做大做强”:一是做大做强文化事业。没有文化底蕴就没有底气,没有文化事业的发展就谈不上“文化+”,今年开封的规划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都会加快建设。同时,组织策划出版了“文化开封”丛书,对开封文化的根脉进行了全方位梳理。二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把文化作为新的引擎和增长点,必须把文化做成产业。三是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通过“文化+”,让开封的工业更有动力、农业更加优雅、城建更有内涵、健康产业更能让老百姓接受等,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壮大。
吉炳伟认为,“文化+”,无限大。就开封的名字来说,他认为“开”就是开放、创新;“封”就是坚守和传承。开封几千年历史文化厚重灿烂,宣传名片上可以写上16个字——千年古都、菊乡水城、文化开封、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