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明富
对于论述类文本来说,概括的主要对象是其中心思想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于文学类文本来说,概括的主要对象是作品的主题;对于实用类文本来说,概括的主要对象是其中心思想。从整体上看,概括的主要对象有两类,即主题和观点。
从既有高考真题看,概括类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概括……的原因或背景。如2015年山东高考第21题(请根据文本,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全国课标卷Ⅰ第12(2)题(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等。
2.概括……的主要性格特点。如2015年浙江高考第11题(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安徽高考第12题(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的性格特点)等。
3.概括……的主要表现或内涵。如2015年江苏高考第17题(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天津高考第17题(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等。
针对上述第2类,我们将在分析人物形象中详谈,而对于第1、3两类,我们选择江苏试题展示如下。
(2015年江苏高考)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相关文本】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
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懂得“扩展”。就像我们写议论文,抛出中心论点之后,继而将其“蘖生”出几个分论点;该文作者也有这样的行文思路,即用“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这样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概括罗丹出现的意义。而这种意义的表述尚显抽象,需要作者将其相对具体化。读者把握了这些具体化的信息之后,才能真正理解“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的精辟。换句话说,作者抛出“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之后,还要对其进行有效扩展。不懂得这样的行文思路,很难有效界定涉题有效区间。
其次,要快速确定有效阅读区间。对“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的扩展文字,一般来说,出现在其后。于是确定有效阅读区间,关键落在扩展到哪里结束。从上述引文最后一段看,它已经不是对“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的扩展了。
再次,界定有效阅读区间之后,要对区间进行层次划分。划分时,要注意文本中的提示性信息,或者有类似“首先”“其次”“还”等提示性语言,或者用关键句领起,或者有段落的划分。如上述引文就是段落区分。当然段落划分有时有其复杂性——某几段讲述一层意思,而某一段讲述几层意思;这种情形都是有的。
最后,还要深悉以下情况。每一层次的内部构成状况也不一样:有的有中心句或者是层次内部的被扩展句,如上述引文的第一段有“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该句就是所在段落的被扩展句,可以直接摘录而为答案要素之一;有的没有直接扩展“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的下一位级的被扩展句,但是“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这样从欣赏者感受写起的句子,能从侧面表现罗丹雕刻的特点,可以转述为正面表述罗丹雕刻意义的信息,如“在雕刻内容上,罗丹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有的几乎没有中心句,无论正面的还是侧面的都没有,这时才需要我们去概括,如上述引文的第三段,我们概括的信息可为“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瑰奇形象”。
(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