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显军,熊敬锘,杨霞(.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006;.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00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 陈显军1,熊敬锘1,杨霞2
(1.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6;2.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推动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性,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满足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不同层次要求。而从供给侧的全要素角度和产业结构角度分析,以“阳朔模式”为代表的四种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它们在不同生产要素方面实现了的高效利用,并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后续发展,要从宏观的政策布局、中观的行业选择和微观的全要素利用等出发,实现供给侧的生产要素高效使用和产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供给侧;文化产业;旅游业
熊敬锘,女,硕士,桂林旅游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杨霞,女,硕士,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的经济改革成为了发展趋势。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表面上是调整不同行业的发展比重,实质上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新消费力的目的[1]。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所需要实现的目标至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处于一种合理的配置状态;另一方面是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恰好符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作为朝阳行业的文化产业,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和相关发展条件匮乏,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稳定器”功能难以发挥,而借助成熟的旅游业将有助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广西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伴随着周边地区在旅游业方面的快速发展,旅游者消费能力和喜好的提升,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降低了旅游业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而联合具有创新性、内涵性和差异性等产业特性的文化产业将有助于帮助旅游业突破发展瓶颈[2]28-33。因此,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对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支撑是供给管理,强调通过税收改革和合理利用生产要素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因此,判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应该包含了整体经济的合理性、支柱产业的发展性、优势产品的竞争性等三个层次。所以,在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广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理上,也要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广西经济结构有明显的优化作用
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整体设想和要求来看,对产业结构进行深度调整是必然,尤其是工业领域,将进行剥离式的整合,这意味着工业发达地区将进一步凝聚优质产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对于广西而言,顺应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依托和培育第三产业的优势产业和朝阳产业成为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
由于广西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发展道路上要从环境承载和资源禀赋方面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广西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最终造就了旅游业的支柱性产业的地位。根据广西区政府发布的2015年经济数据,旅游业生产总值达到了3252亿元,在GDP的占比为19%[3]。旅游业在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特殊的消费方式所带来的外在效应要远胜于传统的支柱性产业。以工业性的支柱产业为例,其生产的产品只需消费者在居住地购买就能完成消费,这是一种简单的货物交易活动,而旅游消费则不同,因为旅游产品的消费地和生产地具有统一性,游客必须到旅游地进行消费,这就意味着给当地带来了新的消费市场,因此对地区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在效应。相对于旅游业,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支撑功能更多体现在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和地区软实力方面。因为根据需求的演变规律可知,从物质需求向精神享受转变是一种发展必然,因此,人们在单纯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成为消费趋势[2]28-33。具体到广西而言,许多产业并不在全国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例如本文研究的旅游业,尽管是广西的优势产业,但是近年来广西旅游业面临着强大的内外发展压力,打造极具广西特色的旅游业就显得尤为紧迫,而文化产业的创新创意和独创性却很好地迎合了旅游业升级的需要。文化产业在助推其它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强广西软实力也是其重要表现。这些年来,广西打造出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极大地增强了广西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的具体对象是产业,实现的具体途径是优化产业配置。因此,产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而对产业的选择要从是否拥有资源优势和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变革出发,两者缺一不可。
在产业拥有的资源优势方面,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拥有内外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和广西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这是外在有利条件[4]。从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做出的战略发展规划,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产业,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制定许多政策措施,为两大产业的发展营造了十分有利的氛围。广西顺应发展趋势,积极扶持两大产业的发展。国家和广西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打破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长期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例如推动了融资平台的建设和优化了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这些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拥有了外部有利条件。二是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自身拥有的产业资源优势,这是内部有利条件。与其它地区相比,广西文化产业的优势在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以及地域和历史文化的丰富。广西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之一,历史上积淀了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且大多数是可以作为产业开发的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内部条件。在旅游业方面,广西旅游业的主要载体是传统的自然和人文遗产,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并且在资源种类和数量上拥有很好的优势。
在产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变革方面,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市场变化的需要。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来看,三大产业最终将形成金字塔式的配置模式。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积极推进二者发展符合国家产业结构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居民人均收入的持续上升,精神享受型的消费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夯实和提升,这意味着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将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需求。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创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根据现有的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主要包含了对产业配置和产品生产两个大的方面,其中产品生产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现有产品的质量;二是打造迎合未来需求的产品。
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能提升现有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打造符合市场新需求的新产品。首先,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主的感受型产业,旅游业则是以满足人们追求新颖性为主的体验型产业,二者之间恰好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不同方面,具有天然的融合动机。其次,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其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独特性的产业内容。具体到广西而言,广西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行业上具有先天的优势,拥有众多其它地区无法复制的文化资源,并且这些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处于未充分开发状态,而广西旅游业的产业特性却十分有助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广西旅游业是以传统的观光业作为重要依托,其产业的载体是自然景观和遗址景观,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强大的视觉感官体验性,并且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整体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而广西文化产业却很好地满足了旅游业升级的需求,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能够实现产品竞争力的极大提升。第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表现形式多样性,有助于打造新产品。对于以民族文化和景观观光为主的广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而言,民族文化与景观能形成巧妙的融合,实现创新产品和创造新消费市场的作用,例如,《印象·刘三姐》作为中国文化旅游的第一个大型实景表演项目,在创造出新业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新消费需求的创造,有利地优化了消费市场结构。
在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阳朔模式”为代表的四种融合模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分析各种模式的作用,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
(一)创新旅游产品和打造新消费市场的“阳朔模式”
“阳朔模式”是广西优质民族文化与秀美旅游景观完美融合的典范,它成功地将刘三姐文化打造成了新的旅游业态,打造了新的消费市场。简要的说:以漓江秀美风光为载体,以刘三姐文化为内容,通过实景演绎的方式,将刘三姐文化与漓江秀美风光进行完美的融合,打造出全国第一个大型自然实景演出剧——《印象·刘三姐》,创造性地提升了阳朔旅游的内容,实现了“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实现文化价值”的发展模式[5]。
1.从供给侧的全要素角度分析。“阳朔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其对政府、产业、人才和资金资源的高效整合。《印象·刘三姐》项目来自于广西政府实施的文化建设项目,阳朔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成功地争取到了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完成了项目在政府资源方面的积累。其后,聘请了以张艺谋和梅帅元导演为首的优秀人才团队,实现了人才资源的整合。并通过人才团队系统分析阳朔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全国首个大型自然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实现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市场运作的形式,成功地引入了社会资本,保障了《印象·刘三姐》推向消费市场,实现了资金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对政府资源的及时争取、人才资源的合理使用、产业资源的有效挖掘和资金资源的高效使用等是《印象·刘三姐》获得成功的关键。
2.从供给侧的产业结构角度分析,“阳朔模式”的成功填补了产业缺陷。对于以观光游览为主的广西旅游业而言,长期以来在拓展夜游项目上存在不足,与其它地方相比,在夜游形式与内容上存在同质化。而《印象·刘三姐》项目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现状,使游客能够在晚上感受到别样的体验,实现了对产业缺陷的填补。同时,“阳朔模式”发挥了地域特色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很好展现,增强了阳朔旅游的独特性和魅力性,优化了广西旅游业的结构,更有助于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印象·刘三姐》的夜间游览模式,使游客在阳朔停留的时间延长,增加了游客在相关方面的消费,提升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率。
(二)提升产品内涵和深耕细分消费市场的“恭城模式”
“恭城模式”是在缺乏天然旅游资源的情况下,经过自身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典型模式。简要来说:以恭城在农业种植领域长期积累的生态效益和规模效益为基础,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引入少数民族文化,打造出了乡村民族风情生态休闲旅游,同时,以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为基础,结合特色规模农业的观光效应,又打造了“恭城油茶—桃花节”、“月柿节”等旅游活动,实现了多种文化旅游的相互支撑[5]。
1.从供给侧的全要素角度分析。“恭城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政府长期的投入和科学的引导、产业资源的合理转化。具体来说,恭城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政府性资源,其后又在打造乡村旅游过程中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体规划,这是政府资源的二次投入,而随后将恭城的油茶文化、古迹文化与农业旅游相结合而打造成为节庆旅游,这是政府资源的三次投入。因此,对政府资源的科学利用是其成功的关键。恭城将农业资源转化为农业和旅游业共用的资源,同时将民俗文化和古建筑遗址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了旅游资源从无到有、从一般到特色的飞越,这种对资源的合理转化是“恭城模式”成功的基础。因此,“恭城模式”的成功是对政府资源和产业资源合理利用的结果。
2.从供给侧的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尽管广西旅游业仍然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但是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乡村休闲旅游逐渐成为市场新的发展趋势之一。虽然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为广西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作用,但是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难以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恭城模式”则使乡村旅游的形式和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广西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短板得到了一定的增强。同时,“恭城模式”也使旅游业的产业体系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广西旅游业缺乏对本地旅游消费的挖掘,但是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短距离旅游消费的意愿增强,然而却缺乏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本地旅游产品,而随着以“恭城模式”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兴起,人们在当地周边进行旅游消费的意愿得以满足,这样使广西旅游业的产业体系质量和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打造传统高端文化旅游产品的“黄姚模式”
“黄姚模式”是广西旅游业在古镇旅游方面的一个佼佼者,它依托黄姚古镇的优势,经过精心打造,使广西在古镇旅游方面拥有自身名牌。简要来说:以黄姚古镇作为载体,在保留地方历史生活风貌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改造,实现在不破坏古镇原貌的情况下,让游客在体验古镇历史文化的同时,获得更高的满足感,从而实现了历史文化“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发展模式[5]。
1.从供给侧的全要素角度分析。根据将要素划分为政府、资本、人才和土地资源来看,“黄姚模式”在政府资源和资本资源方面实现了高效利用。黄姚古镇的开发得益于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以及黄姚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镇历史原貌的较好保存。从政府资源利用的来看,黄姚古镇在开发早期,政府对黄姚古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政府对黄姚古镇开发的优惠政策措施,为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通过市场操作,成功将社会资本引入开发中,实现了对资本资源的合理利用。
2.从供给侧的产业结构角度分析。“黄姚模式”的成功使广西旅游业在产业纵向链条的薄弱环节得到了夯实,并在产业横向链条的宽度方面得到了拓展。从夯实产业纵向链条的薄弱环节来看,将拥有“华南第一古镇”美誉的黄姚古镇成功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产品,这使广西旅游业长期以来在古镇旅游方面薄弱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改观,为广西古镇旅游在华南地区的崛起发挥了品牌作用。而在拓宽产业横向链条方面,“黄姚模式”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广西东南地区的旅游业。因为在黄姚古镇知名度逐渐提升的同时,以其为中心的旅游片区也在逐渐形成,从而使广西旅游业拥有了新的旅游片区,壮大了产业规模。
(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旅游资源的“旧州模式”
“旧州模式”是广西旅游业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旅游形式,它的出现使广西旅游业拥有了与其它地区不同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了广西旅游业的独特性。简要来说:以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文化为依托,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将绣球生产的规模化与观赏性、体验性相结结合,打造成为绣球文化体验旅游,实现了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源的跨越转变[5]。
1.从供给侧的全要素角度分析。由于“旧州模式”是由工艺产业衍生出来的非物质文化旅游业,其成功的根源是绣球工艺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旧州模式”成功的要素中,人力资源和政府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关键。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说,绣球工艺产业是以家庭式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为依托,因此许多居民能够自由地安排生产,这样既使得绣球文化得到了传承,也使生活原貌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保存,实现了对人力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旧有人文社会氛围的有效展现。而在政府资源方面来说,绣球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随着绣球产业与绣球文化旅游的相结合,政府除了在资金、政策措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外,还利用多种渠道提升绣球文化的知名度,助推旧州绣球文化走向全世界。
2.从供给侧的产业结构角度分析。“旧州模式”的成功实现了广西旅游业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新突破,提升了广西旅游产业链在末端产品生产方面的竞争力。在广西旅游业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结合现代工艺生产模式,进而成功打造成为常态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这在广西旅游业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具有唯一性。因为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陪衬地位或非常态化不同,旧州的绣球文化旅游实现了以绣球文化为主导、物质文化为辅助的发展模式,并且也使其成为了常态化旅游方式,这既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又能够优化旅游业的产业结构。除此之外,“旧州模式”为广西旅游产业链的产品环节提供了新的竞争力,因为在全国旅游业纪念品同质化现象普遍严重的情况下,旧州的绣球产品既带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又是旅游纪念品中为数不多未同质化的产品,因此,有助于使广西旅游业在产品链上获得更好的竞争力。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对于广西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部分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为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发展对策。
(一)宏观上:政府要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虽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广西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具有现实和理论依据,但是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将严重制约两大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将两大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首先,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制定相关的政策,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处于有利的地位,进而营造好“产业资源蓄水池”。其次,发挥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催化剂”作用。《印象·刘三姐》和黄姚古镇文化旅游的成功,依赖于政府在项目早期的投入,从而带动了项目的后续发展,使政府资源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对于那些具备发展潜力的待开发资源,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论证,政府可以为项目的早期启动提供必要的资源,从而带动项目的后续发展。第三,继续推进产业机制体制改革。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制体制障碍还是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创新能力。因此,要继续推动产业机制体制的改革,进一步使产业摆脱对政府的依赖,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二)中观上: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内部要发展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品
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的对象是产业,产业自身结构的优化针对的对象则是行业,因此,选择合适的行业是产业获得发展性的关键。在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中,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而是要进行合理的甄别。例如,广西文化产业的优势在民族文化行业,旅游业的优势则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业,二者之间形成的民族文化旅游业恰恰迎合了消费需求。除了对现有的优势行业进行重点支持外,鼓励产业内部的自发性创新发展,为产业提供不同的发展内容,这也是实现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方面。例如,旧州的绣球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方式,在丰富了产业内容的同时,又提升了广西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微观上: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与融合
根据供给侧理论对全要素的划分,主要分为政府、人力、资金、土地和技术等五大要素。由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其中文化产业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不强烈,旅游业的土地资源则往往包含在具体的产品中,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固化,可以不在考虑中。而具体到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来看,人力资源的固化、资金资源的不足、技术资源的缺乏和政府性资源的非具体化,是两大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具体来说,在人力资源方面,要加大内部人员的流动性,使个人特长与行业需要实现有效对接,同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使人力资源的结构更为合理;在资金资源方面,加大对社会资本进入行业的开放力度,并积极争取政府财政的支持,从而形成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在技术资源方面,要通过制定各种奖励政策,鼓励进行创新,同时积极吸收最新技术;在政府资源方面,要对政府现有的政策措施积极研究,将有助于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性资源具体化,从而让政策性资源成为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好处。除积聚生产要素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平台,使各类要素在流动中实现效益最大化,进而服务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 (1):28-36.
[2]杨霞等.论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极其效应[J].广西社会科学,2014(6).
[3]张文德,邝伟楠.2015年广西旅游收入突破3千亿元[EB/OL].(2016-01-15)http://www.gxcbt.com/list.asp?id=6421.
[4]覃雪香,徐晓伟.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8):23-27.
[5]陈显军.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陆莹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2-0119-06
收稿日期:2016-01-16
基金项目:桂林旅游学院科研基金立项项目《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类型与模式研究》(2014YB09)、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主题公园的时空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研究》(KY2015YB359)、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SK13ZD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显军,男,硕士,桂林旅游学院科技产业处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