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秋红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我谈谈教学中的体会。
一、培养动手操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要上好一节课,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学生才会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才能创造性地学到知识。例如,在教学“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怎样变化时”时,让学生用木条做成一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然后问:“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很想知道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到底有没有变化。此时,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记忆,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把长方形从两个对角反向拉成平行四边形,看一看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实际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它的高随着平行四边形拉得越扁就越短。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么它的面积就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它的形状变了,那么面积变了吗?周长变了吗?怎样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面积变了,变小了;周长没有变。”通过拉一拉的动手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从中体会到只有学生带着求知欲,带着兴趣去学,才会学到他们想要学的东西。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却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有序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在教学《9加2的进位加法》时,教学程序分三步。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9个皮球和2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第二步提问:盒子里面已有9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10个?(再添1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学生说:9+1=10),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学生说:10+1=11)。这样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培养学生有序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做到有条有理。
三、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低年段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具、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可我们常常能听到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秩序,完成教学任务,课始说类似这样的话:“把……(学具)放在桌角,不让动的时候就不许动,比一比谁的小手最听话。”所谓的探究,学生只不过充当了操作工的角色。虽然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也很必要,但一定要注意尺度,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点到为止,给学生的探究留有适当的难度,增强学生的挑战意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四、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全体参与教学过程
动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方法。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及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反馈是十分必要的。反馈评价是对学生操作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反馈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的一种描述,也可以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概括与归纳。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的评价(在疑难处点拨、课堂小结、操作后的激励等)、学生的评价(个别汇报、小组交流、同桌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倾听同伴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
总之,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平日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会感到一些规律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进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扎实,应用知识更灵活,从而强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