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森旺
摘 要:木心的散文《童年随之而去》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都是一场“启蒙运动”。作品首先展现了童真与成人世界的对抗与胜利,随着代表童真执念的“夗”的丢失,作者完成了这场告别童真的启蒙仪式。童真自己在时间的驾驭上,完成一场了自我的“启蒙”。
关键词:启蒙运动 木心 童真
《童年随之而去》{1}这篇散文令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两者都讲的是一场“启蒙运动”,一个是启蒙童年,一个是告别青年。这篇散文的最后,母亲对童年的木心说“这种事以后多着呢”。这是母亲对童年的木心的一句忠告。这句忠告在木心听到它开始,便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他后来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异曲同工,《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便是这样写:“在我年纪更轻、见识更浅时,父亲曾经给我一个忠告,它至今仍在我脑海萦绕。‘每当你要批评别人,他告诉我,‘要记得,世上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2}
不同的是,《童年随之而去》是先讲述那只随江水飘走的,再牵出母亲的忠告,来完成这场启蒙。而《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先讲出父亲的忠告,再用盖茨比的毁灭完成对青年的告别。伴随那只“”而去的是木心的童年,而伴随“盖茨比”而去的,是尼克的青年。仿佛菲兹杰拉德是在接力木心。
第二遍读这篇散文时,会察觉到整篇散文飘扬着一股淡淡的烧秋叶的味道。这与第一遍读时,感觉完全不一样——那是一种嫩绿青草的香味。而这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气味,全是在文章结尾的时候渲染成的。乃至于一遍一遍地读,心一层一层地凉。仿佛随之而去的不光是木心的童年,也是我们的童年。这就是经典作品的意义。
一、童真与成人世界的对抗
大家都称呼木心是“文学的局外人”{3}。其实这种“局外人”的气质,在他这篇散文所展现的童年片段里,已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散文中出现的两次童真与成人世界的对抗,都以童真的胜利告终。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童真在面对成人世界时那种充满危机却又游刃有余的境地。以此为基础,我们便容易得知为什么说“童年随之而去”是一场“启蒙运动”。
散文的开始这样说道:“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当然,这种“不该懂的却懂了些”,并不是说童年的他便有了成人的那种成熟,这种“懂”只是基于孩子的好奇心,去了解到的一些成人世界的名词。比如“寺庙院殿观宫庵”的区别,也仅仅只此而已。这种“懂”,我们每一个经历过童年的人都应该会有。这是成人世界在孩子好奇心的不断骚扰下,渗透下来的几滴琼酿。这并不意味着成熟,相反,更加显得充满童真。
这仅仅只是他与成人世界的几个“名词”的交流,这是童真与成人世界对抗的第一层。
但这些成人世界的名词,却并不是按部就班的。比如,“睡狮庵”里住的不是尼姑而是和尚。当童年的木心疑惑地问,和尚怎么住在庵里时,却并没有引起成人们的注意。成人对自己世界里出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总是会有自己对应的平凡的解释,从而也错过了很多伟大的故事。比如母亲,她是这样回答童年的木心的:“大概,总是……搬过来的吧。”仅此简单的一句。而这时,小小的心灵里对成人世界的鄙弃就出来了:“和尚住在尼姑庵里?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在童真的世界里,是不能容许好奇被轻易饶恕的,童真的世界是下着雪的平原,秋后初冬,习惯问斩。而当童年过去后,那片雪也就融化了。“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4}当然也只是说说而已,成年的木心已经没有雪可以下了。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他把成人世界的名词拉到他的下着雪的童真世界后,就不放过它们了。它们一旦有不符合的地方,他总是可以立刻机敏地感应出来。其实,那早已不是成人世界的名词了,那已经成了他的世界的名词。而这,才是成熟的开始。也就是说,学到的成人世界的名词,与它们原本表现不一样时,若去了解个中曲委,就是脱离童真的过程了。不过,好在他此时并没有了解到原因(母亲并未回答他)。所以,从睡狮庵里出来的他,依旧是童真的。这次童真的胜利,是源于成人的“平庸”。
他的童真的胜利,进一步表现在与先生的交流上,也就是与成人世界的代表的交流上。上一层是渗透在这一层里的。因为与成人交流时,惹祸的往往就是那些被拉到自己童真世界里的成人世界的“名词”。比如那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句话留给他童年的感觉是“清新有味道,朗朗上口”。而在先生看来却是:“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此时,这些成人世界的名词,因其生活在童真世界里,便与它们在成人世界里的含义不同,呈现出两样的意义来。幸运的是,木心再一次虎口脱险,他没有去理会先生的训导,反而是“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
“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逃不掉,那就躲,当先生要求做文章时,“我只好瞎凑,凑一阵,算算字数,再凑,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宽起来,凑到将近两百,‘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到卷子发回,朱笔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红,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灾乐祸,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我去其恶评誊录一遍,备着母亲查看。”这段写得极其调皮可爱。已经处于成人世界的木心,用唐诗去写自己童年时“躲”的感受。而这次童真的胜利,则是源于童真的“狡诈”。
木心后来有句俏皮的话,估计是说给这位他曾经的老师的:“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5}他说这话时,想必心里是很舒坦的,但他可能忘记了拐跑他童年的那只。因着那只,童年随之而去。这么说来,童年的他,也是“玩物丧志”了。
二、随而去的童真与自我启蒙
孩童与成人的不同在于他们对待好奇心的态度,孩童是不容许好奇心逃脱的,而成人却喜欢用平凡的理由去解释非凡。童年的快乐始于好奇,毁于好奇。而那只“”,它一直飘摇着往前,一场一场地与成人世界交流,童年自然就消失得云淡风轻了。“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成年的木心是这样写自己的,这是木心的呼喊,或者叹息。一只“”让他终生都在渴望回到那个下着雪的辽阔无边的童年。
尽管如前面的分析,童真在两次与成人世界的对抗中都屹立不倒,但在散文的最后,它却被一只“”击败,导致了童年的“随之而去”。但通过下文我们便可以看出,真正打败童真的,是童真自己。这就是童真自己在时间的驾驭上,完成一场自我的“启蒙”,这“启蒙”是潮流,浩浩荡荡,一去永不回。
得到“”,丢失“”,在这一场交换中,筹码是童年。“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母亲的那句话在此时衔接上那只飘走的:“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这种事以后多着呢”。他当时觉得这句话很轻,当成年的他经历了一场场的悲欢离合后,才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散文中丢失的描写,看得让人心疼不已。这不光是因为木心前文对于这只重要性的铺垫良久,这仅仅只是第一层打击。更重要的是那只所牵扯的童真。那是他依赖自己童年不懂世情的倔强和执拗,才迫使母亲答应他去取回那只,才迫使全船的人都等待着他的那只的“回归”。当船夫把失而复得的交给他时,那其实是一场童真战胜成人的胜利,是童真无限风光的深刻。可就在这一刹那和下一刹那之间,那只代表着胜利的,却被自己亲手再次毁灭了,而这次的毁灭不像上一次,是无法弥补的。这就是第二层的打击,才是对童真的最致命的打击。这场“自食其果”的失败,换来的就是“启蒙”,而母亲那句恰逢其时的忠告,携手那只,带走了他的童年,带走了他童真的倔强,他要开始懂得世情了。
童年可以在与成人世界的名词、成人世界的代表这两层的交流中幸免于难,但却逃脱不了时间对于自身的启蒙。那只就是时间派来的启蒙使者,那场得到又失去的变故就是童年的一场“启蒙运动”,这是一场客观的潮流,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不可逆转,就像其实有没有伏尔泰,法国的启蒙运动都要来一样。有没有那只,木心的“启蒙运动”一样要来,不同的只是换了一件东西来代表。
散文的末尾描写“”随着水波越来越远了,令我再次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菲兹杰拉德最伟大的小说。小说的最后一句,他是这么写的:“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