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何世念 王 宾
地炼加速扩能上产
□ 本刊记者 何世念 王 宾
地炼已经成为一支新生力量,将逐步改变国内炼油行业格局。
□ 东明石化一角。李晓东 供图
编者按:地炼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业内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期《关注》栏目组织编发一组关于地炼发展状况的报道,对地炼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多角度的透视分析,以供业内外人士参考。
对全球石油石化巨头来说,2015年是艰难的一年,持续低迷的国际油价使得盈利大幅下滑,降低产能、减少投资、降薪减员成为应对“寒冬期”的共同策略。
但对中国地方炼化企业(简称地炼)来说,2015年却是一个丰收之年,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成品油出口权相继下放,原油加工量、成品油产量、利润均创新高,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地炼“一枝独秀”,不仅引起了国内石化行业人士的普遍关注,甚至引来了全球著名投行高盛的考察调研。
面对国内炼油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疲软,国有大企业从2015年三季度开始就减少成品油产量。与此相反,地炼今年来开工率大幅上升,4月初开工率达到63.1%,创下5年来最高纪录,产量同比增长31%。
经过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如今的地炼早已不是国内炼油行业无足轻重的“小舢板”,已经成为我国炼油行业的新生力量。据金银岛的统计数据, 2015年中国地方炼厂炼油总产能已达2.58亿吨/年,占全国炼油总产能的32%。
中国地炼看山东。如今山东地炼的产能近1.5亿吨,占全国地炼总产能的60%以上,已经成为山东省的重要产业。在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石油和民营化工百强”排行榜中,山东地炼占了前10名中的7席。
如今许多人对地炼的认识,还停留在装置规模小、油品质量不好、污染排放量大的印象中。走进地炼骨干企业,会使你对地炼的认识发生改变:一座座现代化的炼厂拔地而起。
位于山东淄博市桓台县的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地炼十大骨干企业之一,1992年建厂,从1套5万吨常减压装置做起,现已发展成为集石油炼制、精细化工、物流运输、热力供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总资产110亿元,员工2000余人,平均年龄28岁,拥有危化品铁路专用线6条,烟台港至汇丰石化输油管线1条,原油一次加工能力580万吨/年,综合加工能力1500万吨/年,位列2015年“中国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百强”第14位。
汇丰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徐长存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公司在生产技术、催化剂等领域不断强化与国际先进技术公司合作。比如汇丰石化在国内率先引进了美国UOP公司世界领先的加氢精制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提高,为全面生产国五汽柴油提供了保障,其与美国鲁姆斯、雅保公司技术合作的绿色环保型异辛烷工业示范装置,为全球首套固体酸烷基化装置,消除了传统工艺中酸油、废酸对环境的污染,生产的高清洁油品供不应求。目前公司60%的产品都销售给中国石化,国五汽油去年已经销往北京。
记者在汇丰石化3000亩的厂区内穿行,看到的是一座新型炼油厂的紧密、合理、精致的厂区格局和面貌。厂区装置排列得非常整齐,装置和管线都很新,管线和道路笔直规整,工厂就好像是从设计图纸上被原原本本地搬到地上。地炼的装置多数都是近几年新建的,应用了最新或最先进的技术、设计和施工。据了解,地炼装置的设计和施工队伍,多来自两大石油石化央企。
该公司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保技术,推进智能化环保治理,建有污水处理场及中水回用装置、低压瓦斯回收利用装置、硫黄回收装置、引进韩国UT技术的罐区油气回收装置、铁路装车油气回收装置、城区供暖热泵系统等,被评为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节能先进单位。记者在现场看到,经处理的污水清澈见底,没有异味,水池里有不少金鱼游来游去。徐长存说,环保部领导都来考察过。
目前山东地炼主要集中在东营、菏泽、淄博、日照和滨州5市,总生产能力占全省地方炼化产业的93%以上,已经形成东明石化、海科集团、利华益、东营华联、汇丰石化、京博石化、金诚石化、垦利石化、恒源石化、滨化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均达到300万吨以上,占全省地方炼化产业的60%以上。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央企同等规模企业相当,都具备国五油品的生产能力。这些企业在环保治理上都达到国家标准,是所在地区的环保先进单位。一些企业与两大石油石化央企建立了合作关系,从央企那里得到原油,然后将油品销售给两大集团。
“在油品升级方面,山东地炼已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拿到进口资质的企业,都已经具备国五标准油品生产能力。”作为全国地炼老大的东明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湘平说。东明石化在油品升级项目上投入55亿元。
近年来,山东地炼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注重科技开发和技术引进,研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骨干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央企所属同等规模企业相当,目前共有5个企业研究院所、7个省级技术中心。如东明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达1500万吨,与中国石油合资建设了年输送能力达到2000万吨的日东输油管线,在装置能力和原油储运等方面具备了建设现代化石化基地的条件。该公司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建有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该公司和韩国梨树化学联合开发的四聚丙烯生产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
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2015年底,国内年产能200万吨及以上的主要地炼企业42家,累计产能占地炼总产能的83.6%;年产能在200万吨以下的主要地炼企业42家,累计产能占总产能的16.4%。地炼的规模已经上台阶,前40家地炼的平均规模为450万吨,达到现代中等规模炼厂的水平。200万吨以下将被国家产业政策淘汰的小炼油虽然占地炼总数的一半,但其产能已可以忽略不计。
地炼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走向衰落,产能规模、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反而悄然上台阶,如今成为在产能上与两大石油石化央企并肩而立的行业第三力量,其根源令人深思。归集起来,地炼能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身求生存发展动能的推动。为避免被淘汰,地炼总是千方百计地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和技术水平。国家加快油品升级的政策,是推动近年来地炼规模、技术和质量快速上台阶的外部动力。二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地炼成分复杂,并非纯粹的民营企业,多数骨干地炼企业是从地方国企改制而来,比如地炼龙头、如今已成为东明市第一大企业的东明石化集团是由地方国企东明县石油化工厂改制而来,至今当地政府仍然有股份;东北地区最大的地炼盘锦北方沥青燃料有限公司是由大二类国企改制而来的合资企业。中国化工集团、中国海油前几年收购10家山东地炼企业。目前所有的地炼都建有隶属于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党委及其工作部门,地炼企业的董事长大都是党委书记。所以地方政府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一直对地炼大力支持。
多年来,制约地炼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原料。由于国家政策限制,地炼没有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只有很少的一点原油配额,如山东地炼企业2013年的国内原油资源计划仅有122.2万吨,而当年山东地炼的产能已经超过1亿吨。地炼只能从韩国、俄罗斯、中东等地进口燃料油来进行加工,燃料油原料一度高达80%。而燃料油黏度高、密度大、出油率低,并且硫含量、残炭值、金属含量高,汽煤柴油产率只有50%左右,不仅成本高,而且生产的油品质量也差。而加工原油的汽柴油收率达70%,质量更好。
2015年,国家向地炼下放进口原油使用权、原油进口权和成品油出口权等三项权利,给符合质量要求的地炼企业原油使用、进口和成品油出口配额。从2015年5月27日东明石化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以来,目前已经有14家地方炼厂获得原油进口使用权的审批,其中9家同时获得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通过审批的进口原油使用权总量达到5819万吨/年。目前仍有6家企业处于申请待批复状态,其他企业也在积极申请,预计2016年地方炼厂获得的原油使用权配额将超过1亿吨。
“三权”的放开,使制约地炼发展的原料和成品油出口问题迎刃而解,地炼与国有炼厂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对地炼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山东东明石化是第一个获得进口原油使用资质、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和成品油出口资质“三权”的企业。该公司董事长李湘平在拿到资质后激动地说:“同时拥有进口原油使用权、进口权,可谓是久旱逢甘霖!”他表示,原油进口可以大大节约企业原料成本,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这一关乎全国地方炼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好政策,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地方炼油企业的原料“瓶颈”问题,为这支我国能源市场的重要补充力量输送了血液。在国内原油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进口原油市场逐步放开,地炼企业无疑是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地炼开始积极行动,建立新的经营模式。2015年11月11日,东明石化与BP签订长期原油供应协议。在2015年底,东明石化就完成自主进口原油416.17万吨,超过年配额(750万吨)的一半;并在去年12月首次出口汽油1万吨至新加坡。2016年伊始,东明石化、利津石化、亚通石化、中化弘润4家地方炼厂又获得2016年一季度成品油出口配额,总额度为33万吨。
今年2月29日,由东明石化、汇丰石化等16家地炼发起的中国(独立炼厂)石油采购联盟在济南正式宣布成立。该联盟组织有进口配额的地炼企业建立集中采购进口原油平台,集中采购进口原油,实现集中采购、一致谈判、统一价格、集中结算、集中贷款。联盟发起人李湘平表示,成立该联盟是为了避免多头采购,集中采购拿大单,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维护企业和行业利益,实现共同发展。
近日,青岛港要在董家口港兴建山东省内第五条服务地方炼厂的原油长输管线的消息在地炼企业中迅速传播开来。董潍管道起点在董家口港,中途将经过潍坊的中化弘润原油商业库库区,终点分别为齐鲁石化和东营输油站。业内人士认为,这条管线的建成,将大大缓解地炼的物流“瓶颈”,山东地炼大范围管输原料的时代或将来临。原油进口全面放开加速推进了港口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度,而周边配套设施的更加完善也将反过来带动地炼的快速发展。
低油价,“三权”的放开,加上国家发改委成品油定价机制中“地板价”的设立为地炼盈利提供了保障,使地炼迎来前所未有的好时光。凝聚山东地炼力量的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在去年9月进行换届选举,李湘平被选为新一任会长,这也预示着地炼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回顾历史,可以说地炼经过了创业期和成长期,现在正在进入第三阶段,即大发展或快速扩张时期。
东明石化提出了“三次创业”的发展构想: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在产品质量升级、产业链条延伸、销售终端开发等领域加快发展步伐,将公司建设成为千亿元资产规模、千亿元销售收入的“千亿企业”。东明石化已经走出山东,目前在江苏、河北等周边地区拓展,并加快与中东资源国、跨国石油公司的海外合作步伐。
□ 2016年2月29日,中国(独立炼厂)石油采购联盟在济南成立,第一批有16家企业加入联盟。李晓东 供图
今年以来,地炼开工率的大幅上升和市场扩张,以及成立采购联盟进口石油,让国有企业感到明显的压力。可以预期,在低油价的有利环境下,地炼的发展和对外扩张,将逐步改变国内炼油行业格局。
一是地炼扩能将成必然,国内炼油产能过剩还将加剧,去产能成为炼油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央企有了降低产能的意识和紧迫感,但地炼并没有去产能的想法。记者了解到,地炼高管普遍认为目前国内炼油产能过剩不是问题,地炼和国有炼厂比具有成本优势,没有感到产品销售的压力。相反,地炼企业在想办法保留和增加产能,去年山东地炼因申请进口原油资质而被淘汰的产能,大多被以各种方式保留下来。虽然地炼并未公开表示要加快扩能,但扩大装置规模既符合国家产业方向,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2014年出台的《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到2020年将地炼企业的平均规模扩大到500万吨/年。低油价、炼油利润的持续增长,加上原油进口问题的解决,必然会激发普遍处于中等规模的骨干企业向千万吨级炼油厂扩能的热情,一批千万吨级的地炼企业将出现。由此,地炼的产能份额将继续上升,国内炼油产能过剩会继续加重,两大央企的市场份额将受到影响。
二是价格优势使地炼产量不断提升,对成品油市场的影响将逐步上升。炼油原料问题的解决,低油价下炼油利润的上升,给了地炼提高产量的动力。今年以来地炼基本都是满负荷生产,产量同比增长30%以上,开工率创历史新高。而央企炼厂却被迫降量,因为地炼有价格优势,成品油销售企业更愿意采购地炼油品。可以预计,随着地炼进口油源和产品质量的稳定,产能的增加,其在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份额将上升。
□ 2015年,国家向地炼下放原油使用权、原油进口权和成品油出口权三项权利。图为宝塔石化集团首列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专列顺利通过二连浩特口岸入境。李晓东 供图
三是地炼加速拓展加油站终端,改变成品油零售市场格局。由于政策限制、资金不够等原因,地炼在加油站终端市场的布局很少,其成品油90%以上依靠批发销售。目前山东地炼自有加油站400余座,而山东省加油站总量1万余座,其中中国石化2900座,中国石油1000座,民营加油站6000多座。近年来油品批发与零售价差持续拉大,今年批零利润最高时超过2000元/吨,加油站盈利丰厚。无论从增加利润的现实角度考量,还是从完善炼油产业链的战略需要来看,地炼对开拓加油站零售渠道都有强烈愿望。目前不少地炼专门设立独立部门,加快拓展加油站市场。东明石化大力推进销售终端战略,为此成立了北京终端销售投资有限公司,计划两年内在菏泽市区域内取得100座加油、加气站的经营权,未来3年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河北、山西、四川等8省形成1000座加油、加气站的营销网络。
记者在山东境内看见“山东石化”品牌的加油站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这是山东21家地炼与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共同投资设立山东石化公司经营的加油站,其目标是整合山东民营加油站资源,打造“山东石化”品牌的加油站终端销售体系。该公司董事长是山东地炼的另一个风云人物——山东京博控股的董事长马韵升。目前京博控股经营300座加油站,是地炼中最多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山东地炼有联合将“山东石化”品牌打造成统一的加油站平台的设想。
毫无疑问,地炼的发展将改变我国炼油市场格局,形成国企、民企、外企多元竞争的局面。未来各方市场份额将有所变化。有冲击才有改革和创新的动力,这也能倒逼央企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从而推动我国炼油行业健康发展。
□ 山东地炼有意将“山东石化”品牌打造成统一的加油平台。李晓东 供图
地炼企业虽然发展迅猛,目前炼油总产能已在国内三分天下,但单个地方炼厂的实力来看,目前还只达到中等规模炼厂的水平,要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产能规模上,目前地炼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偏低,只有东明石化一家的炼油能力达到千万吨,其他骨干企业的炼油产能多在500万吨左右,多数地炼的产能都在500万吨以下。而两大央企炼厂的炼油能力多在1000万吨以上,有的已经达到2000万吨以上,目前地炼在实力上与央企及世界先进企业差距明显。
炼化一体化水平低。国内外大型石化公司的炼油装置一般都配套相应规模的乙烯和大规模的精深加工产能,两大国企多是按国际石化行业发展潮流,以1000万吨/年炼油装置配100万吨/年乙烯及其他化工深加工装置,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炼化一体化产业链。地方炼化企业至今没有乙烯装置进行配套,也没有大型芳烃装置配套,主产品是汽柴油,化工产品占比太小,产业链条短,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油品销售网络,抗风险能力差。
科技创新能力弱。地方炼化骨干企业近年来虽然在技术引进和创新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也开发了一些高技术产品,但总体上研发力量分散,尚未形成有实力的技术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其炼化技术主要靠从国内外引进。而两大央企有实力雄厚的炼化技术研究院所和强大的科研队伍,目前已经掌握炼油化工的主要核心技术,并形成自主创新的成套炼化技术,其科技实力已经居世界先进行列,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靓丽名片。
从地炼企业的发展规划来看,大都是采取避开与央企比规模的差异化、特色化的策略,以效益为中心,向炼油深加工、化工产业链方向发展。
徐长存告诉记者,汇丰石化现在的炼油产业链基本完善,现在的业务结构是七分炼油三分化工,下一步是向化工拓展,发展烯烃、芳烃产业链及精细化工,最终形成三分炼油七分化工的结构。
不过,上述发展规划都是在过去高油价、炼油不景气时期制定的,在如今低油价、政策放开、炼油利润大幅上升的新阶段,一向对市场反应灵敏、灵活务实的地炼是仍然按先前的规划走,还是会转变发展方向,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