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古人官箴中说,为官最重要的三个字,就是“清、慎、勤”。这三个字中,“慎”是极为重要的,正是有所戒慎,为官才可能清廉勤谨;正是慎终如始,事业才能得以持久。
然而,慎始本是不易,慎终更难。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慎始者,兴国兴业,早立清名;慎始又慎终,不仅生前事业不败,后世亦名誉远著。可叹许多慎始者未能慎终,身居高位而不思民生,坐拥钱帛却失大义,不仅于天下为盗贼,于国家为蠹虫,也必是败家之辈,亡命之徒。
战国末期,李斯初以布衣见秦王,献策出谋,受到赏识,为秦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终至宰相之位,经营天下,意气风发。但他身处高位却不知戒惧谨慎,为保权位,联合小人、嫉贤妒能、施用诈谋,最终死于赵高之手,正是纵恶成奸,无可奈何。
南宋的大奸臣秦桧,在北宋末期也反对割地求和,亦常有民族大义之言。金兵掳走两位皇帝,欲建立伪政权,他也曾坚决反对,被一同掳走。南宋建立后,秦桧自金还宋,渐掌朝政大权,却飞扬跋扈起来,一味求和,贻误战机,终落得长跪岳飞墓前、被万世唾骂的下场。
清朝巨贪和,本出身贫寒,有些才华。他参与政事早期,曾受皇命巡察地方政务,办得颇出色,彻查了一些官员。可是,随着官越做越大、关系网越来越大,他办案处处留恩,并大肆贪腐,连家奴都有了豪宅。直至富可敌国,却落得抄家赐死的凄凉晚景。
李斯绝贤人、亲小人,秦桧专权妄行、残害忠良,和目无王法、横行贪敛,想这些人,其早年之意气风发,终因一念疏阔,毁国败家,使后人或叹惋良久,或咬牙恨嫉。慎终之难,可见一斑。
究其原因,是非黑白,常人都能明白,也不难对事对人作出公正评价,但真正身处事内,最初尚可持正,渐渐就忘记了初心。一旦失掉戒慎之心,热情和愤慨被渐渐消磨,终于水清则清,水浊则浊,再难“举世皆浊我独清”。失掉戒慎之心,如同跌落悬崖,想停也停不下来,直坠谷底。
与前面说的这些人相反,历史上亦有许多坚守戒慎之心的典范,其深知“慎”字之重,慎终如始,弥足珍贵。
唐朝郭子仪,礼贤下士,平定安史之乱,稳定唐朝中期政局,二十余年间系天下安危于一身,却始终谦和谨慎,人称其“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北宋包拯,为官之处不取一钱,法之所在绝不容情,曾作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还严训后代,不准贪污者进入家谱,清明一生,慎终如始。
郭子仪保国家太平,助国力小兴;包拯造福一方百姓,廓清一时朝纲。他们始终于国于家尽心用命,直至终老,名垂青史。而这些,都是慎终的结果。
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常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似乎清官能臣自始至终是好的,贪官污吏自始至终是坏的,其实不然。任何人的性格中都有善有恶,只是当一个“慎”的心渐渐弱下了,恶也就起来了。这时,就算明白自己不对,也会找各种理由自欺欺人。《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人在最初创业时能做得很好,成功后却往往难以保持,正是慎始而未慎终的缘故啊!历史上这些成败,都在给世人警醒,应该常常停下来返躬自省,看看自己是不是忘记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