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当饭吃

2016-05-26 04:59袁念琪
特别文摘 2016年9期
关键词:盐津土豆片橄榄

袁念琪

我们都有一段与零食相伴的美好时光。从记事起,大人们就谆谆教导:不吃零食是好习惯。还有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零食不好当饭吃的。可不管是当饭还是当菜,零食早已水银泻地般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20世纪70年代前,零食的主角是盐津枣陈皮条、话梅桃板拷扁橄榄、瓜子花生五香豆、炒米花、糖果和牛肉干等。零食是大众的,陈皮条一分两根,两分钱的盐津枣可换来大半天的幸福。当时进口零食不多,印象里唯有伊拉克蜜枣,可听说吃了还有得肝炎的。

零食是节日的浇头,届时有按户配给的花生瓜子等。平时嘴馋,就要靠自力更生收集南瓜子西瓜子或外地亲友相援。就是糖果也被看成营养品,我住一一七医院时,就见肝炎病房的小朋友每天下午发糖吃。其实,不少零食确有营养和药理作用,比如香榧子衣能打蛔虫。

那时的零食缺乏品牌意识。距家不远的全国土特产商店老底子叫培丽土产,零食涉苏、广、闽和潮式四派,但有牌子的只有三环牌橄榄和水仙牌加应子等。时至今日,中国零食走向世界的仍不多,我在加拿大、西班牙和法国等地,只见过一味“天府花生”。

变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瓜子花生敞开供应,盐津枣重新打扮登场,与老外同步大嚼土豆片、西梅和各种牌号的巧克力。为体现时间观念和服务理念,瓜子剥了壳赤膊上市,小核桃剔出了肉肝胆相照。还有了“休闲食品”、“电视食品”的好名头,开出史无前例的连锁专卖店。

小小零食还是反映经济和社会的小小晴雨表。从盐津枣到土豆片,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中国发展前进的一个侧面,也折射些许的政治风云;上海人排队买的“傻子瓜子”,也牵系了一位伟人的目光。有道是三人行必有吾师,三味零食下肚难道就没什么领悟?

零食是生活的调料。没人一高兴一光火就吃干饭三大碗,而大吃零食的倒大有人在。零食属妇女用品,一个男人十岁后就当终结零食,若打熬不住,就当在吃法上下功夫。零食虽是零吃的,但吃啥和吃相倒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几分皮骨来。

对零食的选择也显出上海人的精明和务实。老早的交大同学就欢喜三个铜板一包的花生而不爱瓜子,说它“因为费时久而收效少,这是不合吃的经济原则的”。零食的买卖同样有门槛,三角包里的桃板、橄榄五分或一角一包。而外省多按分量称重一包就有了零头,买卖就感到不便和有点不爽。

“伲从浦东到上海,五香豆是甜得来!甘草酸梅、黄莲枝,还有怪味萝卜干哎!”这是小贩兜售零食的吆喝。上海人还从这吆喝里听到四季的脚步,春有白糖杨梅,夏是珍珠米(玉米),秋为热白果,冬则烘山芋。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的上海零食土洋俱全,既有街头现炒“又香又甜又是糯”的热白果,又有20世纪20年代就驾到的美国加州“阳光少女”葡萄干。1997年我写《上海货何去何从》时,发现外省来沪买上海货的人越来越少,买零食也只剩老城隍庙五香豆。上海的零食,你还是这座城市的一张牌么?

零食是一抹永不消退的时尚,一个不厌不倦的话题。爱屋及乌,不少人还把零食冠以自己的微博名:有檀香橄榄、糖炒栗子,还有老虎脚爪和妈咪虾条等。当然,也把原先家长和老师们的担忧变成了一个现实:零食当饭吃。

(摘自《解放日报》 图/李春明)

猜你喜欢
盐津土豆片橄榄
土豆片外敷治疗预防接种疫苗后局部反应的观察
橄榄林中的乡村酒店
盐津豆
肉,回锅里了
成本骤增导致扣非净利下滑五成 盐津铺子难逃变脸命运
冬清肺火用橄榄
橄榄情
愕然
榨橄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