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萍
一个星期三的早晨,细雨霏霏,天气异常阴冷,记者如约赶到肿瘤医院门诊,刚出电梯,就见到一大堆病人正围着一位身材高大的医生问这问那,记者仔细一看,这不就是今天要采访的主人公邵志敏教授吗?只见邵教授一边看报告,一边与病人交流:这个是乳腺囊肿,需要做个小手术;这个报告没有问题,不需要太担心;手术后恢复得很好,以后要定期随访……亲切的话语中,透着严谨和理性,又充满着鼓励和安慰。
一双妙手“查”乳腺
当记者跟随邵教授进入诊室时,里面已经有7~8位病人在等候。第一位就诊的是34岁的乳腺小叶增生病人李小姐。她在单位体检时发现有乳腺小叶增生,很紧张,担心癌变。邵教授问诊后,让她躺在检查床上,为她做乳腺检查。他说,手诊是乳房疾病诊断的第一件事,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常常可以通过触诊发现乳腺异常。像这个病人,通过触摸乳房,基本可以肯定是乳腺小叶增生,不需要手术,随访即可。一上午,邵教授一共检查了136位病人的乳腺,其中一些是已经破溃、流血、流脓甚至发出异味的乳腺,还有不少是已经做过乳腺癌手术、仅残留瘢痕的乳腺。邵教授说:“无论病人的乳腺破溃成什么样,发出什么样的难闻味道,我都必须仔细‘摸仔细看,我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长期的床实践,使邵教授赢得了“一双妙手”的美誉。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他凭触诊,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他说,仔细检查,细致体会,日久天长,手上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好。
一颗仁心“救”病人
步履蹒跚的王女士在女儿陪同下缓慢步入诊室。她是一名回沪知青,今年54岁。2015年3月,她被诊断为晚期乳腺癌。经过检测,证实为乳腺癌HER2基因阳性。HER2基因检测阳性,表明她可以使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遗憾的是,由于她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无力承担昂贵的分子靶向药物。邵教授仔细倾听王女士的诉求,并和她商讨怎样“省钱”去获得最佳疗效,并鼓励她勇敢和病魔搏斗。45岁的吕女士来自温州,她的乳腺癌已经转移到骨头,属于晚期。按照目前乳腺癌诊疗规范,预后不容乐观。邵教授了解到她的病情后,马上给远在北京的中国肿瘤医院一位专家打电话,帮助她联系上正在北京进行的一个临床试验。邵教授说,对于已经失去根治希望的晚期乳腺癌病人来说,临床试验有时可以给病人带来意外的惊喜。他还说,医生能够做的是利用最新的医学科技,最大化挽救病人的生命。他用“一双妙手”,治愈了病人身上的病,他用一颗“仁心”,让病人在严寒中感受温暖。
火眼金睛“揪”病患
从早上8时到下午2时,邵教授一共诊治了136位病人。他说,这并不是门诊病人量最大的一天,最多时高达150人。记者注意到,门诊期间,不断有病人或家属进诊室要求邵教授加号,他总是满足她们的要求。他说,来肿瘤医院就诊的病人中,一部分是被其他医院怀疑为乳腺癌而希望到肿瘤医院确诊的病人,还有一部分是已经出现比较明显乳腺癌症状的病人,她们求医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特别是一些外地来的病人,长途跋涉异常辛苦,对于她们提出的加号要求,在不违反医院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就尽量满足,顶多自己辛苦一点。问病史、查乳腺,不厌其烦地回答病人反复提出的问题:“手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我需要做放疗或化疗吗”……邵教授说,医生给予病人肯定的答复,会对病人的诊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医三十载余,临床经验丰富的邵教授果然“火眼金睛”,快速、准确地“揪”出了不少存在问题的病人,使她们有机会早期得到诊治。
紧张、忙碌的门诊结束以后,邵教授又要回到病房准备明天的手术。他说,肿瘤医院每年完成乳腺癌手术约4400例,上海乳腺癌患者有接近一半的手术是由肿瘤医院乳腺诊治中心完成的。现在,这些病人大多愈后良好,不少已经回归工作岗位。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首席专家,“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获得者,邵教授备感肩上责任重大。如今的他,不仅致力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多学科治疗模式的建立、优化和推广,并在转化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在他的带领下,肿瘤医院乳腺中心诊治的Ⅰ、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4%、84%和6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采访结束时,邵教授对记者说,虽然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广大女性朋友不要害怕,只要平时注重乳腺自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乳腺癌的治愈率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