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松
[摘 要]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尊重每位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独特的个体基础上,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心声,帮助并引导其健康快乐成长。本文以一次市区两级心理剧比赛为契机,采取质化研究的方式,抽取样本,进行访谈、观察并分析,探寻培养学生心性品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 访谈 倾听 观察 共情 质化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以心理剧比赛为契机,引导学生基于班级学生个性差异大心理诉求多元的情况,创作出题为《我们没有什么不同》的校园心理剧。此剧创作灵感来于曲婉婷的同名歌曲《我们没有什么不同》,讲述一位被孤立的优秀生和一位后进生,各自为自己的烦恼不能解决而苦闷,后来两人在班长的建议下去心理老师处寻求帮助并最终在老师引导和同伴帮助下,两人互相帮助、鼓励,重新找回自信并回到集体怀抱的故事(见图1)。
在探究过程中,笔者采用“目的性抽样”中的“最大差异性抽样”方法,依排练和比赛进程,逐步抽取最具代表性的同学作为本文研究样本(见图2)。
在第一阶段以全体参演学生为样本进行访谈、观察,收集原始材料;第二阶段,保留新任班长王青为样本1,排除优生陈宇、黄怡,保留更有代表性的新转入优生张婷为样本2,排除中等生张妍妍保留性格鲜明单亲学生杨晓琪为样本3,保留活泼好动后进生李建为样本4;第三阶段,分析比较后得出同为优生的王青和张婷具同质性,保留张婷为样本1,依次保留杨晓琪为样本2、李建为样本3(上述学生均为化名)。因文章篇幅所限,把访谈、观察和分析作以下呈现:
一、倾听,叩开心灵第一重门——克服困难 凝心聚力
访谈问题1:在排练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和体验?
样本1,张婷:在排练的时有些场景演的不到位,大家反复地排练。我认真揣摩自己饰演角色,站在“吴静”的立场上,将自己置身于场景中。同时,班长真的很棒,李建很搞笑且“小聪明”,老师也没平时那么严厉,听的多,说的少。
样本2,杨晓琪:刚开始排练的时候大家一起认真讨论剧本。只是一开始男主角李建很安静,慢慢地他也加入讨论。这个爱耍宝的“二货”要演一个自卑文弱的C等生,而张婷本色出演沉着冷静的学神副班长。剧中主题歌我不喜欢不想唱。最后,在主编班长大人的“催逼”下才记住。
样本3,李建:刚刚开始校内排练时我没有想法的,跟着剧本走。慢慢的我发现平时严厉的老师、一本正经的班长和高傲的学神原来也很可爱。渐渐地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最后还帮老师改起剧本。原来我也行的!开心!
观察:
样本1,张婷:新转来的张婷同学与同学接触的并不多,同学们对她并不了解。但她真的很认真,无论是排练还是平时学习。她也渐渐的和剧组的同学有了交流。
样本2,杨晓琪:没想到平时大大咧咧的杨晓琪排练时很较真。没有很多的戏份,但每次她的表现都很出彩。和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交流。唱歌是她强项,但记不住歌词,闹了些笑话。
样本3:刚开始时李建畏首畏尾,表情僵硬。同学们帮助下渐入佳境,有时还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建议听他想法改剧本,他更来劲了,休息时在一旁很自言自语比划着揣摩角色,让人忍俊不禁。下课一直吵闹的他开始渐渐消停了。
分析:为了共同的目标,随排练的逐渐深入,孩子们的表演越来越“走心”。平时很少交集的同学开始互动,有时还会争论,时不时擦出“火花”。和老师的交流也渐渐多了起来,李建很有想法,张婷和老师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小声。教师更多的是倾听,适时给出建议,使学生个性特点和剧中人物吻合。
二、激励,叩开心灵第二重门 —— 牛刀小试,信心大增
访谈问题2:代表学校参加区级校园心理剧比赛前后你的感想是什么?
样本1,张婷:比赛前,有些紧张,攥紧了手里的剧本,心里默念着自己的台词。直到上场,心里倒是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这场表演。比赛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居然是一等奖!因为之前看到其他校队的演出,他们都很认真地在诠释着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原来我们也很强啊。还有,定制的戏服很漂亮,喜欢。
样本2,杨晓琪:不断改编的剧本使“于瑶”的级别从开心果升级为班花级的开心果。时间越来越紧张,每天除了学习,剩下的时间都在对台词,体会情感中度过了。睡前复习的课本也变成了台词。比赛时我用余光瞄到了评委微笑,感觉自己一下子有了信心。知道是一等奖时,感觉自己飘上天了。太开心啦!哈哈!
样本3,李建:我们顺利通过学校的选拔赛后,又排练10多次,不断改剧本,有点烦。在老师们的争取下,学校为我们量身定制了超赞的演出服。到了赛场后我有点兴奋也紧张,上场前还和大家对台词,真怕拖了大家后腿。不过比赛中我们都发挥的很好,获得了一等奖。太赞了!老师们表扬了我们,超开心。当然,我也有过烦躁,幸得老师及时鼓励打气。得改啊!呵!
观察:
样本1,张婷:比赛张婷很认真、具有夺人眼球的吸引力,较好地完成了剧中吴静的“张婷版”,这也算一种不小的突破。由于有时间多与同学们排练、相处。张婷在班中也放得开了,与其他同学交流的也多了,正一点一点地融入这个不太熟悉的大家庭。比赛获奖并要代表区里进行比赛时,脸上出现少有的笑容。大家也渐渐知道她成绩很棒,说她是“本色出演”。
样本2,杨晓琪:杨晓琪是一位活泼乐观的同学,在排演前期有不少笑场,大家都担心她会“旧病复发”,功亏一篑。恰恰相反,正式比赛时她镇定异常,很快进入角色,表情,动作,声音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只是短短的一瞬,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知比赛结果后她很开心,但不像以前那么疯疯癫癫了。
样本3,李建:频繁枯燥的排练让李建渐渐失去耐心,表现出烦躁情绪。老师适时鼓励,同学们的真诚帮助让他回到以前的状态。在区级比赛中发挥出色。在获得区一等奖后,开心,自信,走路时也不再总是低着头。
分析:学生的交流互动少了刚开始的磕磕碰碰,更多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十几岁的孩子如绽放的花朵,成功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自信,但烦躁气馁时有发生,老师应该循循善诱,适合引导,不断激励。
三、共情,叩开心灵第三重门 —— 天外有天,看淡得失
访谈问题3:你对参加市级比赛的感受是什么?
样本1,张婷:市级的比赛更加紧张,尤其是在后台看到了上一队的表现。他们演的真的很棒,观众的情绪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轮到我们的时候,后台有点混乱:话筒没电了,道具没安排好!手忙脚乱的收拾着,匆忙的开始第一幕的剧情。虽然不是一等奖,但心里还是很开心。辛苦的排练,费心的修改,我让“吴静”越来越形象。虽然心理剧落幕了,我们收获多多。同学们的“心”越走越近。
样本2,杨晓琪:在知道要代表区参加嘉兴市比赛,身为开心果,排练休息的时候也会唱歌说笑话让大家放松。比赛时是冬天,却像火炉照耀一般,暖洋洋的。结果出来不尽如人意——市级二等奖,大家小失落。但想想也挺棒啊!
样本3,李建:请来了两位音乐老师来担任表演指导,赛前给每个演员都化了妆。到达赛场后,我们看其他学校精彩表演顿感压力山大。虽然我们表演还算顺畅还只取得二等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道理。失望!但觉得老师们挺开心,表扬了我们。我觉得老师也很关心我哦。
观察:
样本1,张婷:经历调整后,张婷所要记忆的、准备的也就也就更多了。尤其她是主角,比其他人更辛苦,可就依旧不是阻止她在市里比赛时的优异表现,比之前 的“吴静”更有灵气、更具特色。平常也开始参与剧本的创作、探讨,对人物的挖掘。着不但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也使她自己更开朗,更具有思考能力。同学们对她的看法发生了不小的改观,为她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样本2,杨晓琪:市级比赛与学校的比赛时间隔得并不远,由于得了第一名,大家都是满怀信心的去应对市里的比赛。可心理老师告诉了她们一个惊人的消息,这次的剧本需要完全编排一次,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更加努力的去完成。当面对其他队伍时,她紧张过,气馁过,可她还是尽忠尽职的比完赛。当得知是市里二等奖时,有些小失落,但很快释然了。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值得学习,愿她能把它传给全班的同学。
样本3,李建:剧本虽然改动不大,但这次的准备时间很短。所有人都觉得很不安。作为男主角的他,自然也就承受更大的压力,众人都认为他肯定会抱怨。毕竟平时是连作业都无法用心完成的人。可出人意料的,他接受了所有的剧本安排。逆境中顶住了压力,像个男子汉。比赛结束后,所有人都如释重负,这其中也包括他。从那一刻起,他完成了“扮演郑浩”这项艰巨的革命任务。赛后,有时也耍宝,可对学习认真了些,也安静了许多。
分析:每个人对待比赛结果的态度不尽相同有小小失落,有感觉良好,亦有大失所望。这些都是学生心理性格在具体事物上的投射。但无论是哪种,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心理体验,是成长。教师应该能感同身受,理解、宽慰,适时正确引导,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
四、结语:有教无类,且行且思
“虽然没有天生一样的, 但在地球上我们是一样的”,心理剧主题曲唱出了每位同学的心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因尊重每一位具独特个性的学生个体,关注他们点滴成长和进步,倾听他们心声,适时鼓励和帮助,不断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作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作以下思考和尝试:
首先、我们应主动交流 ,学会倾听 。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特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我们认真倾听学生心声。倾听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流。倾听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赞赏与鼓励的前提。学会倾听,是教师的一门艺术,一种责任和态度。唯有倾听,才能体察学生心灵深处的心性品质。
其次、我们该细致观察,适时激励。作为教师,除了用耳倾听外,还应学会用眼观察,应有敏锐辨别能力,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加以鼓励,更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和期待地关爱学生,使其体验得到肯定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交流的兴趣和参与能力。
再次、我们要以生为本,巧妙共情。共情也指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我们应该在倾听学生观察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产生共鸣,能和学生心领神会;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感同身受,尊重与接纳学生并诱发学生的良善品行。
最后、我们需有价值中立的态度。价值中立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在师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总是独断专行,强加意愿,学生则不可能袒露心扉,甚至阻抗现象。教师坚持价值中立态度,还可以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 ,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信心。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德育角色,可以采取“心理培养+道德教育”模式,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沈苹.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
2杨胜丽.采撷细节,期盼花开[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
3李佳庆.生动、互动、主动: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心理分享模式的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
4周鹏.积极心理学方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3)
5朱娟.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8)
6李艺敏,李永鑫.青少年人际关系能力对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科 学,2015(1)
7陈向明.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