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那道边墙

2016-05-25 13:18田相臣
大众摄影 2016年5期
关键词:华里摄影家长城

从先秦至明代,长城的修筑持续了两千多年,使用了多种建造方式,蜿蜒数千公里,与中国不同区域的地理地貌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对很多中国北方的摄影家来说,长城往往就是身边不远处的风景。与人们熟知的北京、河北或甘肃长城不同,摄影家田相臣以宽幅相机拍摄的作品中,晋北大同地区的长城展现出另一种苍凉。

历代筑城

大同天镇保平堡

大同自古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大同长城则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长城的修筑史。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抵御胡人侵扰,于公元前300-299年间修筑穿越大同境内的“北长城”。汉初白登之战后,汉武帝为加强防御,在河西走廊新筑长城。北魏太武帝于公元446年6月,组织10万人修建了环绕首都大同的南、西两面长城。护卫京都。北齐于天保年间先后5次修长城,其中大同境内的长城修筑了4次。隋文帝杨坚于公元607年在大同周围修城。明朝时,大同作为拱卫京畿、屏蔽中原的门户,境内长城曾经有过8次大规模的修筑和完善,并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

大同境内现存各个朝代的长城遗址共约1047华里。其中明代外长城约501华里。内长城约350华里。东汉长城约74华里。赵长城约110华里。北魏长城约12华里。现保存比较完好的大多为明长城。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大同长城的城堡及墩台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岗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边墩776座、火路墩833座。

大同阳高守口堡

寂静的宽画幅

我籍贯北京,从小在大同长大,小的时候回老家时到过北京的八达岭长城,那时长城在我的印象中就是荒郊野岭中的一道砖墙。80年代初的一次郊游途中。大同北郊20多公里外的长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0年代初,摄影人中有一股拍长城的热潮,北京好几位摄影家拍长城出了名,因此拍哪里、怎么拍就成了一个难题。当时很多影友都不看好大同长城,“不就是几个土圪堆,有啥可拍的?”但北京的长城再好,我不可能经常去拍,大同的长城虽说是“土圪梁、土圪堆”。但当时还没有太多的人关注,更何况我在大同随时可以拍摄,比外地的摄影家更方便。迫于经济压力,直到2008年,我才重新拿起相机开始对大同长城进行系统的拍摄,这一拍就是八年。其中一个系列就是用Xpan拍摄的宽画幅照片。

大同新荣区二墩

每个人对长城的理解和认识都不一样。由于古时历代军事冲突和边关贸易。大同成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之地,在漫长的历史中,生活在大同长城周边的人们,始终在战争与和平交错中,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融会中生活,世代繁衍生息。大同的长城残缺破败,但它在失去实际使用价值后,已经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静静的存在了几百年,几乎没有被外人打扰过,只是自然风化比较严重。与北京的长城相比,它没有那么宏伟高大,主要呈现出一种寂静的美。大同长城的走向起伏不大,除了建造在高山上的内长城如灵丘,浑源等地,大部分建造在平地和丘陵地带,因此用宽幅的画面比较好表现,另外一个原因是XPan相机比较轻便,拍摄时我只带一只45mm的镜头,完全能满足我的拍摄要求。四季边墙

和北京地区砖石结构的长城相比,大同境内的长城、烽火台等全部用黄土夯筑,只在靠近城堡的重要地段,城台上才用砖包。山墙一色,浑然一体,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大同现在保存下来的主要是明代长城,与八达岭的雄关漫道,老龙头的惊涛拍岸相比,大同长城更有一种原生态的苍凉之美。大同长城的另一个特色是长城与村庄相互交错,很多行政村落沿长城而建,有的村民就在城墙上挖一个洞,装上门窗就成了自己的家。长城沿线的村民们祖祖辈辈就在长城周边种植、放牧,生活习惯及农耕手段千百年来变化不大。

大同左云摩天岭

大同的长城主要位于大同市区北侧。天镇县、阳高县、新荣区、左云县为外长城,浑源县、灵丘县为内长城。最好的拍摄点为新平堡、保平堡、李二口、守口堡、镇川口、威鲁堡、八台子长城和摩天岭长城。这些地方各具特色。左云、新荣、天镇的长城大都建筑在山丘地带。并且是晋、冀、蒙的交界地带。适合拍摄长城风光。阳高境内的长城多建筑在较为平坦和山洼地带,这里的“黄土地”风情浓厚,适合拍长城周边的人文环境。

从风光的角度说,阳高县是全国有名的产杏基地,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杏花映衬在长城周围;夏季花草盛开,墩墙与植被相映成趣;秋天五颜六色,是拍摄的绝佳时机;冬天,干枯的树枝。孤立风中的墩台。是展现长城凄凉、孤独感的最好时段,雪后的金色长城尤为壮美。如果想拍摄人文长城,很多长城是沿村而过的,这里的老百姓就生活在长城边上,春播种,夏耕耘,秋收获,冬劳做,都是很好的拍摄题材。

猜你喜欢
华里摄影家长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酒中日月
我和你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