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亚的中国建造

2016-05-25 10:55柏代华
新民周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史蒂文森萨摩亚

柏代华

尼洛,黝黑、健壮、憨厚,充任萨摩亚形象大使堪称神形兼备。该做爷爷了,可还得做导游司机为养家糊口奔波。

尼洛驾着车先带我们游览首府阿皮亚的市容,指指点点,如数家珍,看,这是新建的政府大厦,中国人造的;这是刚完工的医院,也是中国人造的,比旁边那座日本人建的大了好几倍呢;这是法院,同样是中国人造的。接着是学校、工厂、商厦、体育场……所有当代建筑都是中国援建的,仅一座大教堂属本地自建。中国一向仗义疏财,但在一个蕞尔小国这般大笔砸钱我还是难以置信,问道,萨摩亚政府一个子儿不掏?尼洛说,一毛不拔,资金、工程技术人员都来自中国,雇佣当地劳工也是他们掏钱。当然尼洛一介草民,哪晓内情?大国谋略也无需我等布衣妄自置喙。

萨摩亚除了金枪鱼没什么像样的出口产品,多年来澳新、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提供援助,投的钱多半花于教育、环保等项目,属慢工。我们砸下的银子却立马化为一栋栋亮丽高楼,是速成。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岛民们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手舞足蹈,中国人成了大救星。尼洛自豪的语气洋溢着感激。他说,当地人对中国人普遍怀有好感,常把中国的工程人员拉到家里敬茶递烟。

首府仅四万居民,没几条像样的街,除了几栋建于德国殖民时期的带长廊的老房子,整个小城貌似中国西南边陲的乏味小镇。把中国援建的现代建筑统统抹去,阿皮亚恐怕就只剩皮了,一张破旧掉毛的皮。

出了市区反倒令人精神一振,公路平整光亮,沿途两侧花丛绿林中不时闪现一栋栋新楼,楼旁还配有四周无墙的宽大长亭,尼洛说这是家族欢庆或朋友聚会的场所。岛上70%的家庭拥有汽车,尽管多是进口的二手货。岛国至今仍是部落制,欠发达,但国民衣食无忧,夜不闭户,幸福指数远超北上广。脑子快的,钱也来得快。

按图索骥来到一处海滨奇景,临海的草地上突现一巨大圆形水坑,深达十几米,峭壁环绕,绿波粼粼,宛如野外泳池。一道木梯垂直抵达稍高水面的跳水木台,供游客下水。池水与大海有暗渠相通,池水之静和瀚海气息兼得,畅游其中,其妙难言。

门票不便宜,10美元一人。守在门口收费的小伙子告诉我,水坑是上帝给的,主意却是父亲拿的。门票收入存入共同账户,兄弟姐妹七个定期分享收益。以前游客不多,他妹妹在互联网上做了推广后便一传十,十传百,现在无需操心只管数钱。这不就是“互联网+”么,放在中国他妹妹当属时代英豪!

世界名著《金银岛》的作者史蒂文森在萨摩亚度过了最后四年,他的故居大概是萨摩亚唯一能吸引游客的观光景点。高大宽敞的二层豪宅,典型的殖民风格,全木建成。环山面海,宁静怡人。四周多为强国大使官邸,可见选址上也是英雄所见略同。屋前绿草如茵,宽如球场,四周奇花异草环绕。底层的大厅中央铺着一张完整的狮皮,四周立柜、桌椅、钢琴各为其主形成两三个功能空间,大厅一侧是配有十张座椅的硬木长方餐桌。据说,史蒂文森晚餐时总是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享用仆人端上的一道道美食,细嚼慢咽,低斟浅饮。一百多年前就在这张餐桌旁,史蒂文森屏息憋气正在费力地打开一瓶新酒,突然大叫,随即倒地,数小时后在太太怀中魂归苏格兰。虽是英年早逝,手持美酒死在美人怀中,不算太憋屈。

两三个讲解员分别领着一拨拨各国涌来的游客,穿堂入室娓娓道来。有的竖着耳朵聆听,思古怀旧,回眸大英帝国的落日余晖;有的伸着脖子探看,窥测作古名人的衣食起居,雅俗共赏,各得其所。

同狄更斯、托尔斯泰等大文豪同列,史蒂文森顿时矮了半截。但他跻身作品译成外文最多的世界作家之列,影响至今未衰。风云激荡,沧海桑田,再过百年,中国援建的新楼也许已雄姿难觅,但史蒂文森的旧居大概还会屹立此处,他的传世名著如同一根隐形的绳牵着众人的心。

猜你喜欢
史蒂文森萨摩亚
To My Mother致母亲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