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云
我的行程始于4月29日的凌晨,订的是卡塔尔航空,一个人从香港出发。出发时遇上了飞机故障延误了近3个小时,到达多哈已是错过了转机时间。航空公司给我安排的下一班去德黑兰的航班要等上11个小时,把我第一天的计划都打乱了。郁闷之极,但也无济于事。不过航空公司还算人道,给延误的人办了个电子签证,安排了一家在多哈市区的酒店。于是乎卡塔尔就先于伊朗成为了我足迹踏上的第19个国家,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到达德黑兰已是当地时间晚上10点,在机场“巧合”地和其他几位异地出发的小伙伴同时到达。蹭上我原本帮她们订好的车,到酒店已是12点。很累,不过,伊朗,我终于来了!
库姆·伊朗人家
我的一位伊朗同学阿莫去机场接我再到他所在的库姆市。库姆在德黑兰以南,开车需要两个小时,由于周五是伊朗的周末,路上的车比平时少了很多。沿途尽是干燥荒瘠的土地。遇上一阵风吹过就可以看见一片卷起的尘土肆意横扫马路和车辆。5月初的气温已经很高,空气是异常的干燥。
我们大概下午5点钟左右回到阿莫的家里。那是连排的三层民宅,阿莫家住在二楼。第一印象就是简单而整洁,没有很豪华的装饰,却很宜家舒适。整间房子估计也就100平方米左右。除了卫生间和冲凉房,几乎全屋都铺满了地毯。阿莫说地毯就是伊朗人生活的一部分,家家户户都会铺地毯。
晚上在阿莫家吃饭,有烤肉、薯条、枣子、橄榄、番茄和馕饼。当地人用餐都是坐在地上吃的,我也就入乡随俗了一把。我问阿莫为什么阿拉伯国家这么喜欢吃烤肉,这里本来已经非常炎热,经常吃不会上火吗?(上火的概念我解释了好久。)他跟我说正是因为热,身体会消耗很多能量去对抗高温,所以他们才需要吃高热量的食物,完了喝点果汁中和一下火气就好了。
饭后阿莫的儿子专门给我表演了几段苦练已久的打击乐,玩得不亦乐乎。小朋友今年9岁,长得可爱又机灵,当年跟他爸在英国待过一年,现在听得懂英文但不太会说。我试着跟他聊了几句,他只能用波斯语答我,然后他爸就教他英文怎么说。
库姆圣陵·惊鸿一瞥
伊斯兰教什叶派里还分了几个教派,其中一个主流教派叫做十二伊玛目派。这个教派尊奉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及后裔中的十二人为伊玛目(也就是先知的继承者)。其中的第八位伊玛目葬在了伊朗东北部的马什哈德,使得那里成为了伊朗的第一圣城。而这位第八伊玛目的妹妹葬在了库姆,也使得这里成为了伊朗的第二圣城。设拉子的光明王之墓(也叫灯王之墓)葬的是伊玛目的弟弟,历史没有库姆圣陵这么悠久,所以地位也比不上这里。做了不少伊朗攻略,但对此是一无所知,网上帖子上也没见过有人介绍。
傍晚时分在阿莫的陪同下来到了这座圣陵。由于周五是伊朗的周末,周六又是纪念第一任伊玛目的节日,很多穆斯林习惯在这个时候去清真寺或者圣陵做祷告。圣陵外的广场到处都是虔诚的教徒。虽然人多,夕照之下却是十分的祥和,在圣陵的感召下仿佛凝固着神圣之感。
本来是不让非穆斯林进去的,也不能背包进去,更不能拍照。好在有阿莫,得以进去。踏进圣陵的瞬间就被震撼到了,天花穹顶柱子竟然全是用碎片的镜子拼出来的!你想象原本清真寺贴着一块块彩色的马赛克,这次全换成能反射的小镜片,在浮华的水晶吊灯照映下一闪一闪亮晶晶,千闪万闪亮瞎眼!我是完全惊呆了!虽然我也知道在设拉子的光明王墓同样是如此装饰,但第一次见到还真让人瞠目结舌。阿莫解释,这种镜子装饰虽说浮夸,但用意是透过小镜片破碎的人像告诫信徒人无完人,戒骄戒躁。
圣陵内非常拥挤,完全只能顺着人流走。很多人会专门挤到中间的安放灵柩的地方触摸一下以示尊敬。有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还有很多虔诚的信徒在祷告,很多神职人员在学习。库姆是全世界学习伊斯兰教义和经典的中心之一,每年都有许多神职人员从世界各地前来学习,这也使得库姆成为伊朗最“国际化”的城市,当然只是宗教意义上。
卡维尔盐漠·一路狂奔
在阿莫家过了一晚,第二天在享用了一顿地道的伊朗人家早餐后,我依依告别了阿莫一家。阿莫将我送到前往卡尚的高速公路口坐车。这里的路边停着数十辆的士,司机不停地吆喝着,阿莫说有时这些司机会因为争客人打起来。阿莫建议最舒服安全的就是坐巴士,在等了一会后终于等来了大巴。车费才6000Toman,大概11块人民币,跟同时从德黑兰花140美元包车去卡尚的小伙伴比只能替他们心疼了。
下午安排了跟团去卡尚附近的Maranjab沙漠,这个沙漠属于大卡维尔盐漠的一部分。导游Azy是出国前阿莫介绍给我的,我们通过viber沟通确定好了行程。从卡尚开进沙漠要花一个半小时。沿途荒无人烟,却有滚滚尘烟。因为没有空调,不开窗闷热,开窗要洗尘,二选其一。幸好这天也没太阳,窗外不时可以看到有许多野骆驼优哉游哉地在啃草。进到深处还可以看到大片的盐湖,可惜不是玻利维亚那种款式的,而是已经干涸的,结成大片大片白色块。由于湖面是平的,干枯后形成一马平川之貌,壮阔而苍茫。Azy解释,这里雨季的时候雨水会带着泥土里的盐到低洼之地而形成盐湖,不过所谓的雨季降水也是少得可怜,很快又被蒸发干净成目前的样子。
盐湖过后不久终于到了稍微像沙漠的沙漠。但在这里玩沙地越野车却是很爽的体验,而且我们五人刚好能坐一辆车。于是就一路狂奔驰入沙漠深处,越野车在沙丘高低纵横,我们一路尖叫不断。
卡尚·波斯宅院
旅游一般我不喜欢安排得非常紧凑,但有时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前一天的沙漠之旅是计划后期添加的,导致了第二天在卡尚的时间只有大半天,确实有小小的失误。所以这天从早上8点出发,上午游览卡尚小镇,下午探访奥比扬奈村,到晚上9点抵达伊斯法罕酒店,实在过于充实。但所经历的一切却都是不容错过的。
卡尚的行程故事性不强,但这个小城有着奢华而典雅的波斯老宅院,精致迷人。波斯庭院喜爱采用对称风格,庭院中轴线必有巨大的长方形花园水池,左右花草布局也基本对称。然后以池面为镜,从水池一边可以看到另一边建筑的倒影,这又是一重对称,这一招似乎处处适用,包括这天参观的两个宅院和著名的费恩花园。
宅内主建筑喜欢采用繁复华丽的穹顶,穹顶正中呈圆形,有的以圆孔透光,四周再按几何规则呈花瓣状有层次地排布散开。有的穹顶花瓣上又有非常精致的彩色图案。从色彩搭配到图案设计,从几何结构到空间层次都堪称完美。可以看出波斯人除了艺术造诣非凡之外,数学应该也是不错的。
奥比扬奈·隐世玫瑰
如果说卡尚精致华丽的波斯建筑是口感丰富的主菜,那么奥比扬奈则是一道清香淡淡的饭后甜品。这是卡尚和伊斯法罕之间的一个山沟村落。在1000多年前人们为了逃避战乱隐居于此,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未被外界发现,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千载悠悠,哪怕外面已是沧海桑田,这里依然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当地人至今还是穿着自己的服饰,讲着在外面已经消失了好几百年的古波斯语。
我们下午3点从卡尚出发,开车到奥比扬奈花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小村位于海拔3900米的山上,自西向东横跨一个美丽的山谷。原本来时沿途非常炎热,下车的瞬间竟然传来一阵舒爽的清凉,让人身心愉悦,精神为之一振。这里的房子均以红泥筑成,依山错落,风格朴素统一,有点类似摩洛哥的阿伊特本哈度村,只是街道更加干净舒心。走在村里,可以感受到那种远离尘嚣而无车马喧的宁静。这里没有多少游人,当地人似乎也没有沿街摆卖手工艺品的那种生意头脑,似乎依旧我行我素。
当地的年轻人大都出外打工,剩下很多老到牙都掉光的老妪,或静静地坐在路旁打发光阴,或拄着拐杖蹒跚地走着,不知要走到什么时候。和伊朗其他城市不一样,这里的妇女不用穿得一身黑色,很多人都戴着有玫瑰花图案的头巾。
我们在村里闲逛,一路寻找前往山谷南坡的城堡高地,只有那里可以俯瞰奥比扬奈村的全景。虽然有小地图,但却没有标明去城堡的路。包车的司机一开始给我们指错了路,我走了好一段才发现。想找人问,路上也没见到几位村民,那些老太太说的古波斯语估计其他地方的伊朗人也不一定能听懂。我好不容易在一个小店找到一位大叔,指了指门票上全景的图片,又指了一下相机比划了一番他才明白,然后指着我们来的路让我们折回再左转走下山谷再爬上山坡。
走到山谷下,路变得不好走,房子也明显更古老。到山脚下终于看到南坡的城堡,山坡颇为陡峭,只有一条狭窄泥路,上去和下来都极不容易。几经艰辛爬到坡上高地,回望山谷和对面的一片泥屋,当真称得上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如此幽静美丽的小村就好比世外桃源里的一株红玫瑰,又如同村中妇女戴着的玫瑰头巾一般,独自绽放。
伊斯法罕·天下之半
16世纪有位法国诗人雷尼尔形容丝绸之路上的“伊斯法罕,拥有世界的一半”,这个说法霸气侧漏却又让人憧憬绵绵遐想翩翩。诗人的艺术语言难免带几分夸张和浪漫,但历史上的伊斯法罕也确实盛极一时富甲一方。这里曾是波斯帝国的首都,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枢纽,在16-18世纪的萨法维王朝时期达到鼎盛,至今留下众多精美绝伦的建筑。伊斯兰鲜艳、眼花缭乱的艺术风格很对我的胃口,波斯艺术又是伊斯兰世界中最为极致的存在之一,而伊斯法罕则又是波斯艺术的中心。这里看到的清真寺和宫殿以及各式传统手工精品让“天下之半”的盛名有充足的底气。
位于市中心的伊玛目广场同样霸气。这个广场是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广场,大部分著名的景点都在此。伊玛目清真寺和谢克洛芙拉清真寺分别位于广场的南面和西面,东面则是阿里卡普宫,著名的四十柱宫也在东边不远处。北面是伊斯法罕大巴扎的宏伟大门。整个广场一圈都被大巴扎的各色手工艺品店所围绕。广场中央有巨大的喷水池和大片修整的草坪。5月份正是繁花盛放的季节,随处可见各色绽放的鲜花,一切井然有序,给人非常舒服的感觉。
位于伊玛目广场的谢克洛芙拉清真寺是本趟旅程最喜欢的建筑之一,低调华丽有内涵。清真寺的建筑风格都是主体方形,穹顶圆形并向上凸起指向上苍。在伊斯兰教,方形代表着世俗,圆形则象征着完美,代表着完美的真主。清真寺的门口和穹顶四周的墙面均成向上尖起的拱形,代表着穆斯林对真主的敬仰和对完美的追求。所以清真寺是穆斯林从世俗通向完美的地方。
谢克洛芙拉清真寺最为特别之处是其内部瓷砖从墙角到上方的穹顶由蓝色逐渐过渡成金黄色,艺术精湛,这次专门带了个12-24mm鱼眼镜头就是为了这种华丽的地方。
在谢克洛芙拉清真寺门口我们碰到一位当地的英语老师带着一群高中生找人练习英语,估计是碰不到什么欧美来的人吧,就和我们聊起来。那些学生都非常羞涩,想来想去也就是问出你来自哪里你是做什么之类的。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于是就主动地问了他们一连串的问题,不过很多都只能由他们老师Reza代为解答。Reza其实就比我大1岁,虽然长满了胡子,不过面相还是有点嫩。我想起别人推荐广场附近有一家很有特色的茶馆,就让Reza带路,顺便请他们师生喝茶。茶馆非常有特色,挂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茶壶和灯具,很多男人在里面抽着水烟,但一个女人都没有,除了我的几个小伙伴。在伊朗,有很多场合是要男女分开的,坐地铁男女分开车厢,过安检男女分开检,像茶馆这种地方女人是不能来的。
在外面的伊玛目广场则是另一番景象。日落时分,很多女人带着孩子会到伊玛目广场来乘凉嬉戏或在草地上野餐聊天。由于来伊朗旅游的人不多,所以游人密度刚刚好。
波斯传统手工艺之精致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伊玛目广场四周的大巴扎内各式精细奇巧色彩明丽的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想不出我去过的任何地方有能与之匹敌的。这些手工艺品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米娜(mina),Khatam和波斯地毯。
米娜就是那些明丽蓝彩的盘子,我在阿莫家看过一次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完全秒杀了我在土耳其买的瓷碗和摩洛哥买的盘子。米娜乍看像瓷器,其实是铜制的。这种米娜是在压制好的铜盘上,以锤子手工敲打出凹凸有致的形状,然后经过四次上漆绘制四次高温烤制将颜色固定。在一家店内,老板示范用钥匙在盘子表面反复刮擦,一点划痕都没有,可见工艺之精湛。你说贵吗?一个直径30厘米左右的盘子不过是70万Toman,相当于人民币140元,心动吗?
Khatam就是那种花纹细密的盒子。别以为这是画上去的,实质上是用多种物料镶嵌而成的。金色的是铜,白色的是骆驼骨,黑色和棕色的是木料。制作时以细线串联这些形状事先制作好的细小物料,将其排列出精美的花纹,用力压缩使其紧凑,再以胶水将其凝合稳固,最后切割出薄薄的一层像拼图一样附着于木盒表面。据说一个小小的盒子可能要花三四个星期去完成。这种盒子以往主要产自设拉子,但现在很多手工艺人都在伊斯法罕。你说贵吗?一个12×8×6厘米的盒子大约200元人民币。
波斯最出名的就是地毯了,可以说波斯地毯不仅是伊朗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波斯艺术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伊朗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形态。考古发现2500多年前波斯就有地毯。现在在伊朗有上百万人从事地毯的编织工作,全世界每年有30%的地毯是产自伊朗的,是伊朗除石油之外最大的外汇来源之一。
波斯地毯之所以名贵,除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主要是因为大都是纯手工编织而成的,这东西一编少则几个月,长则好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光是艺术创作,而且是个体力活。如果想想那是人家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工资,卖得贵自然也是有道理的。阿莫跟我说波斯的地毯可是越久越值钱的。好的波斯地毯有多漂亮,不是亲自看过可能是不知道的。表面有丝绸的亮丽,质感上乘摸上去非常柔顺舒服,图案也非常华美。
亚兹德·沙漠边城
我们结束了伊斯法罕两天的行程,乘坐VIP大巴到了伊朗中部的沙漠城市亚兹德,全程4小时。这里不得不赞一下伊朗的这种VIP大巴,一排三座,空间宽敞还可以躺,豪华舒适又便宜,还送吃喝,当然整个伊朗交通也仅此值得称赞。
亚兹德被称为“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相传7000年前这里就有城市。这座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但地处戈壁深处沙漠边缘,素来偏居一隅,幸免于多次战乱。当年蒙古西征横扫波斯毁城无数,亚兹德却是安然无恙。13世纪马可·波罗在前往东土的时候曾经拜访过这座城市,评价它是“杰出高贵之城”。
现今的亚兹德依然保持着古朴。这里没有任何高楼大厦,整个城市最高的也就聚礼清真寺的传音塔了。房屋大都由土坯泥砖筑成,外层涂有泥浆,清一色的泥黄,与沙漠的颜色融为一体,显得单调苍凉而又古朴。就算是现在新建的房子,人们也力求保持这种传统的风格。估计当年马可·波罗看到的也是这么一片泥黄吧,只是现在路上走的都是车而不是马。由于处在沙漠地带,白天的亚兹德气温很高,当地的有钱人会在屋顶上建风塔“捕风”,使其成为亚兹德的一道风景。这是一种非常天才的设计,高起的风塔可以捕捉八个方向吹来的风,将其引导入室并经过冷水池的冷却,使得室内保持清凉。午饭后我在参观多莱特阿巴德花园的时候就体验了一下,站在风塔底下可以感受习习凉风,非常舒爽。
琐罗亚斯德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称为“拜火教”,顾名思义这个宗教是以火为圣物的。琐罗亚斯德教比伊斯兰教传入波斯要早上千余年,属于古波斯帝国的时代,见证了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并最终被伊斯兰教所取代。亚兹德保留有琐罗亚斯德神庙,我们参观的琐罗亚斯德神庙实质上是个博物馆,也就几十平方米大小,实在不能和那些华丽无比的清真寺相比。庙内可以透过一扇玻璃看到里面圣坛内燃烧着熊熊的圣火,据说这火是从公元470年起到现在就没有熄灭过,只是换了几个地方最后移到这里。有圣徒24小时看火添柴,让其生生不息。
设拉子·遍地鲜花
设拉子,这座位于伊朗南部的历史名城是波斯著名诗人萨迪的故乡,有着遍地的鲜花,有着清新秀丽的波斯园林,精美绝伦的清真寺,更有着迷人的历史底蕴。这里是波斯文明的发祥地,波斯帝国的传奇之城波斯波利斯就在此处不远,而一手缔造波斯帝国的大流士和居鲁士就是长眠于此地。这一切从计划旅游之初就给人许多的遐想和憧憬,因此设拉子也成了本次波斯之旅的重中之重:传说中的光明王墓、粉红清真寺、波斯波利亚、天堂花园和哈菲斯墓也是静候于此。
从亚兹德乘坐VIP大巴到设拉子花了整整6个小时。原本正是设拉子酷热的季节,抵达时遇上连导游都说难得一见的倾盆大雨,不过已近尾声。所谓好雨知时节,这雨一下就给我们送来了之后3天的清凉。
在伊朗,除德黑兰外的其他城市普遍连高楼都没有。除了德黑兰车多人多有点拥堵之外,其他几个城市都给人井然有序的感觉,市容大都比较干净整洁。设拉子的风貌大致如中国的小县城一般,朴朴素素也普普通通,只是干净整洁得多得多。这里有的只是那些动辄几百年历史的清真寺或者老宅子了。说设拉子遍地鲜花还真不是浪得虚名的,路边草坪上花坛里都种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是真的五颜六色而不是一两种颜色。这些花伸手可摘抬脚可践,可是却没有人去破坏这种美感,人们都非常的自觉,素质就摆在那里。不光是路边有花,这里的波斯美女也很多,而且穿着也不完全一身黑,前卫的女性也大胆穿上鲜亮的衣服。
闲逛到酒店不远处的卡里姆汗城堡,18世纪赞德王朝的“君主”就是住在此处。这个统治者出了名的谦虚,他不叫自己君主,而是摄政者。比起那些华丽的清真寺,这位摄政者居住的城堡则十分简单,十分亲民。傍晚时分在城堡外的小广场闲庭信步非常舒服,许多伊朗人看见我们都纷纷过来热情地求合照,我也合时宜地拿出长焦尽情地拍。我在伊朗拍的人文实在太少,后来反省了一下应该是注意力都被华丽的清真寺占据了,镜头也换不过来,只是来到这里醒悟过来也有点晚。
参观完瓦洁尔清真寺我们到附近的巴扎转悠了一下。到世界各地旅游,最具当地生活气息的应该是那里的市场。设拉子的巴扎显得更为地道,卖的是地毯、丝绸、香料、服装和当地食品等,巴扎深处也有专门针对游客寻宝的工艺品店和古董老店,搞不好还能淘到一盏神灯。要不是在伊斯法罕买过一轮,估计我是要耗上不少时间的。
纳什洛斯坦·波斯帝陵
一大早我们包了一辆破破烂烂的面包车前往纳什洛斯坦和波斯波利斯。前者是波斯帝陵,葬的是万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和几位波斯帝国君主,后者则是波斯帝国的传奇之城。两地相距很近,离设拉子大约一个小时车程。原本离波斯波利斯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帕萨尔加德还有居鲁士大帝的墓,不过一来一回得耗上4个小时,而且看点不多,只好放弃。
纳什洛斯坦的波斯帝陵凿于峭壁之上,埋葬着居鲁士大帝之后的四位帝国的君主,正中最霸气的一座属于万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生征战沙场降城无数,五大文明发源地征服其三(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和古埃及)而且逼近了第四个(爱琴海)。他生前是“王中之王,诸国之王”,接受万国来朝,死后依旧要葬在绝壁上,永世君临天下,接受后世人的仰视与臣服。这些波斯帝墓开凿呈十字型,正上方刻着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的标志,还有该教唯一信奉的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守护。墓穴峭壁上刻有大量的楔型文字记录着帝王的生平,已经风化千年,依然隐约可见。墓穴的门是半开着的,当年蒙古人入侵波斯打开了这些墓穴并将里面洗劫一空,所以现在的陵墓只剩下外面的雕刻。
波斯帝陵下面有着7幅萨珊时期的浮雕。萨珊是继波斯后第二个统一伊朗全境的帝国,史称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国王为了宣扬自己在跟罗马帝国争雄中的丰功伟绩,将自己的像也刻上了崖壁。另一种说法:萨珊君主认祖归宗,把自己誉为正统的波斯王族后裔。7幅浮雕最著名的一幅就是萨珊皇帝沙普尔一世接受跪在地上的罗马君主瓦勒良的投降。历史总是相似的,只是有时会甲乙方互换而已。
波斯波利斯·帝国雄魂
我们今天看到的伊朗更多的是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而且是伊斯兰文化占主导,而最纯粹的波斯文明估计也就只有在波斯波利斯一带才能看到。
这座传奇之城位于设拉子东北50公里的善心山下。它的年纪跟我们的万里长城差不多,在2500多年前由大流士一世下令建造,前后花了60年,是波斯帝国的夏宫和第二都城,更是波斯帝国辉煌文明的见证。这里曾经是帝国的心脏,显赫一时,从帝国各地掠夺而来的财宝堆积如山。传说建设宫殿采用的是埃及白银、黎巴嫩雪松、花刺子模天青石、埃塞俄比亚象牙,何其气派辉煌。在帝国巅峰之时,更有万国来使不远千里来此进贡朝拜。然而凡是到了巅峰的必然就该走下坡路了。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这里。为了报复波斯火烧雅典,在疯狂的掠夺之后无情地将整个城市付之一炬。传说亚历山大大帝“动用了1万头骡子和5000匹骆驼才将所有的财宝运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波斯波利斯曾经湮没于历史,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发掘出来重见天日,而且今天能看到的不过是当年的冰山一角。我们至今仍能在这些断壁浮雕上看到当年的繁荣景象。连日来看了众多巧夺天工细腻极致的清真寺倒有点过犹不及,这里相对粗犷的断壁浮雕别具震撼。所谓粗犷不过是相对清真寺而言的,实际上这些2500年前的浮雕雕刻得非常细腻,栩栩如生,让人惊叹当年的工艺水平竟然如此之高。遗址内可以看到不少缺了脑袋的石像,不知头在何处。
光明王墓·华丽熠熠
看别人的游记,有人说设拉子的光明王墓不让非穆斯林参观,有人说可以进去但不能背包更不能拍照。而像我们这样大摇大摆地扛着单反进去还有工作人员沿途讲解而且被允许光明正大拍照的人应该是很少的。
这一切得归功于我们非常给力的导游Ahmad,也不知道这位博士是怎么跟工作人员沟通的,最后人家专门派了两位工作人员带路和讲解,还允许我们在圣陵内拍照,顿时觉得导游费都赚回来了!之所以是两位工作人员是因为圣陵内间隔为二,男宾只能进入男宾区,女性在另一边。由于伊斯兰建筑的对称性,所以据工作人员说两边看到的应该是一样的。
光明王墓内的华丽精致应该说是此行在伊朗看到过最为极致的,也比我在其他地方看过的所有皇宫和教堂要夸张,不论在奥斯曼土耳其还是大英帝国,法国的凡尔赛宫还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尽管风格不同可比性不大,但是就华丽而言在我心目中可以排在第一位。同样是全部采用成千上万的镜面马赛克装饰,之前虽然在库姆被法蒂玛·马苏玛圣陵震撼到,但光明王墓要明显更胜一筹。这里采用了大量的彩色镜面,色彩要更丰富,花纹更为复杂精巧而且更有层次,整体感觉更为恢宏(当然拍出来也只能是密密麻麻的一片)。抬头仰望灼灼星光点点,熠熠生辉万千,穷尽你我对金碧辉煌的想象也未必想到世间竟有如此华丽的建筑艺术,不可不谓之为奇观。信仰的威力竟然强大如斯,当真是景仰之情如同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不过论喜欢的程度,光明王墓依然只能排在粉红清真寺和谢克洛芙拉清真寺之后,因为它的华丽让人很有距离感,无法亲近。虽然有人带着可以拍照,却不能久留,所以魅力还是比其他两处要稍逊。但论华丽,恐怕无出其右。
粉红清真寺·波斯美人
如果说来伊朗只能看一个地方,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粉红清真寺。这个清真寺原名叫莫克清真寺,因其绘有大量的玫瑰图案而得粉红之名。其实在清真寺林立的波斯,粉红清真寺并不显眼,甚至许多伊朗人也并不知道这个清真寺。它就好比一位披着面纱的波斯美人,恬静而神秘,谈不上什么气派,低调地华丽,虽然一身粉红俏丽却还不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然而当它掀起面纱的一刹那,所有人都会惊艳于其精致五官和绝世风姿。
每个有太阳的早晨,阳光都会透过彩色的玻璃窗洒进清真寺投射出七彩的光影,如梦如幻。有书明确说明不要信官方的开放时间,只要看门人在就可以进去。因此为了占取有利的位置,很多人七八点就到,比如我们。但为了保护清真寺内几百年历史的木窗不被强光直射老化,窗户是用厚布遮住的,看门人每天只会打开一块布让光线照射进来。传说中最美的境界是在温和的冬日清晨光线角度足够低的时候,看门人会把所有布块都会打开,此时的清真寺内的地毯和柱子上都会洒满长长的七彩光芒,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也只能在明信片里看到。但就算没有如此好运,只是随意拉开两块布的粉红清真寺依旧美得让人无法抗拒。
天堂花园·留住时光
最后一天,在满满睡上一觉后跑去了脑海中剩下的设拉子最后一个景点。我并没有期待什么,以至于把一路背来的几个镜头都放在酒店,只扛了个长焦就出门。其实伊朗之旅在看过众多精美绝伦的清真寺后没有审美疲劳是不可能的,而看完粉红清真寺的七彩光影后感觉此行已是完满。高潮已过剩下的时间只想懒懒散散打发时光。最适合找个清凉舒适的地方坐着发发呆,回味一下一路去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和遇到的人。
而就在最好的时光,恰到好处的,遇上了,天堂花园。在伊朗旅游的这些天遇到天空清澈云白天蓝又有美丽夕照的日子不多,这天算是一个。下午5时,阳光的脾气正变得温顺,天色晴蓝。这也正是伊朗人开始活跃的时候。兼得天时地利人和,感觉没有比此时的天堂花园更加秀美的了。
想不出什么华丽的语言。这座波斯花园也就是在中央有一座精致的建筑,前面有一方浅蓝色的大水池,池中有小喷泉,池子四角种有当地少见的棕榈树,周边各色鲜花争芳斗艳。建筑刚好挡住了西斜的太阳,投下一片清凉的阴影,人们在此庇荫下或悠闲谈笑或驻足凝望或拍照留念,自得其乐。花园很大,以水池为中心,还有大片的草坪和葱茏的树木,鲜花处处,流水潺潺。还有鸟儿百转千声的鸣唱作背景音乐。鸟语花香这词有点被用烂了,但此时此地却是非常真切。这些元素如此的简单,但组合起来却是一幅非常和谐酣畅的画面,将波斯花园的秀美显现得淋漓尽致。
坐在茂密却透亮的树荫下,可以尽情地享受花园的和谐、清新和傍晚的温度。静看园内百态,回味旅途千姿。世界这么大,不出来看看怎么知道在这块古老沧桑的土地上,历史文明可以如此的绚烂多彩,艺术追求可以如此的精巧极致,还有波斯人民是如此的友好善良。
Tips
衣
伊朗的衣着规定是出了名要求严格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伊斯兰革命之前,女性是允许衣着自由的,革命之后政府要求女性必须佩戴头巾出门,上衣不能露肩膀,裤子不能露脚踝。伊朗的女性普遍是一身的黑袍,特别是在亚兹德这种比较传统的城市,或者库姆这种宗教圣地。而在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这种大城市,也有很多前卫的女性在尝试穿得色彩亮丽和潮流一点。但头巾、长裤及踝这种规定还是必须的。有小伙伴的头巾系得不好,导游都会及时提醒我们。男性也必须穿长裤出门。
食
在伊朗吃什么呢?我曾经踏过山和大海,也走过人山人海;去过高大上的五星级酒店餐厅,体验过风情十足的传统餐厅;到过新式的快餐店,落魄时还吃过几块钱的路边三明治,吃的无非就是烤牛肉烤羊肉烤鸡肉烤鱼肉还有个别高级餐厅的烤虾肉!主食配点米饭或馕饼,高级一点的餐厅有自助沙拉,仅此而已。导游带我们尝过一些把茄子炖得烂烂的菜式,也不知配了什么香料,结果让人无比怀念咱们的鱼香茄子煲。还有一种叫Dizi的传统炖羊肉的做法,当地人都说很好吃,尝过后我想说真的一般。
住
我一向穷游,对酒店住宿没有多大的要求,唯一麻烦的是难以通过网络预订。很多酒店也有专门的网站,但普通酒店网站可能连英文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联系方式,然后就以邮件的方式询价和预订,英文好的直接打电话去预订也可以,但对方说的可能是波斯语。所以整个行程筹划,酒店预订是最费时的。外国人预订不会要求付定金。
行
伊朗旅游交通也算方便,一般城市间包辆车几个人分摊还是挺划算的,而且比较灵活,可以参观沿途的景点,比如从卡尚到伊斯法罕之间的奥比扬奈不包车是不行的。但若是中途不停的话,首选应该坐VIP大巴。这种豪华巴士一排3个位,宽敞舒适还可以躺着睡觉,价钱便宜还送吃的和喝的。需要吐槽的是市内的交通。伊朗的出租车基本都是国产的,又窄又小不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当地司机为了省钱大热天基本上都是不开空调的,经常一开车门就像是进了蒸笼一样。一般城市间包车也是坐这种车,也是不爱开空调,当然我们还是强烈要求一定得开!而比这个更难以忍受的就是汽车尾气。马路上尽是难闻的气味!所以每天坐出租车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网络
我在伊朗用的运营商是Irancell,是我同学帮我买的,对于其他运营商我没有了解过,因此无法比较。一开始我同学跟我说可以用4G我还兴奋了一下,结果只有在德黑兰能够用。在其他城市也只有市中心某些地方有3G,其余大部分地方只有2G。酒店一般有wifi,但速度也都不快。而不管是多少G还是在酒店有wifi的情况下,刷微博刷朋友圈都是非常困难的,经常是只见文字不见图片甚至什么都刷不出来。技术上需要出国前事先装好VPN,比如我用的是ArkVPN,在有稳定的3G或以上的网络状态下,成功连接VPN然后就有机会发出去,注意,只是有机会,因为VPN老是断,所以要不断连接不断尝试。个别wifi良好的地方有的小伙伴在没有VPN的情况下也发出去过,但都得靠运气。至于打电话,伊朗的通信费用很便宜,随便充值1万Toman(=10万里拉=20块人民币)就可以用好几天。我尝试过直接打回国内,通话5分钟花了8000多里拉(1.6人民币),良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