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及其行为特征
——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

2016-05-25 00:37宣国富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年2期
关键词:玄武湖城市居民城市公园

赵 静 , 宣国富 , 朱 莹

(1.南京晓庄学院 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 211171; 2.东南大学 旅游学系,南京 210096)

转型期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及其行为特征
——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

赵 静1, 宣国富2, 朱 莹1

(1.南京晓庄学院 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 211171; 2.东南大学 旅游学系,南京 21009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的日常游憩需求日益增强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公园作为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深入分析和探讨城市居民的公园游憩动机及行为特征,对于城市公园开发、建设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玄武湖公园为例,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类型及其行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主要包括个人爱好与交际、接近自然与放松、情感交流和消磨时间;在动机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园游憩者分为接近自然类、休闲放松类、消遣爱好类和情感交流类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公园游憩者在人口属性特征和游憩行为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游憩者行为特征与偏好为导向的城市公园规划管理对策与建议。

游憩动机;行为特征;转型期;玄武湖公园;南京市

0 引言

游憩与居住、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四大基本功能。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需求日益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转型,不同社会群体的游憩行为和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也承担着社会交往等社会文化功能[1]。城市公园是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主要由市政投资建设,供居民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普、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2]。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实行免费开放式管理,公园逐渐成为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公园的游憩价值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公园游憩价值评估[3]、公园游憩的动机与障碍因素、游憩者的行为特征以及游憩满意度等。在游憩活动特征方面,D.Scott[4]对克利夫兰郊野公园以及P.H.Gobster[5]对芝加哥Lincoln公园的实地调查,都量化分析了各类游憩活动的比重。对阿夫顿州立公园的案例研究发现,享受自然、追求健康、社会交往、单独相处和成就感是推动公园游憩的主要动机因素[6]。国内学者近期也开始关注城市公园的休闲游憩功能,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园游憩价值评估[7]、城市公园游憩功能的综合开发[8]、城市公园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9-10]、城市公园游憩者的行为偏好[11-14]与游憩满意度等方面[15-17]。此外,对于旅游动机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8]。相关研究较多关注城市公园客体,而对公园等公共游憩空间的居民游憩动机行为的分析及游憩者类型划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城市公园的主要使用者是本地居民[2]。游憩动机是推动城市居民开展公园游憩活动的内在因素。对城市居民游憩动机与游憩行为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居民公园游憩的核心要素,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规划以及城市公园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园的休闲游憩功能和价值。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收集

1.1 玄武湖公园概况

国家4A级景区南京玄武湖公园位于紫金山脚下,树木繁茂且名胜古迹众多,被誉为“金陵明珠”,是南京市的大型综合性公园。玄武湖公园历史悠久,六朝时期为皇家园林,明朝时为皇册库(明代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1911年,玄武湖被辟为公园,因湖中有5个小洲(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故又名“五洲公园”[7]。玄武湖湖岸呈菱形,西、南两面紧邻明城墙,紫金山、鸡鸣寺等景点环抱左右,更增加了玄武湖公园的游憩价值。自2010年10月1日起,玄武湖公园实行全面免费开放,目前已成为南京居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之一,具有城市开放性公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2 数据收集

在大量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南京市居民游憩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游憩动机、游憩使用行为、游憩环境体验质量及满意度、游憩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其中游憩动机部分从接触自然、放松身心、交流感情、业余爱好等方面共设计了20个游憩动机描述选项。游憩动机的测度采用李克特量表,依次由1分到5分代表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游憩使用行为部分包括游憩同伴、游憩活动、游憩时段、游憩时长等。游憩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等选项。

2011年6月4日和2012年6月28,30日分别对玄武湖公园的游客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现场填写并回收。共发放问卷546份,回收检查后剔除答案前后矛盾以及在游憩动机调查部分漏项太多、随意性较大的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485份,问卷有效率为88.83%。研究的切入点是城市居民的公园游憩动机及行为,因此,依据“户口所在地”及“来南京的主要目的”2个选项剔除外来游客问卷,最终用于分析的有效问卷共计402份。

1.3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表明:性别构成基本均衡,男性占50.76%,女性占48.74%。年龄构成以中青年和老年人口为主,其中18~25岁占29.62%,26~35岁占21.01%,60岁以上占18.48%。职业构成中,比例较高的是在校学生(19.80%)、专业技术与文教科技人员(17.77%)、离退休人员(15.74%)和商业服务业人员(14.97%)。月收入水平以1 500~3 000元(32.80%)和3 000~5 000元(25.81%)为主,8 000~10 000元和10 000元及以上的比重相对较低。公园游憩者的文化程度分布较为分散,其中比重较高的分别为本科(30.30%)、大专(22.47%)和高中/中专/职校(22.22%)。总体而言,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受访者分布较为广泛,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也说明城市公园是各社会群体进行游憩与交往的重要空间载体。

表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Tab.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

2 公园游憩动机与游憩者类型

2.1 城市居民公园游憩的主要动机

运用SPSS 17.0对20个动机描述项目进行因子分析以提取影响城市居民公园游憩的主要动机因素。在因子分析之前,对问卷进行总体信度检验,其Cronbach’sα系数为0.874(大于0.7),说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Bartlett’s球形检验和KMO统计量分析显示,KMO值为0.873(大于0.7),Bartlett’s球形检验值为3 191.539,说明游憩动机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公因子,适合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经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处理,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4个主因子,累计解释方差58.255%。其中“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项在2个主因子上载荷均大于0.5,予以删除[19]。对剩余的19个指标重新进行因子分析,最终获取4个主因子,累计解释方差58.463%(表2)。

第1个游憩动机因子命名为“个人爱好与交际”,包括“展现自己的才华”、“获得他人的尊重”、“参加集体活动”、“满足业余爱好”等8个项目,解释23.058%的方差。第2个游憩动机因子命名为“接近自然与放松”,包括“喜欢良好的绿化环境”“欣赏自然风光”“享受阳光与清新的空气”等8个项目,解释20.723%的方差。说明接近自然和放松身心是公园游憩者开展游憩活动的重要推动因素。第3个游憩动机因子命名为“情感交流”,包括“和家人一起培养亲情”、“和朋友同事交流,增进友谊”2个项目,解释7.665%的方差。第4个游憩动机因子命名为“消磨时间”,解释7.018%的方差。

表2 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因子载荷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爱好与交际”和“接近自然与放松”是城市居民公园游憩的首要动机,其次为“情感交流”和“消磨时间”。休闲放松也是常见的旅游动机因素[18],可见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与旅游动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此外,情感交流因子和消磨时间因子体现了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的特性,反映了公园作为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调查样本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公园游憩主体之一,消磨时间是这一群体开展公园游憩的重要推动因素。总体而言,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中追求声望、求知、刺激等因素不明显,更多地体现了休闲、放松和交往的日常性特点。

2.2 基于游憩动机的公园游憩者类型划分

为探索城市公园游憩者的类型及其行为分异,以4个主因子得分为数据矩阵,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公园游憩者类型划分。聚类分析采用层次聚类法,以平方欧氏距离为距离测度,选取Ward法计算类间距离,得到聚类谱系图,分析发现将公园游憩者划分成4类比较适宜(表3)。第1类共有152个样本,在“接近自然与放松”因子上的得分突出,表明该类游憩者的主要游憩动机为回归自然与放松,故命名为“接近自然类”。第2类共有59个样本,在“消磨时间”和“接近自然与放松”因子上的得分为正值,“情感交流”的得分最低且为负值,可命名为“休闲放松类”。第3类共有124个样本,在“个人爱好与交际”和“消磨时间”主因子上的得分为正值,“接近自然与放松”的得分较低,因此命名为“消遣爱好类”。第4类共有67个样本,在“情感交流”主因子上的得分最高,说明这类游憩者的游憩动机主要体现为与家人、朋友增进感情,因此命名为“情感交流类”。

表3 公园游憩者聚类分析结果Tab.3 Cluster analysis of recreationists

说明:**表示P<0.01。下表同。

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公园游憩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4),发现不同类型公园游憩者的性别、收入和文化程度构成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在年龄和职业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4 不同类型游憩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卡方检验Tab.4 Chi-square test for recreationists’ demographic variables from four cluster groups

不同类型公园游憩者的人口属性特征(图1)表明:(1)在游憩者的性别构成方面(图1a),接近自然类和休闲放松类游憩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基本均衡,不存在明显差异;情感交流类游憩者中女性比重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占60.0%;而消遣爱好类游憩者中男性比重则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占56.6%。(2)在游憩者年龄构成方面(图1b),接近自然类游憩者中除18岁以下年龄段外,游憩者的年龄分布相对分散;休闲放松类游憩者在“60岁以上”年龄段较集中,占33.3%,此外“46~60岁”年龄段占26.3%,以中老年人口为主体;消遣爱好类游憩者在“18~25岁”年龄段的比重高于其他类型,占33.3%,以年轻人为主体;情感交流类游憩者在“18~25岁”和“26~35岁”这2个年龄段较为集中,以有儿童的中青年家庭型群体为主,而“46~60岁”和“60岁以上”年龄段的比重较低。(3)在文化程度构成方面(图1c),接近自然类游憩者的文化程度分布相对分散;休闲放松类游憩者中“高中/中专/职校”的比重高于其他类型,占33.3%,文化程度整体较低;消遣爱好类游憩者中“本科”的比重较高,为38.2%;情感交流类游憩者中“大专”和“本科”的比重较高,共占61.6%,情感交流类游憩者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游憩者,该类中“大专”和“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游憩者所占的比重显著高于其他类型。(4)在职业构成方面(图1d),接近自然类游憩者的职业构成相对分散;休闲放松类游憩者中“离退休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占31.6%,反映了老年人口是休闲放松类游憩者的主体;消遣爱好类游憩者中“在校学生”的比重较高,占25.2%;情感交流类游憩者中“专业技术与文教科技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的比重高于其他类型。

图1 不同类型公园游憩者的人口属性特征Fig.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creationists

基于游憩动机进行的游憩者类型划分,可掌握不同游憩动机群体的人口构成特征,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游憩者游憩行为的共性和差异,了解不同群体的游憩需求,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园服务与管理的提升。

3 不同类型公园游憩者的行为特征

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公园游憩者的游憩行为特征存在明显的不同(表5)。4类公园游憩者在出行方式、游憩时间距离、游憩时长和游憩活动类型方面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在游憩时段、游憩频率和游憩同伴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类型公园游憩者的行为特征(图2)表明:(1)在游憩时段的分布方面(图2a),各类游憩者在“9:00—12:00”时段普遍比较集中,说明上午是一天之中公园游憩的黄金时间,也是容易发生游憩超载和游憩冲突的时段,特别是在公共节假日和周末需要加强交通、秩序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休闲放松类游憩者在“9:00及以前”较为集中,占42.9%,此类游憩者中老年人口的比重较高,晨练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这一时间段分布较集中。情感交流类游憩者在“9:00—12:00”、“14:00—18:00”及“时间不定”上的比重相对其他类型略高,表明这类游憩者受时段影响相对较小。(2)在游憩频率方面(图2b),休闲放松类游憩者的游憩频率较高,“每天至少1次”和“2~3天1次”的比重分别占35.1%和17.5%,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游憩者,公园游憩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与该类游憩者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高具有显著的关系;接近自然类游憩者“每周1次”和“每月2~3次”的比重较高,分别占20.4%和21.1%;情感交流类游憩者中“2~3个月1次”和“很少来”的比重较高,分别为20.0%和26.2%,该类游憩者由于工作、家庭等方面的限制,可进行休闲游憩的时间较少,游憩频率相对较低,游憩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与家人和朋友进行情感交流;消遣爱好类的游憩频率也较低,选择“2~3个月1次”和“很少来”的比重较高,分别占13.8%和23.6%,该类游憩者以年轻人和在校学生为主体,游憩时间相对受限。(3)在游憩同伴方面(图2c),接近自然类游憩者的游憩同伴相对分散,其中“朋友/同事/同学/恋人”和“家人/亲戚”的比重较高,分别为43.1%和40.4%;休闲放松类游憩者“独自一人”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占33.3%;消遣爱好类游憩者的游憩同伴中“朋友/同事/同学/恋人”的比重高于其他类型,占48.4%,主要原因在于该类游憩者中年轻人比重较高,交往的对象以朋友或同学为主;情感交流类游憩者的游憩同伴中“家人/亲戚”的比重最高,占58.5%;而各类游憩者中选择“邻居”作为游憩同伴的比重都很低,反映出当前城市社区居民之间交往较少这一现实。(4)在游憩活动方面(图2d),各类公园游憩者进行的游憩活动类型,均以“散步/闲逛”和“欣赏风景”为主,其他游憩活动类型的比重相对较低。其中,休闲放松类游憩者选择“运动健身”的比重高于其他类型,占21.1%,与此类型游憩者中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相关;情感交流类游憩者选择“闲坐观望”“聊天”“带小孩玩”的比重则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分别占32.3%,38.5%和26.2%,与此类游憩者以与家人、朋友增进感情为主的游憩动机相吻合。

表5 不同类型游憩者游憩行为特征的卡方检验

图2 不同类型公园游憩者的行为特征Fig.2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creationists

不同类型公园游憩者在出行方式、时间距离、游憩时长、游憩活动类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各类型公园游憩者的出行方式均以步行和公共交通为主,选择自行车、出租车和私家车等交通方式的比重较低,因而应加强公交和地铁等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以提高城市公园等公共游憩空间的可达性。各类公园游憩者从家或住所到公园所需要的时间为“10~20 min”和“20~30 min”的比重较高,表现出公园日常游憩的近距性特质。此外,“30 min~1 h”这一时间距离的比重也较高,反映了玄武湖公园作为南京市中心公园,其吸引半径较大。各类型游憩者在公园的游憩时长以1~4 h为主体,逗留时间在“0.5 h及以内”与“6 h以上”的游憩者比重较低。

4 结论与建议

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主要包括个人爱好与交际、接近自然与放松、情感交流和消磨时间,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更多地体现了休闲、放松和交往的日常性特征。在动机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园游憩者分为接近自然类、休闲放松类、消遣爱好类和情感交流类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公园游憩者在人口属性特征和游憩行为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异同性,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园建设与管理。

(1)公园规划设计中要着重体现休闲功能和交往功能。“个人爱好与交际”和“接近自然与放松”是城市居民公园游憩的重要动机,其次为“情感交流”和“消磨时间”。因此,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重点体现休闲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以契合城市居民的公园游憩需求。公园休闲功能的构建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设置休息设施、遮阴避雨设施等,使游憩者获得更好的休息与放松。社会压力的增大带来城市居民孤独感的增强,城市公园社会交往功能的构建尤为迫切。可在公园中设置各类活动场地、举办公共活动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为更大范围内的社会交往提供平台。此外,社会交往功能的实现应以着眼于细节,如园内交通系统的安排、绿地的规划、休息场所的设置都可以更多地贴合人们的社交需求和习惯,为人们创造交往的机会。

(2)加强针对老年群体和少年儿童游憩需求的规划设计。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是公园游憩者中的两类特殊群体。随着中国城市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在公园游憩者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游憩动机突出表现为消磨时间和休闲放松,因此,公园设计应结合其游憩行为特征和需求特点,设置适应老年人游憩偏好和习惯的活动场所。此外,当前城市内部专门的儿童公共游憩空间较为缺乏,与未成年子女加强情感交流是很多父母公园游憩的重要动机。因此,公园规划设计应考虑少年儿童的特征和需求,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和游戏设施,目前玄武湖公园相对缺乏这类场所。(3)关注女性的公园游憩需求。性别差异是公园游憩者主体特征差异的主要内容,也是造成公园游憩行为分异的原因之一[15]。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西方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较大的影响,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空间。对玄武湖公园游憩者的研究发现,情感交流类游憩者中女性比重明显偏高,符合女性游憩需求和心理特征的游憩空间和设施的建设应受到关注。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实现免费开放,城市居民的公园游憩行为逐渐常态化。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应该更好地贴近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关注公园游憩者的动机特点与价值取向。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及游憩者类型,而对其在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不足。后续研究应结合不同游憩群体的需求及行为特征,在公园的空间布局和游憩设施配置等方面展开,以更好地指导城市公园规划与管理。

[1] 张京祥,李志刚.开敞空间的社会文化含义:欧洲城市的演变与新要求[J].国际城市规划,2004,19(1):24-27.

[2] 吴必虎,董丽娜,唐子颖.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J].中国园林,2003(4):48-50.

[3] Kovac K F.Integrating Property Value and Local Recreation Models to Value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Regional Park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8):79-90.

[4] Scott D.Exploring Time Patterns in People’s Use of a Metropolitan Park District [J].Leisure Science,1997,19(1):159-174.

[5] Gobster P H.Managing Urban Parks for a Racially and Ethnically Diverse Clientele [J].Leisure Science,2002,24(1):143-159.

[6] Sonja A,Stanis W.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of Park Visitors: Retesting Constraint Models in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Stages[J].Leisure Sciences,2009,31(2):287-304.

[7] 崔峰,丁风芹,何杨.城市公园游憩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例[J].资源科学,2012,34(10):1988-1996.

[8] 田逢军.城市大型公园绿地游憩功能的综合开发[J].城市问题,2009(7):52-55.

[9] 尹海伟,徐建刚.上海公园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J].城市规划,2009(6):71-76.

[10] 李文,张林,李莹.哈尔滨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效率分析[J].中国园林,2010(8):59-62.

[11] 谢佐桂,杨义标,任洁.深圳市市政公园游客行为调查与分析[J].经济地理,2006,26(6):67-69.

[12] 陆敏,顾雪芝,姜辽.居民城市公园游憩涉入与地方依恋——以江苏省常州市红梅公园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122-129.

[13] 李建伟,熊鹏,张兢予.基于女性主义的城市公园游憩行为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丰庆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1,26(5):60-64.

[14] 邓昭华,刘垚,赵渺希.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性别差异——以广州人民公园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5):109-114.

[15] 贾艳艳,朴永吉.女性对公园景观空间评价的因子分析[J].中国园林,2013(6):77-81.

[16] 张海霞,周玲强.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幸福感的因素构成与差异分析——以杭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9):1074-1081.

[17] 于冰沁,谢长坤,杨硕冰.上海城市社区公园居民游憩感知满意度与重要性的对应分析[J].中国园林,2014(9):75-78.

[18] 张宏梅,陆林.近10年国外旅游动机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60-64.

[19] Hair J F,Black W C,Babin B J.Multivariate Data Aalysis[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2010.

Motivation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k-based Recreation for Urban Residents in Transitional Period: A Case Study of Xuanwu Lake Park in Nanjing

Zhao Jing1, Xuan Guofu2, Zhu Ying1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Nanjing 211171, China 2.Department of Tourism,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arket transition, urban par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ident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alyzing the motivation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k-based recreation of urban residents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park. Taking Xuanwu Lake Park in Nanjing for example, the paper examines the motivation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k-based recreation of the urban resident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Results show that urban residents’ recreation motivation mainly consist of four dimensions which are individual hobby and contacts, close to nature and relax,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o kill tim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urban residents’ recreation motivation, the paper divides recreationists into four types which are for close to nature, for relax, for rest and hobby, and for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recreationists’ types have obviou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refore, in light of these findings, the paper makes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urban park.

recreation motivation;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Xuanwu Lake Park; Nanjing City

2015-01-04;

2015-12-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31,412011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YJCZH193);南京晓庄学院地理学重点学科资助

赵静(1981-),女,安徽寿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地理研究,(E-mail)zhaojing113@sohu.com。

宣国富(1977-),男,安徽铜陵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研究,(E-mail)xgfu99@sina.com。

F590

A

1003-2363(2016)02-0113-06

猜你喜欢
玄武湖城市居民城市公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南京玄武湖的前世今生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水系历史变迁视角下的玄武湖生态功能退化原因探析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南京北湖艺舫 (玄武湖店)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