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协调分析

2016-05-25 00:37沈苏彦艾丽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年2期
关键词:耦合历史旅游

沈苏彦 , 艾丽君

(南京林业大学 旅游管理系,南京 210037)

南京城市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协调分析

沈苏彦 , 艾丽君

(南京林业大学 旅游管理系,南京 210037)

旅游开发已成为近年来城市历史街区复兴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盲目的旅游开发易给街区内的文化遗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有必要对其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分析。构建适应城市历史街区发展需要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以南京市8个重点历史街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与其旅游开发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现失调态势,同时证实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及其在历史街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指导价值。

社会-生态环境;历史街区;旅游开发;耦合协调;南京市

0 引言

历史文化名城是承载中华千年文明的载体,在文化大繁荣、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而历史街区则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可以作为城市历史见证并且能集中体现城市传统文化价值的街区[1]。历史街区在我国又常常被称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虽然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就本质而言都指的是具有一定规模、保存历史遗存较多且历史风貌保护较好的街区[2]。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历史街区积极融入新的城市时空格局[3]。同时,城市历史街区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而遗产旅游则成为复兴城市历史街区的重要途径[5-7]。对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对当地产生诸多积极的影响,例如使当地经济结构多样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对于居住在历史街区内的居民而言,旅游开发可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质量以及增加更多的休闲空间[4]。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上海新天地、苏州平江路等历史街区的示范效应下,我国各地具有旅游功能的历史街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规划几乎都有旅游发展的指向性[8],旅游开发已经成为近年来历史街区复兴的主要方式之一[9]。伴随着城市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深入推进,旅游开发在给历史街区保护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其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了诸多消极影响[10]。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许多历史街区生存状态堪忧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街区的旅游发展是一个涉及众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如果旅游开发与其社会-生态环境之间不协调,会导致对历史街区的破坏和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恶化,为其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因此,有必要研究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和其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促进城市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学术界对于历史街区的研究近年来也逐渐增多,主要围绕历史街区的保护、修复及改造[11-13],历史街区保护及开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等方面[14-18]。而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一般散落于遗产旅游和旅游地理的有关文献中。少量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领域的研究多是围绕历史街区旅游体验进行的[3,19-22]。正如S.Anderheggen所言,历史街区在旅游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游者能体验街区的历史与文化,历史街区是遗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13]。国内相关研究除了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展开,还主要集中在特定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上[23-26]。尽管历史街区旅游开发蓬勃发展,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研究没有达到应有的繁荣程度[27]。历史街区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近年来有利用定量的因子分析[22]、凯利方格分析和阶梯式分析[19,21]等方法来研究历史街区的游客体验感知,但城市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耦合协调度方面的研究尚比较少见。

1 研究方法

1.1 耦合评价模型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产旅游资源,其评价可以以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8]标准作为基础,并参考古村落旅游开发评价[29]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评价[30-31]等相关研究展开。同时,城市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耦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城市历史街区的特点,评价模型一方面应从不同角度客观、全面地反映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开发潜力;另一方面,城市历史街区常常作为当地居民的居住场所,对历史街区进行的旅游开发,还需要重视街区内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32]以及旅游者体验的需求特征。基于此,本研究的耦合评价模型可以概括为社会-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两大系统,前者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2个方面,后者包括旅游资源质量、配套设施和开发潜力3个方面。

这里耦合度值用C表示,且该值的取值范围为[0,1]。C=1表示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耦合状态,系统的结构有序;C=0则表示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杂乱状态,系统的结构无序[34]。

耦合度实际上反映了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其旅游开发系统的耦合程度,但有时较难反映出两者之间的“功效”与“协同”效应。而耦合协调度模型可以进一步反映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其计算方法为:

T=αf(x)+βf(y);

式中:D为协调度,反映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其旅游开发两者的协调状况;T为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其旅游开发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权数,考虑到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其旅游开发同等重要,取α=β=0.5。D值越高说明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其旅游开发之间越协调。

1.2 指标体系

技改后,介耗保持在3.0 kg/t左右(本厂所用磁铁矿粉磁性物含量不小于93%,真密度不小于4.3 kg/L,小于325目粒级含量不小于80%)。

1.2.1 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研究旅游地的发展已经是近年来国际上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种趋势[35-39]。本研究的城市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系统是指历史街区的社区居民系统及环境系统。在借鉴相关研究并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情况,从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2个方面共确定了8个具体指标,即自然环境(x1)、绿化环境(x2)、生物多样性(x3)、建筑环境(x4)、居民间熟悉度(x5)、居民互相分享(x6)、居民互相帮助(x7)、居民间信赖度(x8)。其中前4项为生态环境指标,参考了相关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40-43],而后4项为社会环境指标,参考了相关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35-37]。

1.2.2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系统。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系统包括旅游资源质量、配套设施和开发潜力。结合旅游资源国家标准,以及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将旅游开发系统中的旅游资源质量因子设置6个具体评价指标,即旅游资源的知名度(y1)、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y2)、旅游资源的科学和科普教育价值(y3)、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y4)、旅游资源带来的愉悦感(y5)以及旅游资源的种类和规模(y6)。

旅游活动的顺利实施还有赖于目的地和旅游景区的相关配套设施。对于城市历史街区而言,旅游开发需从街区本身的交通通达性(y7)、道路标识性(y8)、接待能力(y9)和其他基础设施(y10)这4个方面进行评价。

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及旅游开发面临的环境经常在发生着变化,从长远来看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也应该是旅游开发评价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41]。根据黄震方等人的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可以包含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旅游市场的开发潜力(y11)、旅游产品的开发潜力(y12)、旅游经济效率的潜力(y13)和旅游环境优化的潜力(y14)[41]。但考虑到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需要特别关注历史街区所在社区的利益[4,32],本研究在开发潜力中增加了社区收益潜力(y15)这一评价指标。

1.3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南京是我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中明确了南京重点保护与发展的9个历史街区,即夫子庙、门东三条营、门西荷花塘、南捕厅、朝天宫、总统府、梅园新村、颐和路、金陵制造局。但考虑到金陵制造局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厂区的杰出代表(《金陵机器制造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3》),与其他8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将选择除该街区以外的8个历史街区。

计算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与旅游开发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键是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旅游研究中,常见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也有德尔菲法等主观赋权法。由于两大系统共包含23个指标,数量较多,主观赋权法较难把握指标间的权重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客观熵值法赋权法计算指标层的各项指标。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利用熵值法计算耦合协调模型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表1)。

表1 各指标权重值Tab.1 Weighted value of indicators

2.2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根据样本数据以及上述的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南京8个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表2)。耦合协调度值越高说明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越协调。

从表2可以看出,被评价的8个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与其旅游开发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现失调态势(D值均低于0.5),表明历史街区旅游开发过程对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注、保护与整治总体上比较欠缺,还没有形成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和旅游开发系统和谐统一和耦合协调的状态,从而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表2 南京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Tab.2 Capacitive coupling evaluation of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istoric districts of Nanjing City

比较而言,总统府和夫子庙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这两个历史街区均属于南京旅游开发较早的地区,一方面,从旅游资源条件和配套设施来看,与其他历史街区相比都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居民已较适应各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活动,而为了旅游开发进行的诸如秦淮河整治等环境整治工程也优化了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其旅游开发的耦合协调。但其耦合协调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南捕厅、门西和门东历史街区与夫子庙历史街区均位于南京老城南地区。该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众多,是目前仅存的格局依旧、风貌尚存的明清历史街区,被认为是古都南京的历史缩影。2006年以后,根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南捕厅、门东和门西历史街区逐渐开始了更新整治工程和旅游开发项目。在做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时发现,南捕厅历史街区和门东历史街区内的原住居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居民普遍对现有的旅游开发模式持反对态度。现有的门东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基本采用了原住民搬迁的“博物馆式”开发[44]。其中一位近80岁的“老南京”在接受调查时就表示历史街区功能的改变很不能让人接受。他说“……原来(的)居民搬走了,现在都是(开发)商品房……完全是性质上(变化了),原汁原汤没得了,全是假货……在这边五六十年了,我现在80岁了,过去的巷子好,一条巷子、一条巷子,我十几岁就在这边了……现在把民居改成商业街就没有意思了。”可以看出,这些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之间不是十分协调。

颐和路和朝天宫历史街区是耦合协调程度最低的2个街区。总体上看,它们在旅游开发功效和社会-生态环境功效方面得分均不高。这表明这2个历史街区目前的社会-生态环境状态尚不太适合进行旅游开发。颐和路历史街区是南京民国建筑的集中区域,目前基本保留其居住功能,且大部分地方是大门紧闭的“高干区”,被很多“驴友”称为“不是景点的景点”。该街区现在接待能力有限,且街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比较缺乏,只适合少数自助游游客观光游览,在近期不太适宜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

3 结论

城市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评价是合理旅游开发和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和旅游开发系统的耦合协调模型,案例研究表明了该模型的可操作性及对城市历史街区旅游的指导价值。选取南京即将重点发展的8个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按照耦合协调模型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8个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与其旅游开发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现轻度失调态势;总统府和夫子庙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预期旅游开发的耦合协调程度相对最高;而颐和路和朝天宫历史街区的社会-生态环境与其旅游开发的耦合协调程度最低,属于最严重失调状态。鉴于此,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需充分考虑其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耦合协调程度,多关注城市历史街区内原住民的生存和发展因素,即只有重视社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才可能真正推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1]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Washington Charter 1987[EB/OL].(1998-09-11)[2012-12-30].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charters/charters.pdf.

[2] 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3):35-36.

[3] 刘家明,刘莹.基于体验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复兴——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3):556-563.

[4] UNESCO.Historic Districts for All:A Social and Human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Revitalization[EB/OL].(2008-09-06)[2012-12-20].http://www.unesco.org/new/en/newdelhi/areas-of-action/social-and-human-sciences/historic-districts-for-all/.

[5] Ashworth G J,Tunbridge J E.The Tourist-Historic City: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Managing the Heritage City[M].Oxford,UK:Porgamon Press,2000:12-25.

[6] McKercher B,Cros H D.Cultural Tourism: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M].New York: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2002:103-108.

[7] Tiesdell S,Oc T,Heath T.Revitalizing Historic Urban Quarter[M].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1996:54-66.

[8] 郭湘闽.以旅游为动力的历史街区复兴[J].新建筑,2006(3):30-33.

[9] Bose S.Historic Buildings at Chitpur in Kolkata:Problems and Prospects through Urban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J].The Planning Review,2012,48(1):68-82.

[10]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23(3):427-436.

[11] Crankshaw N.Creating Vibrant Public Spaces:Streetscape Design in Commercial and Historic Districts[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2009.

[12] Bose S.Historic Buildings at Chitpur in Kolkata:Problems and Prospects through Urban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J].The Planning Review,2012,48(1):68-82.

[13] Anderheggen S.Four Decades of Local Historic District Designation:A Case Study of Newport,Rhode Island[J].The Public Historian,2010(4):16-32.

[14] Noonan D S,Krupka D J.Making or Picking Winners:Evide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ice Effects in Historic Preservation Policies[J].Real Estate Economics,2011,39(2):379-407.

[15] Zahirovic-Herbert V,Chatterjee S.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Residential Property Values:Evidence from Quantile Regression[J].Urban Studies,2012,49(2):369-382.

[16] 孙萌.对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经济分析[J].小城镇建设,2001(4):46-47.

[17] Aref F.Assessing the Level of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ocal Communitie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0,3(1):81-90.

[18] Shipley R,Jonas K,Kovacs J F.Heritage Conservation Districts Work:Evidence from the Province of Ontario,Canada[J].Urban Affairs Review,2011,47(5):611-641.

[19] Naoi T,Yamada T,Iijima S,etal.Applying the Caption Evaluation Method to Studies of Visitors’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1061-1074.

[20] Naoi T,Airey D,Iijima S,etal.Towards A Theory of Visitors’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s Tourism Destinations:Frameworks and Method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60(4):396-400.

[21] Naoi T,Airey D,Iijima S,etal.Visitors’ Evaluation of An Historical District: Repertory Grid Analysis and Laddering Analysis with Photographs[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420-436.

[22] 廖仁静,李倩,张捷,等.都市历史街区真实性的游憩者感知研究——以南京夫子庙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1):55-60.

[23] 彭震伟,高璟,刘文生.红色旅游中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探析——以云南省“扎西会议”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7,31(7):89-92.

[24] 梅青,白彩云,孙淑荣,等.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67-169.

[25] 杨钊,陆林,王莉.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安徽屯溪老街实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5):525-530.

[26] 杨劲松.基于北京朝阜路的我国历史街区旅游业发展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8):49-53.

[27] 戴湘毅,朱爱琴,徐敏.近30年中国历史街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6(2):224-229.

[28] 国家旅游局.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9] 方磊,唐德彪.古村落旅游开发潜力模糊评测及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3(3):74-76.

[30] 陈炜,文冬妮.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4):31-35.

[31] 尹乐,李建梅,周亮广.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163-166.

[32] 王莉,杨钊,陆林.经营者/居民参与屯溪老街保护与旅游开发意向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4):425-438.

[33] Lacitignola D,Petrosillo I,Cataldi M,etal.Modeling Socio-ecological Tourism-based 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 [J].Ecological Modeling,2007,20(6):191-204.

[34] 崔峰.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64-69.

[35] Casagrandi R,Rinaldi S.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ourism Sustainability [J].Conservation Ecology,2002,6(1):13.

[36] Patterson T,Gulden T,Cousins K,etal.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A Dynamic Model of Tourism in Dominica[J].Ecological Modelling,2004,175(2):121-136.

[37] Petrosillo I,Zurlini G,Grato E,etal.Indicating Fragility of Socio-ecological Tourism-based System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6,6(1):104-113.

[38] Lacitignola D,Petrosillo I,Cataldi M,etal.Modelling Socio-ecological Tourism-based 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 Modelling,2007,206(1):191-204.

[39] Lacitignola D,Petrosillo I,Zurlini G.Time-dependent Regimes of a Tourism-base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Period-doubling Route to Chaos[J].Ecological Complexity,2010,7(1):44-54.

[40] 王金叶,程道品,胡新添,等.广西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4):5-8.

[41] 黄震方,袁林旺,黄燕玲,等.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江苏海滨为例[J].生态学报,2008,28(4):1655-1662.

[42] 原清兰.基于AHP的桂林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83-88.

[43] 邱云美.基于价值工程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58-2168.

[44] 沈苏彦,沙润,魏向东.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4):266-268.

Capacitive Coupling Analysis of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 of Nanjing City

Shen Suyan, Ai Lijun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 is regarded as one of main ways to revitalize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capacitive coupling of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istoric districts in order to avoid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ter constructing a capacitive coupling model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ample data were collected in eight historic districts of Nanjing. Entropy method was employed to calculate weighted value of every variable in the model. It indicates that the surveyed districts show overall low capacitive coupling degrees. The result confirms the oper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proposed in the paper and the guiding value for developing tourism of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historic districts; tourism development; capacitive coupling; Nanjing City

2014-11-14;

2015-0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301150);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重点项目(201410298054Z);2013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国家旅游局2014年度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TYEPT201420)

沈苏彦(1979-),女,江苏苏州市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E-mail)shensuyan@163.com。

F590

A

1003-2363(2016)02-0108-05

猜你喜欢
耦合历史旅游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旅游
新历史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