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国产影片反审美心理尝试

2016-05-24 06:29符虔
电影文学 2016年10期

符虔

[摘要]姜文的《一步之遥》以观众始料未及的形态出现在商业院线。该电影依旧保持了姜文一直以来的后现代风格,且进行了更加张扬的体现。如果说姜文之前的几部作品为观众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欢乐国度,那么在本片中,姜文一反常态,大胆地挑战了观众的审美价值,进行了一番反审美心理的大胆尝试,用违背观众期待、违背常规逻辑、阻止观众移情的手法摧毁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该片的反审美心理特征。

[关键词]反审美心理;虚构世界;后现代特征

《一步之遥》是一部全民合家欢的电影。影片的定位与其题材风格之间存在一定的间离性,这让姜文的后现代主义发挥愈加淋漓尽致。本文无意于鼓励这样的创作方式,只是客观地分析它的艺术特征。

一、反期待

电影《一步之遥》中,导演姜文和观众玩了一出你追我藏的游戏,影片中遍布着姜文设定的“圈套”,到处都是与观众的期望相逆反的设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一直在受挫,观影期望与审美都得不到满足。

电影《一步之遥》的结局设定有违常理。作为中国优秀的导演之一,姜文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将这种风格深深地融入其作品之中,这种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他极具个人特色的世界观认同,也离不开他独到的生活感悟。姜文构建了一个独具风格的电影王国,而在这个充满发散性思维的王国之中,违背常规的结局设定是姜文最常用的手段。电影《一步之遥》的结尾,主人公马走日和情人武六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私奔,私奔路上还展开了一段疯狂的追车闹剧。此时,在观众的期望中,他们一定会如同通常爱情故事的大团圆结局一样,最终逃脱他人的追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姜文偏偏不让结局如观众所愿,马走日进行了一段不着边际的讲话,然后就死在了追兵的手中,武六的下落也是迷雾重重。《一步之遥》不仅没有按照观众期望的大团圆去结束故事,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用与观众期望完全相反的形式作为结局。这种“极端”的设定,表达了姜文对于生活和爱情的独特思想,也是姜文灵魂深处对自我感知的一个描摹。姜文的爱情观呈现出一种漂浮无根的态势,他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于渺无希望的爱情的抵抗。这种违背常规的结局,是姜文对自我镜像的描述。影片中马走日不着边际的演讲,实际上是导演想让观众理解自己的良苦用意,从自我折磨中早日解脱。姜文太过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他的作品与观众产生了距离。在观众的眼里,马走日漫长的演讲如同一个神经病的行为,马走日的悲剧是自作自受。这种违反常态的结局设定,如同姜文用边缘化语言和观众玩的一个游戏。姜文对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相当迷醉,他只讲自己要讲的故事,并不会特别在意观众的喜好。

影片《一步之遥》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利用了戏仿的手法,却意外地利用得并不彻底。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下,戏仿已经成了一种十分常见的艺术手法。我们身处于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戏仿被奉为迎合大众娱乐需求的一项法宝。当电影艺术中需要表达其独特思想的时候,经常运用戏仿的手法来对大众熟悉的内容进行改造,甚至完全颠覆。而《一步之遥》的妙处就在于运用了不完全的戏仿方式。在一半熟悉一半陌生之后,给观众带来一种间离之后的皈依,尽管这种皈依略显牵强。该影片一经上映,大众的评论更多地聚集在对影片中戏仿手法的归集上,津津有味地研究影片对经典电影的模仿画面。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在运用戏仿的艺术手法之时,更加注重其戏谑的功能。电影《一步之遥》中对经典影片《教父》中的画面进行了戏仿,电影中的故事线索兔子的形象,是对《教父》中猫的戏仿,同时又不光是在戏仿“猫”的形象,还承担了一种道具符号的功能。这段戏仿为后续的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奠定了基调,当人们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下面应当会出现同样充满戏谑的戏仿。但导演似乎并不想顺着观众的想法展开剧情,而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不按常理出牌。

因此,姜文又令观众陷入了失望的情绪之中,他在开篇之处开启了戏仿经典影片的模式,而当观众以为这种滑稽戏仿会在后面继续而充满期待的时候,他又反其道而行之,让观众的希望落空。影片中,姜文运用戏仿的艺术手法打破了观众心目中的既有形象,例如将人们普遍认为高尚的人和事大众化,甚至大胆对其进行戏谑,超越了人们的思维。乍看起来,姜文在用这种手段来迎合观众的乐趣,实际上,却是他个人思想意识的体现,属于个体的感情发泄。《一步之遥》充斥着戏仿的桥段,姜文如行云流水般游戏了观众的审美。当电影落幕之时,多数观众都表示没有看懂,仿佛一直浮在故事的表面而无法深入。姜文的作品总是存在着隐藏在情节表面的深层含义和伏笔,这也是姜文的个人风格之一。

二、反逻辑

电影《一步之遥》中很多细节都没有遵循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逻辑,从而造成了观众难以理解,影响了观众的审美。

第一,角色设置上违反逻辑。比起某些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姜文并没有陷入绝对边缘化,而是拥有一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完美融合的审美高度,姜文的后现代艺术体现通常源于这一对矛盾体自发的冲击力以及导演的个人魅力。姜文打造了一个充满特定符号的电影王国,而这个空间是与大多数人格格不入的,影片中的角色设置也属于这种特定符号之一。例如主人公马走日的设定,电影开篇的时候马走日自称是慈禧太后的心腹,我们推测他的身份大约是个太监。然而随着后来的情节发展,马走日身上没有任何太监的影子。他和完颜英谈恋爱,和武六玩私奔,这一切都不过是个虚拟空间。而且,姜文最初给观众描绘出的马走日是强大和智慧的,但凡有任何困难到马走日面前都不是困难,从没有马走日摆不平的事。但是,之后马走日由于犯罪而跌入深渊,再也没能站起来,让人感觉十分无奈。马走日这个角色设定,呈现出完全迥异的两种形象,乍看起来格外滑稽,但事实上,这是姜文运用了反逻辑的思想来设置角色。一方面违反了观众的猜想和期望,一方面又违反了角色设定和叙事主线的逻辑性。正因如此,这种反逻辑的人物塑造打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姜文氏游戏。

第二,情节发展上违反逻辑。姜文既要坚持自己与众不同的文艺风格,又要在大众审美之上凸显自我情怀。影片《一步之遥》从题材上看属于民国历史题材,从主线上看是在追踪杀人案背后的人性。对于这样一个观众熟悉的设定,如何巧妙地安排剧情来实现上文提及的要求,这是姜文要面对的难题。影片中,马走日在与武六聊天的时候,武六踢了马走日一脚,武六只是在开玩笑,但马走日的腿却真的断了。武六的母亲发现自己的车喇叭被打了之后,竟然愤怒地朝武六和马走日开枪,这种夸张到近乎疯狂的安排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让观众感觉到一种情感的间离。姜文试图用这样不同寻常的叙事来让观众体会到不同寻常的情感。最后,马走日无路可走之际,这时的情节发展几乎完全摆脱了正常的逻辑。山坡上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许多身穿婚服的新人使得局面更加混乱,马走日在被枪击的同时进行了一大段毫无主题不知所云的讲演,甚至在他临死前坠落的时候还做出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这种打破了常规因果逻辑的安排,其随意性不亚于一场闹剧式的游戏,大大玩弄了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可见,电影《一步之遥》并非普通的后现代主义影片,这种凌乱的反逻辑式情节充满了姜文的艺术标签。然而,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现实主义思想表达,混乱的背后隐藏了深刻的寓意,嬉笑的本质却是一次严肃的情感回归。

第三,时空安排上的反逻辑。电影通过构建一个时间和空间复合的世界,来满足创作者和观赏者的情感寄托。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影片中,通常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实现时空转换,让观众不会感觉到突兀;而在后现代主义影片中,却越来越趋向于随意甚至是凌乱地进行时空转换。《一步之遥》中,马走日驱车带着武六,忽然就进入了一片欧洲风格的风车古楼中,这是空间的迁移,也是时间的改变。通过时空转换,影片的叙事角度也发生了改变,主人公马走日的表现开始出现了强烈反差。马走日停止在被追逐中一味地逃避,局面反转,他站出来完成了一段虽然意识流但却张扬了自我的讲话。

第四,镜头表现的反逻辑。影片《一步之遥》中,在表现马走日和武六聊天叙旧的时候,并没有使用两人对话中普遍使用的正反打镜头,违背了镜头表现的常规逻辑。而当镜头回到正反打形式的时候,又意外地使用了俯视的角度,马走日和武六在说话的时候都仰视着镜头,给观众带来一种他们彼此都在对方上面的错觉。很显然,这根本不符合空间逻辑,使得观众很容易陷入迷惘。违反常规的镜头画面充满了随意性,这种随意不仅颠覆了观众的审美,还映射出马走日和武六的精神状态。

三、反移情

在欣赏艺术作品之时,“移情”是一个关键的精神步骤。通过“移情”,观众可以将作品中的情感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触融合。然而在电影《一步之遥》中,姜文却有意破坏了观众的“移情”过程,不仅如此,还运用各种反逻辑的表现方式让观众从剧情中脱离,甚至造成他们与影片的彻底疏离。

在观众的“移情”过程中,对主角形象的认可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观众认可了主角的行为,才会进一步认可整部影片。按照普遍逻辑,观众最易认同的形象就是代表正义的英雄形象。然而《一步之遥》中的马走日却与英雄形象背道而驰,他先是与武七勾结做出洗钱的违法勾当,面对自己陷入完颜英之死的冤案中,马走日绞尽脑汁也无法保护自己,只能去求助覃老师。在马走日与武六的关系中,他也扮演着被保护的角色,马走日的邪恶和窝囊与英雄简直是天差地别。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男性的定义首先应当是有能力保护女性的,并且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维护正义的。马走日不仅做了坏事,还藏匿在女人的羽翼之下,渴望得到母性的温柔庇护。马走日的形象,就像是一个尚且需要母亲保护的嗷嗷待哺的孩子,是一个精神上发育畸形的男性,更不用奢望其能够有责任和担当。而且,影片并没有将马走日的形象完全置于被讽刺批判的位置。马走日的形象,不仅不符合中华传统思想中对男性的刻画,在现实生活中也找不到一个类似的形象归集,因此,马走日的塑造在传统和现实中始终是脱离的,是一种完全没有基础的虚构。面对这样的主角形象,观众很难进行“移情”,不能将自我情感与思想寄托到马走日的形象上。

电影《一步之遥》中,马走日曾经和两个女性产生过爱情,但这两段情感都伴随着荒诞的意味。在与完颜英的爱情中,马走日只不过为完颜英打了一个人,完颜英就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他。这段“一见钟情”没有任何铺垫,显得仓促而荒唐。上一秒,马走日还在打人;下一秒,马走日就开始和完颜英幽会。而在马走日与武六的爱情中,就在武六即将枪杀马走日的时刻,马走日痛诉自己的冤情,武六竟然就不可思议地爱上了马走日,这更是没有任何理由可言。马走日的两段爱情都是极端仓促的,影片没有交代明晰理由,使得这两段感情都让观众无法相信。《一步之遥》中的感情叙述基本是为主人公马走日而服务的,这其中饱含着对女性形象的忽视。不管是完颜英还是武六,都只是姜文在抒发自我情感中的审美道具而已。影片中对于男女感情的叙事,违背了常规男女感情发展脉络的逻辑,倾注了姜文对现代人在感情中解脱的期许。

四、结语

电影《一步之遥》充满了与观众的期望相逆反的设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一直在受挫,观影期望与审美都得不到满足。姜文用违背观众期待、违背常规逻辑、阻止观众移情的手法摧毁了观众的审美期待,表达了其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人的独特价值观与人生观。虽然影片从艺术和技术角度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姜文的才华,然而于大多数观众而言,这就如同一场意识流的游戏,其观影价值无法超越《让子弹飞》。

[参考文献]

[1] 刘静.探析《一步之遥》的叙事风格[J].电影文学,2015(02).

[2] 金云霞.《一步之遥》的人性欲望书写[J].电影文学,2015(02).

[3] 赛人.《一步之遥》:将孤独进行到底[J].电影艺术,2015(01).

[4] 闫志远.《一步之遥》的悲剧性解读[J].电影文学,2015(02).

[5] 梁哲.《一步之遥》的叙事策略与美学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