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百团大战》的叙事策略对比

2016-05-24 06:29张泽愚
电影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对比

张泽愚

[摘要]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外都对这段惨痛的民族记忆进行了电影化的呈现。《狂怒》和《百团大战》是中外两部较新的二战题材电影,通过二者的对比不难发现,场面和形式并不是我们同美国电影的差距,真正的差距是在讲故事的能力上,抑或是叙事策略上。文章从主题叙事、情节叙事和人物叙事三个方面,分析两部电影的叙事策略,希望对国产抗战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叙事策略;对比;叙事冲突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百团大战》作为庆祝抗战胜利的献礼影片,为观众重现了抗战时期经典战役的一幕。2014年,美国电影《狂怒》以新兵诺曼的视角表现出了对战争新的思考。两部电影作为中外较新的二战题材电影,上映之后票房都取得不错的反响。笔者将从主题、情节、人物这三个角度对《狂怒》和《百团大战》的叙事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一、主题叙事的对比

(一)叙事角度——微观与宏观

《狂怒》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战争类型片,影片采用微观的叙事角度,讲述了诺曼在战争中所遇到的以唐为领导的“狂怒”小分队、萌生情愫的艾玛和最后放他一马的纳粹小兵等之间的故事,以新兵诺曼的视角感悟战争,以亲身的体验认识战争,从一个普通人向英雄形象的身份转换去叙事,从害怕、恐惧的心态转向正视、狂怒的战争情绪,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个人作战能力的增强,更多的是凸显了亲历这场战争时,个人所焕发出的人性意识的觉醒和对战争的思考。

对比国产主旋律影片《百团大战》,则是采用宏观的叙事角度,讲述了八路军所发起的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战斗结果和整场战役的意义。虽然是以姚尚武参加百团大战为主线,但是叙事视角还是以敌我双方的战略博弈为侧重点。这种“侧重‘司令部的真实的叙事方式主要是由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所决定的,决策之下是一连串的谋划与排布,而谋划与运筹之下是一场场具体的大小战役战斗、一个个具体的战争的画面图景”[1],以此来凸显在战争情况下,由意识形态主导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节。

(二)主题展开方式——人性与集体

电影《狂怒》是以人为主题和叙事元素的,大篇幅地强调一个个普通的士兵面对这场战争时所表现出的曲折历程。通过宏大的战争背景和普通士兵的具体作战进行对比,体现出了角色个体对战争的身份认同,主题的展开也更多地依附于角色个体的心理变化,“经过家仇、国难洗礼的英雄们以个人的成长经历隐喻忍受磨难、不断自新的民族精神主体,从而建构起为民族的明天奋斗不息的宏伟主题,英雄的光环在个体融入民族抗战的过程中彰显出来,与自我的曲折经历成正比”[1]。

影片《百团大战》里所要刻画的主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弘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面对这种宏大的叙事主题,导演突出了“战略、战役、战斗”[2]三个层面,描绘了延安党中央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对百团大战的肯定,彭德怀、左权等运用独特的战略思维和智慧指挥的具体实施以及具体战士的战斗场面。这种主题展开方式凸显了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体现了面对国家存亡时,全民族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

(三)创作文本——虚构与改编

电影《狂怒》是以二战后期欧洲战场为创作时空,纳粹德军在自己的后方负隅抵抗为创作背景,虚构了一个美军坦克部队在德国背水一战的故事。由于故事不真实存在,导演就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去阐释主题。比如为了体现美国战争期间的民族融合和宗教观,坦克小分队的成员就有犹太人、墨西哥裔、意大利裔等,其中火炮手博德和诺曼是基督徒,在盟军的其他队伍中还有黑人的身影。

但是,众所周知,百团大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是八路军领导和指挥的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一场战役。导演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之上,不能刻意虚构叙事,而是围绕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进行了二度创作,虚构出了姚尚武、梁山、哑巴等众多的小人物,他们都代表了八路军战士和广大的敌后人民群众。

二、情节叙事的对比

(一)叙事主线——紧凑与松散

在《狂怒》中,以主人公诺曼在战争中的成长蜕变为主线,穿插着他对战友和恋人的情感副线,通过情节的渲染表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影片(时长:132分,含片尾字幕10分钟)的叙事主线是:第一个部分是从开头到诺曼第一次亲身参与战斗。(共35分钟)情节点一:诺曼因为对方是童子军而间接害死了前方坦克的战友,受到了唐的斥责。(第24—35分钟)第二个部分讲述的是经过战斗的洗礼诺曼在战争中与德国女孩艾玛产生了感情,短暂而美好的爱情使诺曼对于战争的感情更为投入。(共46分钟)情节点二:诺曼将怒火发泄到战争中,气愤地将敌方坦克手打死。(第76—81分钟)第三部分是五人小分队在任务完成后遭遇了敌军伏击,最后经过殊死搏斗,除诺曼外都壮烈牺牲。(共41分钟)

这三段之间的布局十分紧凑,段与段之间的内在逻辑也条理分明:从诺曼初上战场的抗拒,发展到痛失恋人后的悲痛,最后是唐带领五人小队与纳粹的奋死抵抗。从他们身上彰显出来的敢爱、敢恨、英勇无畏的精神使得一个个普通的士兵都有了超越生死的壮美,也彰显了生命的意义。

对比《百团大战》,虽然故事是由姚尚武弃国投共、参加百团大战为主线,但是姚尚武并没有作为主人公贯穿影片,而是由姚尚武作为线索引出彭德怀发起百团大战,最后总结战争意义为结束。在宣传和政治性为主导的情况下,故事内容的面面俱到就显得有些拖沓。影片(时长:106分钟,含片尾字幕3分钟)叙事主线如下:第一部分是中日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方面想发动一场大战打破僵局。(共16分钟)情节点一:国共两党纪念张自忠殉国。(第7—16分钟)第二部分是以彭德怀为首的八路军策划、发起、实施百团大战的经过。(共83分钟)情节点二:百团大战结束,彭德怀总结战争意义。(第97—99分钟)第三部分是左权在最后的战斗中牺牲,最终中国击败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投降。(共7分钟)

从影片的架构看,叙事主要集中在百团大战的经过上,大战背景和战争结束的叙述很少。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开始和结尾都有阐释性字幕,用旁白掷地有声地交代交战时间、战争成果和意义。对于观众来说宣传的意义大于传播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艺术效果。

(二)叙事细节——真实与虚构

电影《狂怒》为了尽量达到真实的战争效果,营造真实的战争氛围,导演在道具的选取上十分用心。影片中的许多道具都是来自于战争博物馆,“比如片中出现的‘狂怒号,就是美军在二战期间服役的‘谢尔曼中型坦克”[3],片中人物使用的枪支,甚至手榴弹也都有据可查。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十字架和犹太标志,也体现了美国宗教信仰的自由和多元,这些细节并没有都参与影片的叙事进程,但是通过画面的表现,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叙事氛围。

影片《百团大战》对细节的表现则更加突出地表现在人物的设置上。影片为了增加叙事层次,在宏大的战争中,增加了姚尚武和梁山等小人物,表现出了战争背景下“干群之间的亲情、官兵之间的真情及梁山与后加入八路军的姚尚武之间若隐若现的爱情”[2],这些都演绎出了青年一代在抗战中保家卫国的情怀,爱情的萌芽也更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

(三)叙事冲突——个人与国家

电影《狂怒》里的个人矛盾是叙事冲突的重点。比如“狂怒”小分队中的五个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战士,性格迥异,却又统一于唐的指挥。有格雷迪与博德之间关于宗教观的矛盾,唐在最后一战时,是去是留与其他队友之间的矛盾等。具体到主人公诺曼,他自己参战前和参战后战争观的变化,体现出的是个人矛盾冲突的变化,诺曼与“狂怒”小分队从受排挤到融合,也体现出了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冲突的变化。

而电影《百团大战》中冲突的体现更多地表现在中日两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和冲突更多的是宏观层面上的。影片一开始就以国民党正面战场为切入点,以张自忠将军的牺牲对比国共双方的抗战理念。随后转向八路军领导的敌后战场,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八路军决定率先发起攻击,最终获得了胜利。这种叙事方式,最主要的还是以中日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战斗的胜利来验证我党抗战策略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正确性。

三、人物叙事的对比

(一)人物形象——立体与单一

影片《狂怒》中,故事情节是以诺曼在战场上的经历为线索,以小人物的视角讲述他所经历的战争故事。从外形上看,刚上战场的诺曼白白净净,衣服干净整洁;性格上,诺曼对战场有些陌生、抗拒,甚至有些理想化。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诺曼跟随小分队亲历了几场战斗之后,尤其是刚刚被爱情眷顾,却又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结束时,诺曼内心深处的“狂怒”被无情地释放出来,拼命地在随后的战斗中宣泄。经过一场场战斗的洗礼,诺曼完成了从懦弱到勇敢的蜕变。

在《百团大战》中,姚尚武是一个正直、守规矩,有民族情感的军人。随着战争的深入,姚尚武和梁山之间似乎有了爱情的情愫,在电影结尾,梁山为保护姚尚武而牺牲,此时的姚尚武居然对旁边的战士说:“快去扛炸药,快!”直到现在也没有点明姚尚武和梁山之间除革命战友之外的另一层关系,人物形象的民族大义浓重而少了一些应有的人性情感。回顾整部影片中姚尚武的发展,有两点没有交代清楚,其一是他退出国军参加八路军的原因;其二就是他与梁山的关系。

(二)人物语言——丰富与平实

在《狂怒》中,小分队是由五个完全不同背景的人物组成的,人物语言成了区别人物性格最好的因素。比如在影片开始诺曼与唐见面的话语:

Don:What the fuck are you?Norman: Private Ellison.I was told to report to you.Im your new assistant driver. Don:NO,you are not. Norman:Yes,yes I am. Don:God damn it.Who told you this?Norman:Master sergeant with the clipboard. Don:Bullshit. Norman:Right there.Hes...Don:Whats your name?Norman:Norman.

唐刚刚在战斗中失去了战友,神情悲伤,此时诺曼来顶替战友的位置,自然心有抵触,话语粗俗,也显得咄咄逼人。而诺曼刚上战场,还不熟悉战争氛围,一副老实的样子在介绍自己,也看出诺曼此时不知所措、困惑的心理状态。

在《百团大战》中,人物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对薄弱。在姚尚武的塑造上,影片的开始就描述了他劝张自忠将军撤退的场景:

张自忠:我不走了。姚尚武:不,我们不能留下你,我背你走!张自忠:天津没守住我走了,北平没守住我走了,华北没守住我还是走了,今天我张自忠不走了。姚尚武:不!张自忠:带走!姚尚武:你是总司令,我们不能留下你,我们不能走,张将军!

这段对话非常平实,没有多少内容,印小天和邓超在表演时声嘶力竭,在敌我双方激烈战斗的间隙,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体现不出来当时的情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也相对较小。

回顾整部影片,对方言的使用是一个缺失,面对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方言的正确使用则更能体现影片的真实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比普通话更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给观众生动、亲近的感觉。

四、结语

《狂怒》和《百团大战》都属于新时期的二战题材电影,但是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场面和形式并不是我们同好莱坞电影的差距,真正的差距是在叙事上,抑或是在讲故事的能力上。我们要学习好莱坞电影对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方面的塑造,面对电影的全球市场,国产电影的讲故事能力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宫晓鹏.中美对日作战电影叙事模式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乔中杰,付一舟,冯雪.电影《百团大战》:一部荡气回肠的抗战“史诗”[OL].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5/2015-08-28/251897.html.

[3] 王笑梦.战争启示录——评电影《狂怒》[J].轻兵器,2015(01).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对比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