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蕊
[摘要]主干类型公路片是“新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代表,而“新好莱坞”则是根据法国电影运动和思潮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影片潮流,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在电影产业中的集中体现,这些影片的主题主要针对的是人们在当前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人类的精神归宿在何处。文章以“新好莱坞”公路电影的精神根源、影片类型讨论以及反类型等几个层面作为研究对象,来论述公路片作为“反类型”所具有的“类型”特质。
[关键词]反经典好莱坞模式;公路影片;精神来源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公路片”类型,承接欧洲电影“新浪潮”精神,创造性地成为近代好莱坞电影里面不可或缺的一种新的影片类型,它是从反类型好莱坞影片模式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因而其在叙事模式上也是反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的。
一、存在主义精神来源
在以法国电影为代表的欧洲电影新思潮中,公路影片是一种开创性的叙事类型,流浪或者旅行构成电影中人物的行为方式,向观众展示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并随着旅程的进行更加无助和孤单,找寻不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仿佛整个世界的人都处于四处漂泊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主流社会价值观,没有了支撑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精神动力,没有追逐的目标和信仰,任何事情都显得那样无趣,从这个层面来说,人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没有了灵魂的人与行尸走肉没有任何区别。公路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流浪与漂泊,人们在此过程中进行人生和精神的探索。透过人们在影片中进行的心灵和身体上的多重流浪,以及电影所构建出来的悲伤、虚幻和抽象景象,探索旅程与人生之间的联系,旅行者或者流浪者在公路上遇到的人或事,都是为了展现人物自身的失落和空虚。
影片《四百下》以及《筋疲力尽》中的两位主人公的流浪遭遇和人生境遇给刚刚兴起的“新好莱坞”反类型影片提供了大量可参考的素材。《四百下》的主角安托万在影片的结束部分被冻结的面部表情是整部电影的缩影,也是以后几乎所有电影迷茫表情的基础。这些在生活中迷失自我的人不愿意就这么妥协地活着,他们渴望突破传统观念和陈旧思想,去追求全新的生活,他们用尽全身力气去找寻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爱,直到用完最后一口气。在影片《筋疲力尽》的结尾,特立独行的主人公米歇尔也说了一句话:“我活够了,筋疲力尽了,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闭上眼睛睡会。”这位主人公的行为和动作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和社会主流道德观去评判,以他为代表的这群人按照自己的思想行事,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下,这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样,这也是“新好莱坞”公路影片主角通常拥有的性格。
20世纪70年代末的影片《逍遥骑士》由两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电影创作人霍珀和方达创作和主演,方达以他敢于与世俗做斗争的风格闻名于电影界,并且因为拍摄了多部反映摩托车文化的电影而被人们称作“摩托车电影里的约翰·韦恩”。《逍遥骑士》由方达作为制作人,霍珀是电影的导演,两人还担当主演,这两个人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强烈的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气质,这种特质激起了全部美国青年人富有激情的耶路撒冷新思潮。在这个思潮的鼓励和推动下,这帮年轻人开始向陈旧的社会和好莱坞旧体制发起攻击,最终这些人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不管是社会的主流媒体还是小众刊物都认为这些人的影视作品是那个年代反抗世俗文化、冲破旧制的代表,并且认为这些影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主流思想和嬉皮思想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的根源。
20世纪60年代,摩托车成为流浪人的标志,影片中的人物在摩托车上成为与主流文化抗争的战士。电影《逍遥骑士》是美国反主流思潮的经典影片,它是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分界线,并且给世界电影领域提供了公路电影这个全新的电影形式,从此公路片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二、现代类型之辩
大部分电影研究学者都将类型电影看作是美国电影工业成熟之后的结果,这类影片由好莱坞主导拍摄或者是在好莱坞电影模式的深刻影响下拍摄的,具有浓烈的商业化气息,商业元素是此类电影的最主要特征。此外它还是一门极力迎合市场的大众艺术形式,这类影片不会展现少部分人的有效探索和精英思维,只是沿着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前进。
作为公路电影全新模式的开山之作,《逍遥骑士》具备明显的“反类型”风格,以此为代表的“新好莱坞”电影颠覆的就是传统好莱坞类型化影片。从表面上看,这些反类型化公路电影继承了传统的西部电影的现代属性,但是细细地品味就会发现这些影片的精神内涵和展现风格都与西部电影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甚至刚好在精神上有悖于西部电影。传统西部电影中英雄、叙事模式、拍摄手法、大众化元素、表演方式等都被颠覆,因此形成了全新的反类型文化。公路电影的主人公一般是年轻人,这些人在流浪和漂泊的过程中探寻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人生,具有强烈的反主流社会思路。
大家都知道艺术类影片和类型化影片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类型化影片凭借的是成熟的机制和拍摄手法,但是艺术类影片总是试图去颠覆旧的拍摄思路,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公路电影与艺术电影之间的共同特性。
这些新的公路电影模式与之前被划入公路电影的影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往的公路电影诸如《雨人》《阳光小美女》等,都展现的是主人公在踏上旅途的过程中,最终寻找到人生真谛和人生方向,重新回归到原来的生活之中,电影的核心思想是爱情、亲情和家的感动使他们受伤的心灵得到安慰,是一场心灵和身体的回归之旅。还有一类公路恐怖片电影形式,以《搭错车》为代表,公路营造出一种无助、恐怖的气氛,影片的主题是要告诉年轻人外面的道路十分凶险,遍布了众多危险因素,不要独自一人离家。
三、类型化叙事特征
著名电影学者文德斯曾经说过:“好莱坞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所有影片都是利用集体叙事风格进行。他们把影片和以外的传媒渠道打通,形成一个大的剧情构造,这些都是由集体叙事发展而来的。不管是那些高大上的欧洲影片还是美国本土的作者电影都没有做到这点。我们从没有像好莱坞电影一样讲过那种类型的故事,之前的那些故事都是我们的主观想象。”对现代电影制作者来说,很少有人以专注讲好故事作为电影的目的,大部分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影片技巧把握上,以此来表达电影的主题。
这些主导新好莱坞影片的年轻人从他们刚开始决定拍摄电影就具有明显的作者电影意图,因此这些作品在拍摄手法和叙事方法上都与传统好莱坞影片存在着明显不同。从电影的拍摄技巧来看,新好莱坞影片颠覆传统的观念和创新并不是简单地在类型化影片基础上进行再加工,而是要完全摒弃好莱坞标准化的观念。而那个年代生产的公路电影恰恰就是反好莱坞叙事模式的代表,突破了以往观众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的观影体验,让观众体验到意外的效果,用极其理性的观念去思考问题,不设置完美结局。
按照好莱坞电影的剧本套路,不管是人物还是事物推动剧情发展,主人公和对手之间的斗争才是电影重点表现的内容。从电影的主题上看,好莱坞类型电影主要是在宣扬主流社会价值观,安抚人们生活中存在的伤痛,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办法,然而反类型公路电影的主要矛盾的一方通常是来源于一种外在势力(通常是社会制度、势力和社会约束等),这种势力象征着现实社会,想要通过主人公与社会之间的抗争来展示人们生活中的苦楚。
影片《逍遥骑士》里面人物在篝火旁边的一些对话阐明了主题,从这些话中人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电影人的政治见解和影片矛盾冲突的核心。电影《粉身碎骨》里面黑人主持人作为主人公的代表,对他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说这个人是美国社会最后的英雄,面对警察的穷追不舍,他又说道:“有两个纳粹车辆正在对这个英雄实施抓捕,如果他被抓到那么将会受到精神方面的凌辱,玷污这个自由灵魂的拥有者,但是人们始终会相信强大的恶魔终将会遇到更为强大的对手。”导演安东尼奥尼的作品《扎布里基角》则纯粹是一部探索性影片,不管是影片的剧情还是构造上都十分简陋,然而电影“革命”的主旨却在电影中展现得恰到好处。影片的开始阶段就是一些学生讨论集体去参加集会游行的镜头,他们各自发表观点,制定活动规划。影片的镜头也在这些学生的面部来回切换,俨然是一部纪实类影片,不过这些镜头比单纯的纪实类影片还要显得无趣。索然无味的开头过后男主角的故事从此展开,因为参加了学生运动他被政府逮捕,之后又在与他们的对抗中杀死看守、抢夺飞机,开始了属于他的逃亡之旅,在流亡中遇到独自驾车的女主人公并相约一起前行。从二人的流浪经历观众可以发现,他们都在试图逃脱体制的约束,当然对男主角来说体制是社会、警察和暴力,对女主角来说体制是冰冷的钢筋水泥,逃离在他们的眼中就是一种愉快的解脱。电影用很大的篇幅描写了一帮年轻人在荒野地中寻欢作乐的场面,可以说是直接向主流社会价值发起挑战,用荒野中的情爱与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做斗争。
在电影的结束部分,导演戏剧性地安排了一次巨大的爆炸,摧毁了束缚人们思想的社会。电影充斥了浪漫主义思想,但是对剧情电影的因果联系完全置之不理,最主要的是激情,点燃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那些革命烈火。
公路电影的主旨和拍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旧有社会体制,至于故事情节带来的戏剧化冲突往往不受重视,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段是这些电影的常态。著名学者邵牧君在评价欧洲电影新浪潮下的影片拍摄手段的时候曾经提到过,电影《四百下》里面几乎没有任何的传统叙事内容,在描写主人公的时候同时透过逛街、逃课、说谎和海边散步等毫无特色的形式慢慢展开,影片的情节就和人们平常的生活一样平淡无奇。
反类型化的美国公路电影也借鉴了欧洲新浪潮电影思维,简化故事叙事模式,注重还原人们生活的真实状态,电影摒弃了用好莱坞的传统技巧吸引观众,舍弃了使用蒙太奇等理论形成画面张力,平淡的叙事风格缔造出不同的美学艺术思维,在艺术片和纪录片之间找到了一个生存空间。
与传统好莱坞电影有所不同,新好莱坞电影通常会以“心碎”“失意”作为故事的结尾。影片伊始主人公为实现梦想满怀热情、活力十足、踌躇满志,与结尾的灰心丧气、伤心欲绝、毫无动力形成强烈反差。例如,影片《午夜牛郎》中的男主人公巴克,身高八尺有余,而形貌俊丽,再配上青春靓丽的新潮服饰,满载一腔热血只身投入科技化大都市纽约,本想以自己强有力的外形和无限的精力拥抱成功,但理想与现实终究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反而被这个城市的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意志消沉。这部电影是新好莱坞电影的经典之作,充分体现了其与传统电影的反差,形成电影发展的新思路。
四、结语
如文章开始所述,诸多观影者经常将新好莱坞电影下的公路电影与传统的公路电影混为一谈,但事实并非如此,传统作品总是以最终融入社会为主题,而新思路下的作品却以远离社会集体、自成一派作为叙事的中心,标新立异,为大众展现全新的叙事模式。虽然同为公路电影,但两者却是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的。
[参考文献]
[1] 大卫·雷德曼,冯玥迎.旅行啊旅行:美国文化与公路片诞生(节选)[J].当代电影,2015(01).
[2] 徐文松.后现代分流与类型自反:1980—1990年美国公路电影的变革[J].江西社会科学,2014(12).
[3] 周小娟.好莱坞公路电影的流动美学[J].电影文学,2015(04).
[4] 鲍玉珩,钟大丰.第三世界的电影艺术:亚洲电影中亚地区与国家的当代电影艺术之二[J].电影评介,2008(20).
[5] 邵培仁,方玲玲.流动的景观——媒介地理学视野下公路电影的地理再现[J].当代电影,2006(06).
[6] 徐文松.新好莱坞的流动美学——论1967—1974年间的美国公路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