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锦燕 谷大鹏
每次休完五一、国庆节、春节等小长假,孩子们陆续回到幼儿园,很多家长见了幼儿教师,都有找到救星的感觉,他们感慨:“哎呀,幼儿园终于开学了,孩子在家这几天,闹翻了天。”“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带了,一点话也不听,我们家长真是拿孩子没办法。”“孩子在家太闹腾,烦死了……”听到家长这些无奈的话语,我们幼教工作者会想,在教育水平如此提高的今天,为什么家长的育儿水平反而下降了呢?这个时代的家长,大都受过高等教育,为什么连一个孩子都读不懂呢?
再想想20世纪70年代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父辈们的朴素教育令我们受益匪浅。那时候,人们普遍比较穷,大人们都要努力工作,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管教孩子。白天我去育红园(那时候幼儿园的名称),学学拼音、算术,其余的时间就在街上和小伙伴一起疯玩,过家家、捉迷藏、跳房子、老鹰捉小鸡等经典的民间游戏,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发挥了淋漓尽致的教育作用,如遵守游戏规则、学会谦让、懂得协商、学会自我控制等等,就是那个年代教育的最好的体现。晚上,我们各自回家,没有电视、电脑,困得只想睡觉。即便如此,妈妈的日常教导也记在心头,这些规矩都是妈妈在现实生活中灌输的,如大人们面对面说话的时候,小孩子不能从中间走过,应该绕过大人的身后走;用水瓢舀水缸里的水喝,喝剩下的不能倒回缸里;平时吃饭时,要全家到齐了,才能开始吃饭;有客人来的时候,要主动打招呼,不能上桌吃饭;吃馒头等食物,吃多少拿多少,不能掰块大的吃不完而剩下……凡此种种朴素的道理和日常生活规范,牢牢地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至今历历在目,并伴随着我健康成长。
现在回想起来,妈妈让我懂得这些道理的教育方法,用了什么高科技的教育手段、高深的教育方法吗?没有,只是在生活中用朴素的方法而已。比如,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都听过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人因为偷窃,被抓到了监狱里,他的妈妈前来探监,儿子说:“都是你不好,从小我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你也不告诉我这是错的,让我长大养成偷东西的毛病”。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从小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当然,有的道理也是需要经过一些周折才能明白的。我在两三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不记事),家里买回来油条,那个年代里,油条可是地道的美食,妈妈把油条掰开,递给我一块小的,我不要,非要大块的,妈妈不肯给,从哈尔滨回来的二姑说:“小孩子,不懂事,给块大的没什么”。妈妈不同意,我一看有二姑撑腰,就狂哭,结果挨了一顿揍。从那以后,我吃东西再也不敢要大块的了。估计这顿揍比妈妈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要奏效的多。
现在,社会上更多的是宣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思想,无非是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而“蛊惑”家长或者是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特色班而找的“合理的借口”。我们细细的思量,在人生几十年的道路上,犹如马拉松,有哪个人是输在起跑线上呢?马拉松只有在终点的时候才能分出输赢。人最后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在后来漫长的成长道路上慢慢分化的结果,这与起跑线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缺少基础的教育知识与技巧,容易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于是,各种各样的专家教育讲座应运而生,家长从众多的专家讲解中,更找不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这种焦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教育行为,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家长心中的痛。心病自然要医心,只要家长放下焦虑的心态,用朴素自然的方法,让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和最好的教育。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并有所收获,就不会在教育孩子方面感到束手无策了。
正如一位物理学家所说:深邃的思想实质在于简单性。也许,我们的家庭教育掺杂了太多华丽的东西而掩盖了教育的本质。大道至简,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