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理想”还是“妄想”,让他激情澎湃?

2016-05-23 18:24马志国
现代家长 2016年5期
关键词:精神病意象理想

马志国

门口站一激情澎湃的少年

早上,校园里一片宁静。突然,校长办公室的门外传来一声“报告”,打破了宁静。校长打开门,发现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男孩恭敬而严肃地站在门外。男孩激动地说:“校长,请您给我开一封介绍信。如果可以的话,我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换取俄罗斯博物馆的一个中国印迹……”

校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这是怎么回事?他说的是啥意思?镇定了一下后,校长说:“我不明白你想说什么,不如你写下来,可以吗?”

男孩进了校长办公室,坐在桌旁,“刷刷刷”地写了起来。几分钟后,他将纸双手呈给校长,只见上面写道——

如果可以,我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换取俄罗斯博物馆的一个中国印迹,如果可以,我愿用生命的另外三分之一拿去慰藉苦痛者的心,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则用来思索……现在,是否有一趟航班在等着我,请您给我开一封介绍信,信封由您设计,信封内则装我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在这里,我的所作所为只代表学校;在国外,我的所作所为必将代表整个中国。现在,我什么都不缺,只缺您的一封信……

别问我为什么要这样,从生下来那天起,我的命运就被注定,我要完成自己立下的誓言。

我已经决定,围着坐标原点旋转……

校长不看则已,一看更蒙了:这学生怎么了?他究竟要干什么?校长思考片刻,请来了孩子的班主任。班主任来后,先看了看孩子写的东西,然后两人一商量,结果男孩被婉言留在了校长办公室。校长陪着男孩聊天,生怕他一出门不知会“旋转”到哪里。

班主任出门赶紧联系孩子的家长。男孩的父母闻讯赶来,听班主任介绍情况后,马上想到前些日子孩子说的一些话。孩子比较内向,平时话不多,但是成绩不错,很少有心事。但是不久前,孩子突然说,自己以后要到大西北去实现理想。当时,全家人一头雾水,担心孩子出问题,没想到,这么快就真的出问题了。

男孩见到家长,解释了半天,也没解释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意思。家长虽然听不懂男孩说的是什么,但感到他说话有点颠三倒四。校长、老师、家长担心到一块儿去了: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于是,男孩被父母带回家,且身边不敢离人。男孩越是说自己没病,家人就越是不放心。

第二天,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医生没有检查出什么,只是给孩子开了点抗焦虑的药物。三天过去,男孩不愿意在家待了,强烈要求去上学,他坚称自己没病,只是有一颗爱国心。家长放心不下,经人介绍带着孩子找到了我。

他的眼神流露出真诚、善良

大致介绍完情况,孩子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如果不是,那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精神病患者会出现大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障碍。平时所谓的“精神错乱”,就是指严重的思维混乱,胡言乱语,让人不知所云,缺乏对整体事物的感知能力,表情茫然,有时会有极度兴奋状态,自知力减退或丧失。

而精神分裂症,还有其特定的精神症状。

一是思维障碍。病人的思维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其特点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病人的言谈或书写,虽然语句文法正确,但语句或上下文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缺乏中心意思。

交谈时,可表现为对问题的回答不切题,对事物的叙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这叫思维松弛。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甚至个别词语之间也缺乏联系,这叫破裂性思维。有时病人可在无外界影响下,思维突然中止,这叫思维中断。有时病人涌现大量思维并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这叫思维涌现。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语,表达某些特殊的除病人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这叫病理性象征思维。

二是情感障碍。病人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之一。情感淡漠,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腻的情感,如对朋友欠关心,对亲人欠体贴等。病情加重后,病人可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减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日益淡漠,甚至对让人非常痛苦的事情,也表现出惊人的平淡,最后可丧失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同时,可出现情感反应与环境的不协调,与思维内容的不配合。病人可为琐事而勃然暴怒,或含笑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这称情感倒错。

三是意志障碍。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退。病人对生活、学习及劳动的要求降低,如不主动与人往来,无故旷课或旷工等。严重时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亦缺乏,如病人不注意清洁卫生,长期不洗澡、不理发,终日无所事事,呆坐或卧床。部分病人的行为与环境不配合,如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污水,伤害自己的身体等,这称意向倒错。

四是幻觉和妄想。病人会出现幻觉和妄想,幻觉和妄想的内容荒谬,脱离现实。在精神障碍的症状里,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妄想。妄想是一种病态信念,不符合事实,自己却坚信不疑,不能以其所具有的教育水平与社会背景来解释,也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妄想的内容与切身利益、个人需要密切相关,比如被迫害妄想,总以为有人要加害自己;再如嫉妒妄想,总以为配偶有外遇,对自己不忠诚等。

五是自知力缺乏。自知力是指病人对自身的异常或病理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觉察和认识到自己疾病的能力。由于缺乏自知力,病人往往不愿意主动求治,不认为自己有病。大凡精神病,通常都存在这个症状。

这个男孩要去俄罗斯,去大西北,这究竟是他的理想,还是他的妄想?也就是说,这个男孩究竟是否得了精神病?

在咨询会话中,男孩没有表现出任何精神障碍症状,也没有任何精神错乱的表现,他思维清晰,语言准确,情绪正常,举止得当,眼神里流露出的是真诚、智慧和善良。

一个精神病患者是不可能跟人如此正常沟通的,而且男孩是主动来访,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够理解和帮助他。这说明他有完好的自知力,于是排除他患精神病的可能性。因为精神病患者,大都自知力缺乏,不会主动请求帮助。

咨询会谈后,我初步诊断:男孩很正常,没有精神病。

接下来,我和男孩进行了意象对话。

所谓意象对话,就是用想象中的意象进行交流。人想象中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这种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就是所谓的意象。我们的内心像一座冰山,思想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更大的部分则潜伏在水面之下,叫潜意识。意识部分已经很复杂,很难让人看清,而潜意识部分就更复杂,更难于让人看清了。

但是,意象可以反映人意识或潜意识当中的心理活动。意象活动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因而能更好地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再有,大多数意象的象征意义非常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从意象看到所象征的心理内容,看清我们平时难以看清的真实心态。

意象对话,就是请求助者闭上眼睛,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情境,然后双方通过意象进行交流。

通常,意象对话中,想象出的房子象征当事人的心态,所以有“心房”一说。意象对话中,不同心态的人会看到不同的房子,有的房子富丽堂皇,有的房子矮小简陋,有的房子光线昏暗,有的房子窗明几净。这些不同的房子就象征了当事人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如,我接待过一个男孩,他想象出的房子,里面光线昏暗,到处是灰尘,还有枯干的杂草。从专业角度说,这个男孩有严重的抑郁状态,抑郁症患者往往就是这样。

那么,现在这个男孩怎么样呢?在意象对话中,男孩想象中的房子,从外面看崭新漂亮,房间里光线明亮,家具整洁干净,气氛温馨舒适,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迹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孩拥有一颗明朗、纯净的心。这进一步证明,男孩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正常的。

世俗的成人误解了真诚的少年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解释男孩之前的言行。

这时,我和男孩已经有了较多的交流,男孩心情放松,也比较信任我,于是我请他坦率谈谈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言行。男孩伸出手掌郑重地按在胸口上:“他们误会了,他们不懂我,我没病,我有的只是一颗爱国心!”

随后他解释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了解中国的历史越多,爱国心就越强烈。前几天,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课文,文中提到中国的文物流失到了国外,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周日晚上,他又看了一个爱国题材的电视剧,结果激动得彻夜难眠。周一一大早,他就来到学校,没见老师就直奔校长办公室找校长了。

他说以后要去大西北的话,也是晚上看了电视,从电视节目中,看到西北的贫瘠面貌,于是萌生了以后要去建设大西北的宏大志向。由于心中涌动着激情,他在睡前情不自禁地对父母说起自己的想法,可是父母不懂他的心思,还担心他脑子出了问题……

看我诊断他没有精神病,男孩长舒一口气,说:“总算有人相信我!”

男孩坦诚解释了他的那些令人莫名其妙的言行。看来,他是一个有志青年,是真的想去大西北去俄罗斯,以至于头脑一热,一大早就去找校长开介绍信。这无非是一个年轻人爱国的冲动表现,根本不是病理性妄想。

那,男孩在校长办公室里写的信又该如何解释呢?

为进一步弄清真相,我跟男孩约了下次的会谈时间,并请他再来时带上几篇作文或日记,以及语文课本。

第二次来访,男孩果然带来了语文课本。让男孩心潮澎湃的那篇课文是余秋雨写的《道士塔》。文中谈到中国敦煌的文物流失到国外的屈辱,其中有两段特别激动人心。男孩说,就是这两段深深地打动了他。

至于俄罗斯的博物馆里藏有中国的文物,是老师讲课时提到的。男孩说,当时在课堂上他的心中就涌动着豪情,周日又看了爱国题材的电视剧,所以就“激情燃烧”了。

看了男孩的作文和日记,我发现他写的东西都有一种散文的味道,感情强烈,语言风格与写信的语言风格一致。这种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加上写信时情绪冲动,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的确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我请男孩用平实的语言“翻译”一下信中的意思。他说,自己想去换回流失国外的文物,又想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又想到自己学业未竟,所以有了三个“生命的三分之一”的说法。至于结尾的那句“围着坐标原点旋转”,意思是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决心。

其实不用翻译,只要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细心体察男孩信中的意思,还是可以明白的。这与精神病患者由于思维障碍导致的没有中心的混乱表达全然不同。

看我读懂了他,男孩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最后,我就青春期的理想和男孩进行了交流。男孩说他经过几天的思考,懂得了空有爱国理想是不够的,还要脚踏实地,学会摆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为实现理想,报效祖国,现在他最重要的就是在校园里踏踏实实地学习。

一切都是虚惊一场。

不久,男孩家长反馈回来消息,说男孩在校安心学习,一切如常。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这个案例虽然有惊无险,但也值得大家思考: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现实与理想?成人应该怎样读懂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案例中,险些蒙冤的男孩的种种言行,其实都是青少年心理特征的表现。如,爱国热情高,理想主义情结重,考虑事情不理性,说话做事容易冲动、情绪化,容易脱离实际,异想天开……这些都是青少年共性的心理特征的表现。

再如,男孩写作散文化,感情色彩浓烈,语言行为有较多的戏剧性,这也是青少年心理特征的个性表现。如果成人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只是以成人理性的目光看待孩子,难免将这些不同于成人的表现,误认为是孩子出现了精神障碍。

这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了个醒:既要防止把精神障碍错当成心理问题,延误治疗时机;也要注意防止把心理问题错当成精神障碍,让青少年蒙冤患上“精神病”,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精神病意象理想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完形填空专练(五)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精神病
来自林间的风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