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的自娱性初探

2016-05-23 01:26詹冬宁
戏剧之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意义

【摘 要】每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有享受偷悦的要求,而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的一个外在特点,就是娱乐性。这样,群众文化的主客体便以娱乐为中介构成了紧密的联结。

【关键词】群众文化;自娱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60-01

自古至今,群众文化之所以历久不绝,代代展新,其奥秘之一就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群众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娱乐性。

一、自娱性的重要意义

人们在求乐心理的驱使下,怀着或赏心、或明理、或益智、或健身等乐趣的期许,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获得心理和现实上的满足。所谓自娱,就是这种使自己快乐、愉悦的精神活动的过程。显而易见,在这一过程中,娱乐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最直接的目的。人们收看电视节日,文艺爱好者登台表演,喜庆节日舞狮迎灯,体育迷球场竞技等等,其文化行为的动力往往来自他们的求乐心理。

诚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群众文化的娱乐性的作用,不仅仅是能满足人们的愉悦心理,它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比如,由娱乐活动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教化功能。假如群众文化不具有娱乐性,那它就必然黯然失色,而缺乏引人自娱的魅力,也难以设想它还有什么生机与活力。

二、自娱性的形成原理与类型

群众文化的自娱性这—特征的形成是一个心理范畴的问题。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绪和情感。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当生理上的需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满足时,就有快乐的情绪体验。快乐是人最基本的四种情绪之一(另三种是愤怒、恐惧和悲哀),通常是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群众文化就是获得这种快乐的情绪体验的最佳途径。群众文化的娱乐特征必然会作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每一个人,并形成—种审美关系,产生具有具体内容的审美情感。当群众文化活动之间有了共向情感,就产生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现象,如若愉悦激情高度勃发,甚至可以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群众文化的自娱性特征形成的心理缘由。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们参与和享受一定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人的生命活动是弛与张、劳与逸的结合。无论是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在紧张、繁重、复杂的劳作之后,适度地进行一些轻松欢快的文化娱乐活动,对于消除疲劳,恢复脑力和体力,提高劳动者重新投人劳动的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可见,思乐、求乐、事乐是人之常情,群众文化的自娱性,就是群众文化主体的这种娱乐心理同群众文化客体的娱乐特性相统一的结果。

然而,不同的群众文化的娱乐和不同的人的娱乐心理,都具有很大的质的差异性。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同的经济条件、文化修养、风俗习惯和兴趣爱好的人,有不同的求乐动机和娱乐条件,从而直接影响文化行为的性质,并使自娱性群众文化活动呈现不同的类型或层次。

三、自娱心理与其它文化心理的关系

以上我们单线性地对群众文化的自娱性从“乐”的角度作了探讨,而当我们把视野从人们的自娱心理扩展到其他心理领域时,可以发现,群众文化的白娱性往往联结着其他心理需求。一是同求美心理的联系。群众参与文化活动,首先接触到的是客体的外部美,并由感官直觉引起思想感情活动,深化到理性认识,享受其内在美。这种审美快感与自娱性是不能分离的。人们参与文化娱乐活动,一般是为追求美的精神享受,凡是感官健康的人,无—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接受群众文化的美。审美快感的实现,成为求美的新动力。二是同求知心理的联系。求知是人类的本能,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在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求知欲。而群众文化的活动不仅含有丰富的信息量,而且是一种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群众文化日益被人们所注重,人们乐于不失一切时机地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三是同求健心理的联系。身体健康是最大的幸福,而适度的文化娱乐有益身体健康,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物质的不断丰富,游艺、体育新形式不断出现,文学艺术活动越来越普及,群众文化日益成为人们求健的途径。所以,群众文化中的乐与健的心理联系也将更为广泛。四是同自我表现心理的联系。集体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能使人充分地发挥自我潜能和肯定自我价值,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总之,群众文化具有教化功能。然而,这种教化功能的实现,在相当程度是以自娱性为前提的。大量的群众文化活动,其主体是以自娱性为目的而参与的,自我教育的作用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自觉的情形下产生的。在这里,“乐”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的期望所在,而“教”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是潜在的效力,是主体的一种“意外收获”。

参考文献:

[1]林娟.试析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J].大众文艺,2016(01).

[2]王建政.关于加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6(01).

[3]刘荣霞.浅析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16(01).

[4]毕丽丽.刍议群众文化辅导[J].现代交际,2016(02).

[5]邹东堂.探讨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6(01).

作者简介:

詹冬宁(1982-),女,双城人,本科,现就职于黑龙江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研究方向: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意义
有意义和无意义
刍议墨江县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