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 方雪莹 盛翠菊
【摘 要】民间叙事长诗《胡打算》自清代流传于苏北民间,在苏北广袤的大地上口口相传,其情节内容、思想倾向及审美趣味都带有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深深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是苏北民间衣、食、住、行等民风民俗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胡打算》;苏北;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I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42-02
《胡打算》是流传于苏北地区的一首民间叙事长诗,关于其作者、创作年代一直众说纷纭,据张士伦考证,有陈略之说和苏瞎子之说[1]。作为民间口口相传文学作品,原作者是谁并不影响其流传过程中下层民众的集体改编,更应该被看成是苏北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说今天的《胡打算》是历代苏北(主要是邳州地区)下层民众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是下层民众、曲艺艺人(演唱和传播)、文人雅士(文字记录)的集体创作。《胡打算》作为苏北民间文化的载体,一直被作为学生的启蒙教材,在邳州及周边地区私塾与学馆中使用,呈现出独具苏北特色的民风民俗,是苏北民俗的活载体。
《胡打算》流传至今有九个版本之多,各版本因流传区域和流传时间不同呈现出迥异的风俗特色和思想倾向,时代和地域特色渗透期间。本文的研究主要参照沈召刚演唱的版本[2]来进行。《胡打算》这首叙事长诗是七言体的韵文,全诗多达5600多字,字数虽然较为庞大,但读起来并无冗长之感,是经过锤炼的民间艺术精品。整首叙事长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诙谐幽默,读来朗朗上口,非常贴近下层民众生机盎然的日常生活。这首长诗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邳州一个农妇胡氏的“发家致富梦”。胡氏家里并不富裕,她偶然有一天在田间抓到一只小鸡,装在裤裆带回家,因为这只小鸡她做起了发财梦,梦想着让鸡先生蛋,然后再蛋生鸡,通过卖鸡赚钱,从而买一只猪,最后过上越来越富裕的生活,然而梦总是会醒来的,结果就是“鸡死梦醒”的结局,空欢喜一场。这是一个民间传统中“鸡生蛋蛋生鸡”故事的演绎,我们在相关的文字记载和民间故事中也会见到类似的故事。长诗就是通过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发财梦,牵出了许多苏北民间的人、事、物、民风民俗,给后人提供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民俗画卷。
纵观全文,除了主人公胡氏之外,里面还提到了一些人名,这些人物,太多数是邳县的一些官场上的人物。比如“大总请的许爱棠”,“代职还有董士奎”,“写帖又请花赓言”,“外柜请的陈元风”等等。书中提到了十个人,在县志中确实查到了六个人。我们看这六个人的任职年代就可以推断出此书所作的年代。陈略是乾隆六十年中的进士;陈元凤是嘉庆六年的拔贡;而张维扬是嘉庆置年的副贡;花赓言是嘉庆六年的岁贡;董士奎是五十九年的武举。这五个人,董士奎和陈略是在乾隆末年任职,陈元凤、张维扬、花赓言是嘉庆初任职。从人物的任职年代,可以推断出此书所作年代是嘉庆初期,肯定不能是乾隆五十九年以前的作品,因为这段时间以前的官场人物一个都没提到。
地处苏鲁交界处的邳县人性格既有南方人的温柔,也有北方人的豪放。所以,邳县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带了一点点苏北、鲁南的特色。当我们翻开《胡打算》这本书,就能看到一幅优美的邳县风俗画。先从农民的打扮来看,旧社会苏北、鲁南的农民赶集上店,腰勒布带,然后会在布带上掖一条毛巾,走起路来,毛巾在屁股后晃来晃去。《胡打算》中的“自绫手帕打腚尖”就是对这种打扮的描写。而在穿着上,邳县凡是未婚姑娘、小媳妇,都会脚穿花鞋,腿缠丝带,红绿相衬。书中胡氏的穿着就有这一特色:“织锦裤腿绑一对,鸳鸯丝带紧紧缠。自绫裹腿无眺丝,红缎花鞋窄又尖。”
衣食住行,不可避免的就会谈到食物,邳县农民的主食和鲁南有点像,主要是以煎饼为主,只有在来了至亲好友或者是在男婚女嫁的喜庆日子,他们才会去蒸馒头、烙单饼(徐州人称烙馍)。书中胡氏发了财,我们看她吃的:“笼内蒸上大米饭。锅里炒菜铲子翻。要烙煎饼买鍪子,鏊打饼薄又圆。”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现代的苏北地区品尝到,当然了,除了传统的主食以外,在邳县的食品中还包含着大柿饼、条酥、大小金果、烧饼、馓子,这些在书中均提到了。这些食物的原材料是什么呢?这就牵涉了苏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水土问题了,不同于南方,邳州的水土和气候适合种小麦,兼种五谷杂粮,这在书中也提到了,相比从前的作物布局,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书中所讲的作物布局,几乎和现在一样。
至于社会风俗,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苏北民俗特色。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北现在的“红白”两事都保留着以前的一些传统做法。比如说在旧社会死了人,邳县的风俗是扎一些羊、牛、马、鹤、童男童女之类的纸人,以便给死者在阴间使用。这些风俗,一直到现在还是保留着。《胡打算》书中对此风俗也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另外还有一点有特色的就是“吸旱烟”,邳县的男性农民,吸旱烟基本上用铜烟袋为主。男的出门在外,别人不看你穿的好坏,首先看你的烟袋包。不谈烟的好坏,单从烟袋包上,就可以看出家中主妇的巧与拙。《胡打算》这一书中,有一段描写的就是烟袋:“烟袋置的十样景,金嘴银头打翠兰。乌木杆子三尺五,绣花荷包系中间。青丝绦子黄金穗,金丝装在包里边。”在邳县,你念这几句,如果周围有年纪大的农村老太太,她就会听出点意思,第一反应就会说“他这烟袋跟俺当家的那时用的烟袋一样啊”。
除去上述这些小细节及风俗习惯之外,在这一叙事长诗中,细细品味,最鲜明的就是主人公胡氏了,她的形象更像是一个善于持家、敢说敢做的村妇。虽然文中最后说胡氏是做了一个梦,但是梦中她的很多行为就是一个现实中勤劳持家的普通女子,从鸡生蛋、蛋孵鸡开始,她不急于求成,也不好高骛远,而是勤俭持家地过日子。她把喂的鸡换成小猪后,便“糟糠剩饭喂的欢,拾着豆子做生意,豆腐傲的白又鲜,渣浆喂猪多长肉,豆腐赚钱人吃穿”。从这几句话里,可以看出胡氏对生活的合理安排与利用。在农作物种植上,她也很会设计和安排,“高地栽上果木树”,“白杨榆柳列两边”,“簸箕柳条压几亩”,“莴苣瓠子栽一园”,“闲地又把苘麻种,搓绳纳底使用宽”,“收了荞麦防歉年”。从《胡打算》一书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勤俭持家的胡氏。她不仅给下层民众树立了一个勤劳持家的榜样,也为下层民众指出了一条生财之道,怪不得老话说“学会《胡打算》,世上无穷汉”,这应该是人们对于《胡打算》一诗中肯的赞誉。
公允地说,民间叙事长诗《胡打算》除上述价值之外,尚存很多不足之处。《胡打算》一诗的创作时代是在清代,并非当下。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天下是统治者的天下,是下层民众生活的炼狱,根本不存在“饱食暖衣家家寓”,更谈不上“君明臣良万民安一,”由此可见,下层民众所创的《胡打算》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但从另外一个侧面也传达了下层民众致富的美好诉求。称其为“美好诉求”是因为封建制度下苛政猛于虎,老百姓生活在“官欺匪盗”的苛捐杂税之中,生活困苦,一名普通的农妇,没有官场作后盾,又怎么可能仅仅凭一个鸡蛋发家,岂不是无稽之谈。此外,此诗最为不足的是文中宣扬了唯心论的宿命论。他宣扬的是“听天由命是正理,痴心妄想是枉然。”从而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民众听天由命,此处的“天命”就是统治阶级的统治,该诗有替统治阶级立言之嫌,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这也提醒我们当下在阅读、研究本诗时,要辨证地看待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张士伦.《胡打算》一书浅谈[M].邳县文史资料第5辑,1987,(11):110.
[2]丁爱华总编.胡打算[M].徐州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徐州市民间文学集成(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12):450—466.
作者简介:
沈 正(1994-),女,江苏镇江人,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文学;
方雪莹(1994-),女,江苏镇江人,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文学。
指导教师:
盛翠菊(1970-),女,江苏赣榆人,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地方文学与文化。